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评】欧洲汲取孔子精华 亚洲在“孔子曰”前举步不前

 haosunzhe 2015-07-08
孔子唤醒沉睡的欧洲

黄台渊 金钟禄 著

368页,Gimmyoung出版社,1万4800韩元

我们或许要重新学习一下整个历史。产业革命的领头羊不是英国,而是中国;亚当·史密斯只不过是受孔子和司马迁的影响,抄袭了两位老思想家的观点;洛可可文化复制了东洋儒生文化;如果没有孔孟思想,也不会有莱布尼茨和伏尔泰。总而言之,欧洲启蒙主义源自孔子,法国大革命也是因为孔子主义而爆发的。

面对“是不是太过分了”的质疑,这本书解释说“这些都体现在历史资料上”。东国大学政治外交学教授黄台渊慨叹人们对于孔孟哲学对17~18世纪欧洲的影响太过缺乏研究,因为东方知识分子面对西方文化迄今还带有一种劣等意识。真正研究后就会发现,是孔孟哲学改变了欧洲。金钟禄作家以黄教授的共有五册《孔子与世界》为基础,详细为读者介绍了其中缘由。

莱布尼茨曾在1689年的信件写道“在伦理和政治方面,中国人(比欧洲)更加优越”,伏尔泰曾将孔子时代评价为“地球上最幸福、最值得尊敬的时代”,他们正是在此基础上主张欧洲进行文化、思想与政治改革,主张进行反基督教革命。亚当·史密斯则是个沉默懦弱的“窃贼”,他从未提到孔子的名字,但他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理论却来自于公元前司马迁的主张。司马迁认为,物资流通及需求供给的调节均由市场的“自然之验”决定,统治者只需听凭自然就好,继承了孔孟崇尚无为、自由市场的经济哲学。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感到有些迷茫。对于一直竭力向西方看齐的东方人来说,这一观念可谓颠覆了常识。但黄教授对于现在的看法非常犀利。他认为西方吸收孔孟哲学后开始用感性代替理性,重视人文关怀甚于理性逻辑。虽然法国革命后,理性主义思潮一度复辟,但西方依然保留了东洋文明的元素。然而,16~18世纪的东方丝毫不关心外来文化,傲慢自大,末路之后才开始向西方学习,却又在引进西方的理性主义后陷入盲目崇尚理性的偏执,抑制了人的感情。

书中还提到了解决办法,即“拼接法(patchwork)”,吸收外来的要素创造新的成果。东西方文化需要相互补充,相互融合。这样一来,东方文化便可以洗去西方文化的自卑心理。同时,也可以改变“人与人来说只是狼一般的存在,只不过是试图去征服自然”这样片面的认识。

韩国中央日报中文网 http://c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