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库】刘燕华:新常态下的创新驱动

 江湖慧心师者 2015-07-08


6月26日,科学中国人(2014)年度人物颁奖大会上的压轴环节就是主题报告。在接下来的几期微信中,科小编摘取会议实录整理出几篇主题报告精华,以飨读者。第一篇为“新常态下的创新驱动”,报告人为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今天我给大家汇报一下学习体会——新常态下的创新驱动。为了说明这个题目我引用了这张图“鲤鱼跳龙门”。我们都知道鲤鱼跳龙门是一种成功的标志,假如说水位离龙门有十丈高,再好的鲤鱼也跳不过龙门。如果把水位抬得足够高,就有可能让千千万万的鲤鱼跳过龙门,这就是一个基本比喻。


我准备谈四个问题:第一,新常态和创新驱动;第二,发达国家在创新驱动方面的经验;第三,中国的瓶颈;第四,创新服务的框架。


驱动式创新:对单打独斗说再见

新常态,大家知道已经有了明确的说法,三个标志:速度、结构、动力。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也对经济的创新驱动提出了一些明确的说法,咱们这里有一点,新常态下创新驱动改是改什么?可能重点还是要改革政府。政府要大力简政放权,让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所以提出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新的形势下,有一个新的创新的高潮,并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情,而且是全社会的事情都要来参与。新常态不仅是经济的新常态,同时带动的是社会改革、经济改革、国际关系的改革。


什么叫创新驱动?创新的定义应该说中国是从要素驱动和投资拉动转向了创新驱动,这就是谈的驱动问题。创新的理解是需要我们研究的,创新的定义就是从创意到形成价值的全过程。这个价值既包括社会价值,也包括经济价值。不产生价值的所谓创新,不会纳入到创新的行列当中去。所以创新过程中要有很多竞争,要有很多较量,特别在国际竞争中这种较量是非常严峻的。


创新就要有一个链,一个网,单打独斗是做不成的,所以必须要有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就要有创新的思维、方法乃至于工具。另外除了技术创新之外,也要考虑管理创新,乃至于体制机制创新,总而言之一句话,创新要解决的是系统有效,而不是局部环节的过分放大。


我们的创新应该有几个特点:

第一,创新环节,每个环节都要能够产生盈利点;

第二,互动的信息共享;

第三,空间与时间的重组;

第四,一个新的创新要能够组织和管理更加复杂的文明,这就是创新文化建设问题。


同样,创新也分为不同的层面类型:

第一,思维跨越。高级层面上说,思维跨越是一种革命,从口传到电信,从手算到计算机都体现了这种思维的跨越。

第二,创新方式。从有线到无线,就是创新方式改变了。BAT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也在他们的营销方式、运作方式上出现了改变,才对传统产业形成了冲击。

第三个层面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核心技术的突破往往是一种颠覆式的,它把旧的技术完全淘汰,而且有可能重新占领一个新的市场。

第四是工艺改革,扩大生产规模,推动生产流程的改进。

第五是发明革新。


每一种创新都很重要,但是不同层面的创新,往往在激烈的竞争中产生不同作用。越高层面的创新,它对整个世界的推动乃至于整个产业影响都是大的。



创新驱动力,一个是牵引式,一个是驱动式。这张图表示了牵引和驱动的关系。横坐标以马车的改进过程来讲牵引式创新,但是无论怎么改进最终都会受限于马跑的速度。转变成驱动式的创新,就要产生内升动力,推动交通工具不断进步,从过去马拉车,到后来的火车、飞机、轮船。这个内升动力应该是来自全社会的、各种各样的力量。


看外国怎么打造创新软实力

我们既然搞创新驱动,就和发达国家比较一下,看看如何洋为中用。美国、以色列、德国以及韩国,他们的创新驱动,一个是硬实力,一个是软实力。软实力是指持久性、规模性、人才机制。


先从美国说,美国的优势到现在还是多层次的,我们要认识到有三个基本优势:全世界70亿人才向美国流动;美元是全世界金融乃至石油的结算工具;文化价值观主导地位。


中国弱可能还是弱在我们创新大环境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美国的创新有两个轴:一个轴上是西部硅谷;另外一个轴上是刚刚起步的东部,以MIT和哈佛为中心的波士顿。这两个创新轴此起彼伏。


先谈硅谷,我们往往忽视了一点:它在创新过程中的软环境建设。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有一批教授,他们既懂专业也懂市场,为很多中小型企业做了商业策划书。这是斯坦福的品牌,将从创业开始一直到产业链的整个创新过程全程设计出来,带动了信息产业的发展。


那为什么会有东部创新轴呢?2007年次贷危机开始,美国认识到一个问题,世界的竞争不在于规模的竞争,而在于翻新。所以他们把创新和人才配合结合在一起,认为年轻人是未来的主导。这就要了解年轻人的诉求,根据年轻人的意愿来设计产品、设计教学。


哈佛大学的大学生,头一年不分专业,专攻创意设计,让每个人都能够突发奇想,再根据学生的理想去设计课程。他们认为世界上80%左右的研究效率非常低,原因在于没有把握正确的问题。所以实现创意,是创新的首要内容。


第二步就是让理想的愿景落地,在干中学。不是按照物理化学这种学科来分,而是需要什么学什么,这样鼓励年轻人去创新。同样,他们认为完成任何一项创新产品都不是一个学科可以解决的,不要按照学科来分类,而要按照需求来分类,按照市场来导向。


第三要让创新的链条连接,他们都有一个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大学里有很多有经验的创新教授为年轻人进行辅导,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开始进入市场。


第四通过未来的需求捕捉市场机会,他们认为年轻人是朝气蓬勃的一代,要让年轻人去设计他们的未来。


美国提出恢复先进制造业,我们以为它在吹牛,实际上我们到MIT一看,真不是如此。年轻人的创意带动了许多新的产品,比如说用电子感光材料做成的电子墙,屏幕可放大和缩小,可以放在屋顶上。再比如移动照明功能玩具、新的穿戴设备,新的发电设备等。因为年轻人的设计,美国提出了一个口号,在未来十年内,世界上50%的传统产品都将被他们的创新产品所替代。我们现在也在搞追赶战略,追赶来追赶去,过一段时间50%的东西都被淘汰掉了,所以创新充满着竞争。




再说一下以色列。以色列是一个创新的国度,以色列犹太人口占世界人口0.3%,但是犹太裔的科学家占世界22%。犹太民族在创新方面是非常强的。


我们研究总结了犹太人的创新特点:第一是创意。他们的教育体系做两件事情——激励和方法,从小孩开始,就让他们能够有创意,有不同的想法。在以色列,在犹太人居住的地方有很多研发中心,他们卖的就是创意。像信息高速公路、3D打印等等,这都是从犹太人、从以色列手中被美国人买去了,创意设计是他们的核心。


第二,他们不信邪,不信权威,通过争论来解决真理的追求。


第三,从危机和未来两个角度开拓。因为历史原因,以色列的民族危机意识非常强,不论做生意还是做创新,他们随时考虑危机的可能性,有一个严格的创新风险判别体制。他们绝不与现有格局去竞争,绝对不追现在做大做强的一些产业,而是想方设法去研究替代现有最优势产品的新产品。


第四,方法引领。他们有一系列的创新的工具,通过这些创新工具帮助他们实现目标。


第五,发达的创新服务业。有些企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科学家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问题在哪中国还没有创新服务业,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把创新服务作为一种行政管理来做,没有纳入到市场当中去。


至于德国,大家知道他们提出了工业4.0,影响非常之大。德国工业4.0就是互联网+制造业。创新服务业是德国政府的主要职责。他们有不同类型的创新服务业,比如大学创新教授在德国是最受欢迎的一个职务,创新教授能够引领年轻人向产业去发展。他们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就能开始创业,我们的大学生毕业之后还要去工厂实习,还要到外国重新深造,我们周期非常长。


韩国创新也值得我们关注。60年代到90年代,韩国主要是集政府之力解决各大行业的共性技术,政府购买之后要把这些共性技术研究的成果向所有的企业开放,使他们企业整体水平大幅度提高,大宇、三星、现代都是那个时候起步的。90年代之后开始进行的创新,主要是落在创新服务上。



认真聆听的与会嘉宾们


中国创新驱动的瓶颈

第一,适应新的形势。创新是竞争性的。BAT很少得到政府支持,他们为什么成功呢?他们没有束缚。为什么BAT的许多股份是外国公司呢?中国不差钱,为什么没支持它呢?我们没有这种眼光,没有这种评价体系,没有创新服务的全方位支持。


第二,我们的人才教育要转向创意,而不是学已有的知识,更多是发现新知识。


第三,管理模式。


第四,创新生产方式。中国目前许多研发还是小农式的生产,一个老师带几个学生在一个实验室搞研究,这是小作坊的生产。新的创新环境下要像工厂那样批量生产知识。


第五,市场意识。


第六,创新融资。


互联网+创新服务

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应该成为我们下一步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中国创新服务正处于初期阶段,我们必须通过互联网+的形式把这个问题解决。


第一,我们过去30年做了很多事情,但是碎片化严重,现在要做的就是碎片化的创新整合在一起,包括为创新服务的一些体系。创新服务体系必须要有包容性,它不是某一个环节,或者某一个部门能做到的。它关系到整体效益,有各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如何形成整体的互动,是我们的大事情。


第二,创新服务的核心要搞新的资源配置。

创新服务要有一个质量保障,包括服务理念、服务模式和服务文化,这些恰恰是我们才刚刚开始的。创新服务体系要解决什么问题?一是科技产生工程化市场化问题,二是技术管理问题,三是实验测试平台,让企业能够轻松地去发展。创新服务既要考虑创新,同时要考虑创业。创新是产出,主要是朝着提高效率去发展,创业是解决就业,提高人的素质。



这是一张图,创新服务体系,从知识挖掘到市场开拓,各个环节都不可缺少。金融机构、法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专利维护,这些不同的部门如何融合在一起,这就是给我们一个课题,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产业中如何搭建一个创新服务平台,这是我们需要做的事情。


创新服务平台的布局要有解决的方案,要有商业模式,同时要有发展战略。创新服务要有创新服务的产出,把供给和需求结合在一起,把智力资源价值能够提的更高。智力劳动的价值要远远高于体力劳动,如何在创新中体现智力的产出和管理的效率,是我们下一步需要认真研究的体制和机制的问题。


刚才谈了一个问题,一个发明,有人认为值1000万,有人认为值800万,为什么有这个差别?一个发现可能市场价值并不高,通过发明再提高后,就不能用市场的价值来衡量,这是递进的。我们要让每个环节产生盈利点,把盈利点的评价体系要真正建设起来。下一步中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就要建立起创新服务体系,建立高速的交通网络和量身制定的专业化服务。而政府要学会购买服务,而不是主导某项工作。




刘燕华的创新启示录

第一个启示,创新服务是创新环境体制机制问题。我们生产创新要提高生产力,现在需要改善创新的生产关系,来促进生产力提高。


第二个启示创新服务专业化水平需要大幅度提高创新服务业中国南方发展非常之快,第三方创新服务机构活力越来越强,在北方稍微弱一点。我们的重点是朝着知识加工和知识组合产品发展


第三个启示,我们的建设要点要发生转变。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推动创新服务业发展;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调动社会的积极作用;要从生产成果到经营成果转变。


这就是一些新的商业模式给我们的启示。最后我谈一下我的思考,通过创新研究之后,我觉得在创新过程中,经营比生产本身更重要研究用户比研究单项技术更重要拉通产业链比提高生产能力更重要知识加工比知识生产更重要创造消费比适应消费更重要。


知识产生价值,中国的创新一定会带领中国站在世界价值链分配的高端,再次祝贺各位取得成功,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