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家的“眼力”

 雪小石 2015-07-08

画家的“眼力

人们常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意思是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已有进步。特别是绘画圈子里的朋友,有的朋友有一段时间未见,再见时画风已大变。当然也有的朋友画风几年十几年变化不大……

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经过我反复研究,我发现这种现象与画家的眼力”有关。

我发现——画家的“眼力”可分为三个层次:其一为俗眼。其二为法眼。其三为慧眼。(我这里所说的俗眼法眼慧眼与佛家的“五眼”不是一个概念。)

 画家“眼力”的第一个层次——俗眼。

我们拿十九世纪的三位“九零后”徐悲鸿(1895年生)潘天寿(1897年生)张大千(1899年生)来看,他们的艺术成就,都是属于大师级的画家。然而在他们的艺术道路中,作为一个初出道的美术爱好者,他们也经历了“开蒙初学时”的学画阶段,他们也经历了画家“眼力”的第一个层次——俗眼阶段。

俗眼阶段思惟模式的最大特点是——“羊群效应”。画史上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指出:“今齐鲁之士,惟摹营丘。关陕之士惟摹范宽。”换言之,每个时代,每一个初学画者,都会陷在老师或自已心仪画家的车辙之中不能自拔,并以自已的画颇似某某大家而沾沾自喜……

 

徐悲鸿的(图1《西山古松柏》23岁作

 

潘天寿的(图2《荷花》约24岁作

 

张大千的(图3《山水》约20多岁作

这些画都是他们二十岁左右时的作品,现在来看也是极普通的作品。在十九世纪与他们同时代的青年中,能达到这种水平的青年有成千上万,然而绝大部分人都湮没在前辈画家的车辙之中,最终被历史遗忘……

而徐悲鸿潘天寿张大千他们三位则靠他们的聪明才智及时跳出了俗眼阶段,并进入画家的“眼力”的第二个层次——法眼阶段。

 画家“眼力”的第二个层次——法眼。

眼力”就是指眼光;见识。 张大千平时教导后辈:“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须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

请注意——要“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这是因为书本上的知识,都是人类的已知知识,而要创新则必须处理好知识与道路的关系。只有明确这一点,才会有突破与创新,才能进入画家的“眼力”的第二个层次——法眼阶段。

著名画家傅抱石在第一师范的这段时间,他不断地去旧书店,开始读一些古代画史画论方面的著作。当他读到记述石涛《瞎尊者传》(陈鼎著)中的一句“我用我法”时,傅抱石顿开茅塞,并对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思想欣赏不已。为了表达自己对石涛的情有独钟,他不仅刻制了"我用我法"的印章,还开始用"抱石斋主人"作为自己的别号……

因此进入画家的“眼力”的第二个层次——法眼阶段。实际上就是如石涛所言:要立自己的“一画之法”。要以推陈出新为已任。要探寻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

当然,要立自己的“一画之法”,绝非易事,它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拿徐悲鸿来讲:

 

(图4〈马夫和马〉徐悲鸿约30岁作)

〈马夫和马〉中的马,是徐悲鸿俗眼阶段的画马作品。仅管他已在法国断断续续学习绘画五年,但是这时的作品还很稚嫩;画的马也很一般。

 

(图5《六朝人诗意》局部 徐悲鸿34岁作)

《六朝人诗意》中的马,基本上是单线勾勒的马,就画马而言也没有新意。

 

(图6《九方皋》局部 徐悲鸿36岁作)

《九方皋》中的马,则可以明显看出徐悲鸿尝试用写意的手法来画马……法眼阶段画家就要不断的摸索,不断的试验,偶然之间倒有可能画出好作品来。

《六朝人诗意》局部中的马与《九方皋》局部中的马,虽然时间相差二年,但是,画面上的马却有明显的不同,从这时的作品中则可看出他探索画马过程的探索痕迹。这个摸索试验的过程极为可贵,这是他从法眼阶段向慧眼阶段过渡的桥梁。

 

(图7,《群马》徐悲鸿46岁作)

《群马》则是他慧眼阶段的作品,这时的作品则突破了画史上韩干画马,赵孟画马的范篱,也不同于郎世宁的纯写实画马方法。真正做到了突破与创新,创造出画马的新形象,达到了“人与画合”的最高境界。

三 画家“眼力”的第三个层次——眼。

画家“眼力”的第三个层次——眼阶段,也就是“人与画合”的阶段。这是画家“眼力”的最高阶段。

在浩如烟海的美术工作者中,只有少数人能达到这个层次。达到眼阶段的唯一标准——就是看画家能否创作出“人与画合”的艺术形象。即一提画家的名字,就会让观众联想到画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而一提起这种艺术形象,就会让人联想到这位画家——如齐白石与“虾”;徐悲鸿与“马”;潘天寿与“荷”;张大千与“泼彩画法的山水”……他们的眼力都达到了 画家“眼力”的第三个层次——眼。他们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已经深深地存活于人们的精神世界之中,因此他们是艺术大师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综上所述,当我们明白了画家“眼力”的三阶段以后,就要正确的认识自已,摆正自已的位置。分析一下,自已的“眼力”是否已跳出“俗眼”的层次……不要热衷于在绘画领域去破“基尼斯世界记录”;不要想方设法去制造没有实际内容的“新闻效应”;不要盲目地固执已见,听不进任何不同的意见……

总之,能跳出“俗眼”阶段,已是万幸。如能在“法眼”阶段,认真地探索试验也可以画出一些不错的作品……至于能否创作出“人与画合”的艺术形象,进入慧眼阶段,这就要靠自已的努力与运气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