分享

书画史评|锺书三体之“铭石书”的书法史考察(上)

 双笔斋 2015-07-07


 2015-05-22 李慧斌 


锺繇 墓田丙舍帖


“铭石书”之称,最早见于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锺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狎书,相闻者也。三法皆世人所善。”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书体名称还没有完全固定,它们是逐渐分工明确、各有专指的。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不同的书体在当时是有不同的功用与需求,并承载、表达了不同的书体观念和审美特征。锺书三体中,铭石书是最典型的,无论是从实用书体的专一性,还是从其蕴含的文化观念上来看,都在汉晋唐书法史上有着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发展线索,并在不同时代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

“铭”,即为文刻于器物之上,称述生平功德,彰表身世,使传于后。商周刻于铜器之上,秦汉后刻于碑石之上,从秦石鼓文到始皇泰山、琅琊等七处刻石,再到东汉碑刻的兴盛,铭石书法在书体上也有了特殊的要求,从大篆到小篆再到八分隶书,都是不同时期的正体。汉魏晋唐时期铭石书的发展,虽有铭石书观念的稳定传承,但由于书体的演进和政治文化诸因素的影响,在书体表现上逐渐打破了八分隶书的单一格局,出现了以八分隶书为主体,新体楷书及行书介入的局面。所以,可以认为“铭石书”随着书体演进和书法史的发展,从概念到内涵逐渐从纯一走向了泛化和书体表现多样化的格局。

汉末、魏至西晋是铭石书的形成时期。汉魏时期的铭石书乃专指八分隶书,并为当时的正体,书体功用及观念有着明显的纯一性、一致性。锺繇生活于汉末魏时期,能够传承汉末八分隶书的古法。虽然没有铭石书作品留传下来,但我们可以以当时典型的铭石书如《受禅表》为参照。



受禅表 局部


西晋书法的中心仍在洛阳,作为正规的碑志铭石书仍是八分隶书,可视为汉铭石书的延续和发展,且多能传承古法。以《皇帝三临辟雍碑》《郛休碑》《任城太守孙夫人碑》《贾充妻郭槐柩志》《左棻墓石》《荀岳墓石》等为代表。较之汉魏,这时的铭石书多少显得呆板,少了汉八分的古茂雄浑之气。施安昌把西晋时期的铭石书称为“西晋洛阳体”,认为:“河南洛阳、偃师一带流行着一种以《辟雍碑》为典型的书法风格,可称作‘西晋洛阳体’。”这对我们考察西晋时期铭石书的发展状态,可提供参考,但不能孤立地看,必须放回汉晋书法史的整体中去。但西晋时出现的如买地券一类的刻石书迹不具有也不代表铭石书的典范式样,所以其书体的特征不在考察之列,因为铭石书在传统观念上必须是正式、正规的碑志一类的刻石载体。

西晋铭石书虽然在点画形态上小异于正统的汉八分隶书(尤其是横画两端上挑的现象明显),但是还能传承汉魏八分隶书的古体形态。西晋以降,铭石书的发展便呈现出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打破了其初始的书体表现上的纯一性,而传承的只是观念而已。

在下周推送的《锺书三体之“铭石书”的书法史考察(》,我们从两条发展线索来进行考察:一是东晋南朝,二是十六国北魏。



南北朝 文字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