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岁月沧桑卢沟桥

 dongchang 2015-07-07


  卢沟桥是北京丰台区永定河上的一座古石桥,78年前的今天,即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当时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或“七七事变”。在这里,中国抗日军队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七七事变”前夕的卢沟桥。


  1937年7月7日,日军向驻守卢沟桥的中国29军37师部队挑衅,中国军队忍无可忍,奋起而应战。


  当时,驻守的29军37师219团在团长吉星文的带领下奔赴战场。


  同月,宛平县长王冷斋举行记者会,说明日军攻击卢沟桥、挑起“七七事变”的情形。王冷斋同时担任河北省行政督察专员,为“卢沟桥事变”的当事人之一。


  1937年8月,上海留日同学救亡会在上海码头欢迎新一批回国的留日同学。“卢沟桥事变”后,国难当前,海外中国留学生纷纷辍学共赴国难,尤其留日同学更是悲愤异常,战端初启,立刻整装回国。两个月的时间内,6000余名留学生中有将近4000人回到祖国。


  1945年10月,中国军队于“七七事变”8年多后回到卢沟桥。驻守该地的军人代表着守土卫国的正义形象,背后的石碑上斑驳的“卢沟晓月”四字,饱含着民族历史的沧桑与荣耀。

  古代名桥·卢沟桥

  卢沟桥是北京丰台区永定河上的一座石桥,因其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它全长266.5米,有桥墩10座,桥孔11个,整座桥均为石体结构,关键部位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石桥。


  卢沟桥位列中国三大古代名桥之首,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两座是河北的赵州桥和泉州的洛阳桥。


  它始建于金代,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该桥设计精美,技艺高超,至今桥的形制、桥基仍然完好。


  桥面是用大块的青石砌成,深深的车辙向人们展示着它那沉重而又繁复的阅历。


  卢沟桥不仅是一座实用性很强的桥,同时也是一座雕刻精美,艺术性很强的桥。老北京有一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可谓百狮百样,无一雷同。卢沟桥栏上的石狮大的十几厘米,小的几厘米,且只只精巧别致,活泼可爱。


  矗立在卢沟桥头东侧的碑亭。“卢沟晓月”碑文为清朝乾隆皇帝手笔,此为“燕京八景”之一。

  古城·宛平

  因“卢沟桥事变”而举世闻名的宛平城是北京城周边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城池。它始建于明崇祯十一年,与卢沟桥相距仅百米,距今已有362年历史。


  宛平城小巧而坚固,与别的城池相比,它只有东西两座城门,最早是为驻兵捍卫帝京而建,是华北地区目前唯一保存比较完整的卫城。如今这里已成为“七七事变”的纪念地。


  在“七七事变”过去半个世纪后的1987年,当地在维修宛平城时,文物主管部门特意留下了这段当年被日军炮击留有弹洞的旧城墙。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坐落在“七七事变”发生地,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它落成于1987年。


  建馆迄今,几经发展,特别是经2005年较大规模的改造后,如今面貌焕然一新。馆正前方是8600平方米的抗战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摄影 王振党/人民画报


  1988年,纪念馆建成一周年时,日本青年带着象征和平的纸鹤来到当年战事的爆发地,与中国青年共同发誓:“永不再战!”


  1995年5月3日,日本国时任首相村山富市在北京参观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当年卢沟桥的枪声打响之后,驻守卢沟桥的29军军长宋哲元将军曾命师长以上的将领亲临前线指挥、督战。图为宋将军的女儿们来到桥头碑亭前祭奠缅怀父亲。


  2005年7月6日傍晚,宛平城的市民手捧蜡烛和鲜花,自发地集聚到卢沟桥上,以特殊的方式悼念1937年为抗击日本侵略而牺牲的29军将士。


  2005年5月19日上午,一位来自日本的耄耋老人,缓步走上因久经风霜而凹凸不平的卢沟桥桥面。在桥中间,他双膝跪下,面向西南,默然垂首。他就是91岁的日本侵华老兵本多立太郎。他以下跪的方式,为自己在60多年前那场战争中的罪行向中国人民谢罪。


  经历岁月沧桑,从卢沟桥遥看宛平城……

  (未署名图片来源于中国专题图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