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牡丹江探索“3321”社会治理创新模式

 卓雅书斋 2015-07-08

举办平安产品宣传展示会

近年来,牡丹江市围绕创新社会治理,形成了以“三安全、三公平、两关注、一加强”为主线,以争创全国平安市为目标,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重点,由98个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工作体系,纳入市委一级目标考核,有效地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促进了牡丹江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在去年全国“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年会上作了经验介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中央和我省各大媒体对其社会治理创新经验进行了专题报道。今年5月份,黑龙江省委政研室调研组专程来牡调研,并在省委《决策参考》上转发了我市社会管理创新经验。省委副书记陈润儿两次对我市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给予批示,要求在全省推广、借鉴。中央电视台《平安365》节目组专程来牡,为我市社会治理创新工作拍摄了专题片。

一、背景与起因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矛盾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重大利益调整。目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人民内部矛盾易发多发,主要集中在农村土地征收征用、城镇房屋拆迁、涉法涉诉等领域,矛盾涉及各行业各阶层,以报复社会为目的的恶性案件和极端事件有所增多,人民群众对司法公平的新期待不因我们司法部门达不到要求而降低标准。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在党的重大决定中,鲜明地提出“治理”这一概念,将“社会管理”表述变成“社会治理”。虽然一字之差,但代表着执政党一种执政理念的转变,体现了由一元单向治理向多元共同治理的结构性变化,是党在政治理念上的一次高度升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实质上就是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推广借鉴“枫桥经验”,转变社会治理方式、提升预防化解社会矛盾水平,切实解决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这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政法综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赋予“枫桥经验”新的内涵,全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成为我们共同面对的课题。

作为牡丹江来讲,按照中央、省委部署和要求,我们认真分析和把握牡丹江的市情特点,在三年前,市委书记张晶川提出了以“三安全、三公平、两关注、一加强”(生产安全、治安安全、食品安全、司法公平、机会公平、征收公平、关注群众呼声、关注特殊群体、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为重点的牡丹江社会管理思路。突出“治安安全、生产安全、食品安全”,就是要给广大群众创造一个安全平安的环境;突出“司法公平、机会公平、征收公平”,就是要给所有人创造一个公平平等的机会;突出“关注群众呼声”、“关注特殊群体”,就是要认真倾听老百姓的各种想法和利益诉求,体现对弱势群众的关心关爱;突出“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就是要把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在老百姓最集中的社区建设上。

三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结合我市“3321”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以“安全、公平、关爱、强基”为着力点,突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一主题,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方式,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同时,在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市委书记张晶川又明确要求,各单位、各部门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贯穿到活动始终,从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力解决制约社会管理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社会管理列为市委十项重点工作,纳入总体发展规划,出台“和谐幸福50条”、“社区建设17条”等一系列政策,探索“三实两创”、“接地气、连民心”、“六项引领”、“万人评百科”等创新举措,把社会治理作为全市工作的重要考核目标之一,建立了一批社会治理创新基地,打造了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社会矛盾调处“以案定补”、新型农村警务模式等一批典型作法和经验。通过这些探索和实践,我市社会管理工作发生了很大变化,牡丹江经济社会呈现出跨越争先、和谐稳定的崭新局面。

二、成效与反响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牡丹江“3321”社会治理格局已成为牵动牡丹江发展的总抓手,创新社会治理工作实现了全省领先,连续三年获得全省综治暨平安建设优秀单位;在全省“平安龙江”网上测评活动中,我市连续两年在全省13个地市中位列第一,群众对我市平安建设的满意率达到98%。省委副书记陈润儿两次对我市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给予批示,要求在全省推广、借鉴。中央电视台《平安365》节目组专程来牡,为我市社会治理创新工作拍摄了专题片。在去年全市重点工作目标考评中,社会治理创新工作荣获全市“十项重点工作”优秀组织奖。2014年,创新社会治理暨平安建设工作荣获全市“十大创新突破奖”,成为社会建设类唯一奖项。涉法涉诉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暖春专项行动”得到省委副书记陈润儿、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杨东奇的充分肯定,我市被省委确定为全省两个涉法涉诉改革试点之一。

——社会治理建立了新机制,出台了《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实施方案》等一批政策文件,明确了由8个牵头单位、38个责任部门、88个成员单位组成的工作体系和联系网络,建立了9大专项工作推进组,确定了26家重点培育的社会治理试点单位,强化了市委综治办与各成员单位协调联动。

——平安建设取得了新突破,“春风行动”解决了130件信访积案。党的十八大期间实现进京访零登记。“春季护航”、“百日护游”、“平安雪城”三大社会治安专项行动实现常态化。在今年初全省“平安建设”群众网上测评活动中,群众点击投票率达到720多万次,满意率达到99.9%,遥遥领先全省其他市地。全省综治工作地市评比开展8年来牡丹江首次获得“全省平安市”荣誉,排名由倒数第3名变为全省第2名,进入全省先进市行列,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

——改善民生实现了新跨越,加大惠民力度,实施了“和谐幸福50条政策”,去年全市财政直接投入民生资金88.7亿元,达到公共财政预算50%。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150万平方米,改造农村泥草房4000户、农危房7176户。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前8年实现全覆盖。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万元、增长16%,连续10年全省第一,人民群众幸福感明显提升。

——城乡面貌出现了新变化,“三优”文明城创建向纵深发展,城市建设改造全面提速,城建总投资达153亿元,投资额、工程量创历年之最。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的新型环卫机制,优化城市垃圾站点布局,2012年清除垃圾20多万吨,城市卫生面貌进一步改观。社会各界积极捐资3.3亿元改造新建“十大公园”,城区新增绿地面积50万平方米,硬化路面60万平方米,成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人民群众宜居感明显提高。

三、主要工作做法

围绕“3321”社会治理创新工作格局,我们具体实施“五大延伸”、打造“三大平台”、建立“三大体系”。具体作法是:

(一)创新社会治理内容,实施五大延伸。创新社会治理格局必须创新社会治理内容。牡丹江市把着力点放在创新社会治理内容上,让社会治理更多覆盖各个方面、更能贴近百姓诉求、更好畅通沟通渠道,使社会管治更加接地气、连民心。一是把公平正义向重点领域延伸,提高社会治理针对性。社会治理创新的核心是社会公正,它是和谐社会的基石。以“司法公信年”为载体,推进司法公平,创新监督机制。针对重要部位、岗位、环节和群众呼声最高的不廉洁、不严谨、不透明等突出问题开展了整治,推出基层检察官联络室、法院庭审直播系统等做法,让百姓来参与,让群众当考官。在全市“百千万”问卷调查中,公众对政法机关和政法工作的满意率测评首次突破90%。牡丹江市被评为首批全国41个“法治城市”之一。以促进城乡就业、医疗、教育、保障公平为突破口,推进机会公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全省率先推行“学区制”改革,3000多名“小升初”学生享受到了平等的教育资源;首创了“三甲”医院专家进社区活动,10家医院、50名专家,先后为2730名居民诊治,让全市社区居民充分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延伸到辖区内每个社区(行政村),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二是把治安防控向边远村屯延伸,提高社会治理预防性。坚持警力配置最优、资源消耗最低、警务效益最大的原则,推动警力下沉,治安防控工作向农村延伸、向边远村屯延伸,消灭“死角、盲区”,编织起覆盖城乡、预警及时的“安全网”。宁安市实行“村协警”新型农村警务模式,“一村一警、一警一室、一警多员”。全市295个农村警务室全部实现与村委会同址办公、同体运转,将警务室设在家里,将警灯挂在村中,将警车部署在田间地头,警务室被打造成“家门口的派出所”。村协警手持移动终端就能办公办案,成为维护稳定的“信息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打击犯罪的“情报员”、社会治安的“巡控员”和群众工作的“服务员”,构筑起了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第一道防线,去年以来群体上访同比下降38.1%,刑事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33.9%。市财政投入资金500万元、农民自筹200万元,组织了3250多人参加的240支农村志愿消防队,提高了农村火灾的初期扑救能力,破解了多年来村屯距离市区远、消防扑救不及时的难题,去年火灾起数161起,同比下降近三成,没有发生一起伤人、死人的重大火灾。三是把综治维稳向基层前沿延伸,提高社会治理严密性。全市建立综治维稳中心74个,综治维稳工作站995个,发挥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的桥头堡作用。创造实行的人民调解员“以案定补”经验在全省推广,使70%的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林口县11个乡镇都成立“田间炕头流动调解室”,变被动服务为主动上门服务,疏导化解了可能引发大冲突的一些小矛盾,发现解决了一些长期困扰的老问题。海林市不断完善“三调联动”工作机制,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资源,在“联”上下功夫,提高调解效率,党的十八大期间,实现了“零上访”和“零登记”的工作目标,这在全省是少见的。四是把管理服务向特殊人群延伸,提高社会治理公益性。全面推开了社区矫正安置帮教“一室四基地”建设。全市已建心理咨询室8个、教育基地28个、职业技能培训基地6个、公益劳动基地97个、过渡性安置基地4个;为50余人做了心理咨询,教育了1500余人,培训了250余人,在公益劳动基地参加劳动的达到3000余人次。严格落实对重症精神病人的管理与服务,建立市级重症精神病人管理服务基地,实现应收尽收和流动诊治。司法系统通过“电子围墙”、“亲情围墙”和“制度围墙”,对全市276名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帮扶工作,已经顺利解教129人,消除了不稳定因素。五是把服务民生向街道社区延伸,提高社会治理便民性。街道社区是社会治理的主阵地,牡丹江市加大社会治理进社区力度,充分发挥以社区为重点的社会治理作用。全市建立街道(乡镇)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中心85个,社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站176个,行政村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站878个,实现了市、县(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微机联网,做到一点登陆、多点查询、网络互通、信息共享,实现了政策咨询、就业服务、培训报名、申领补贴、就业维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申报的“六不出社区”,畅通便民的“最后100米”。仅去年一年,通过社区服务渠道,全市新增就业6.5万人,援助困难群体就业2.8万人,发放灵活就业社保补贴4.4万人次,办理城市医保90.7万人,推荐引导各类培训5.9万人次,极大满足了群众各种需求。

(二)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打造三大平台。创新社会治理格局必须变革社会治理方式。牡丹江市围绕社会建设的新特点,采用现代管理方式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走出一条科学管理路子。一是建立网格化管理平台,努力拓展社会治理方式。网格化管理是社会治理创新出来的有效方式,该市全面实现了网格化管理,9个县(市)区按照100—300户的规模将社区划分5148个网格,最大的400户,平均276户,全部建立了信息全、数据准的网格台帐,网格信息已全部录入完毕。将社区服务、民生保障等工作整合进网格之中,拓展了为民服务半径,满足了居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西安区全面推行社区居民小组网格化管理,全区900名网格长与206名网格管理员累计走访居民5万多户,服务居民10万人次,解决居民实际困难500余件。利用网格化平台开展了家政服务、票务订购、代收代缴、社区照料、居家养老等便民利民服务,不断拓展社区服务功能,老百姓十分欢迎,拍手叫好。二是建设信息化服务平台,努力提高社会治理效率。2010年牡丹江市在全省率先开通了“12345”政务服务热线和“12349”社区便民服务热线,确保居民诉求有人听、有人接、有人管、有人问,困有所帮,难有所助,问有所答,需有所应。累计为百姓解决生产生活问题17万件,群众满意率达到96.7%。信息化服务平台已成为政府心系百姓的亲民平台、为民解忧的快捷、高效平台。爱民区还在全省首创“六网合一”(社区服务网、社区办公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社区志愿者服务网、社区低保审批网和社区救灾救助网)新型社区管理模式,联动系统串联起全区27个职能部门和服务单位、8个街道办事处(乡镇)、57个社区居委会(村委会)、19个专业服务热线及全区1026个社区服务网点,社区用户达到了50万人。仅去年一年就帮助居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2534件,群众满意率达到98%,荣获“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城区”称号。三是完善标准化办事平台,努力提升社会治理层次。在服务设施上,加快社区办公设施标准化建设,目前,全市已经建成1个市级、4个区级、15个街道级社区服务中心和136个社区综合服务站。全市300平方米标准城区办公用房达标率已达到66%,计划今年全部达标。在服务标准上,实现了服务内容“全方位”、服务项目“全过程”、服务时间“全天候”、服务事项“全口径”和服务领域“全覆盖”。在服务对象上,重点向社区老年人、优抚对象和困难群众等弱势群体倾斜。据统计,现有标准化社区开展日间照料每天接待老人300多人,冬季每天到社区参加活动的居民达到6000多人,满足了社区公共服务和居民群众文化娱乐需求。民政局与爱民区联合建立了全区老年人电子信息库,配备助老手机,开展紧急救助、预约挂号、上门服务、按时提醒等“一键通”助老服务,实现对空巢老人24小时服务,已帮助1205人次老年人解决生活问题532件,挽救了3名老年人生命。

(三)创新社会治理载体,建立三大体系。创新社会治理格局必须创建社会治理载体。牡丹江市构建了治安、食品、生产“三大安全体系”,形成警务、监管、责任“三个全覆盖”,为打造“全省最安全城市”、叫响“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创造了条件。一是建立治安安全大防控体系,实现警务全覆盖。以打造全省最安全城市为目标,深化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形成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大平安防控网络。把完善新型巡逻防控体系做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推广了专业辅警定位巡、视频监控网上巡等12个巡逻工作法。树立了西安分局、阳明分局和长安分局3个巡逻示范岗,形成了军警民联动,全天候、全覆盖、全时空、全参与的巡逻防控新格局,“白天见警徽,晚上见警灯”,巡逻民警被群众亲切称为“家门口的保护神”。加大技防建设力度,政府投入公益性监控点1121个,全市监控探头总量达到10142个,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今年以来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发案同比分别下降38.1%、39.5%,可防性案件下降38.1%,仅通过巡逻防控就抓获现行犯罪嫌疑人62人,破获刑事案件258起,日发案量从每天30余起锐减至10起以下,重要节日实现零发案。创造了连续30个月无伤亡火灾事故的历史记录,消防支队成为我省公安消防近20年历史上首次荣立公安部集体三等功的现役部队。二是建立食品安全大执法体系,实现监管全覆盖。完善监管措施,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食品安全工作委员会及办公室,重点监管生产、加工、流通、餐饮“四个环节”,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负总责、各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三大责任体系,大力推进“农产品放心工程”、“餐饮服务放心工程”、“酒类专项整治工程”和“校园周边食品专项整治工程”及“农村食品市场专项整治工程”等9项工程。强化监管手段,建立市食品检验检测中心,检验项目达到365项,检验检测能力达到国内一流。全市建成了8个绿色食品标准化种植基地,推广农业标准化种植面积380万亩,占全市种植面积的40.1%,建设了可追溯、标准化乡镇5个。加大监管力度,出动执法人员7650人次,查处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案件64起,查扣不合格食品800余公斤,保障了农村食品市场消费安全。重点整治了学校周边的小餐桌和饮食摊点,取缔关停小餐桌、饮食摊点52个,责令整改学校食堂13家,保障了学校师生饮食安全。三是建立生产安全大安全体系,实现责任全覆盖。深化“大安全”工作格局,市政府出台了生产安全“八条意见”,明确了政府和部门安全生产监管责任、机构建设、监管边界、举报奖励、事故行政问责等8个方面工作体制。开展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年”活动,明确了县(市)、区政府安全生产属地管理责任、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综合性责任追究措施,并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确立了工作责任分工。推进县(市、区)安监部门独立设置,并组建执法队伍,80%的乡(镇)、街道成立了安监站(所),配备了专兼职监管人员,形成了市、县、乡三级监管网络和执法体系。实施了“市级领导安全生产包保责任制”、“一岗双责制”和“一票否决制”,促进政府、部门、企业、岗位安全生产“四个责任”的落实。

没有社会稳定,就没有经济繁荣发展,保持稳定的基础在于社会治理创新。牡丹江市委、市政府拿出抓经济发展的劲头抓社会治理工作,采取抓项目建设的办法抓社会治理创新,强化抓目标考核的导向抓社会治理落实,有效地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对于推动全省社会治理创新工作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