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乐百岁老人把劳动习惯保留至今 现在每天还要舞锄头

 glhly 2015-07-08
                   


百岁老人还能帮忙照顾家里的小孩。

孙媳妇给老人有点不适的右手擦药。

李鸣凤在自己的厨房里打油茶。

李鸣凤用锄头锄地。

苦瓜是老人亲手劳动的成果。

  ◆姓名:李鸣凤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12年9月12日

  ◆身高:1.47米

  ◆血压:高压127 低压71

  ◆心率:83次/分钟

  ◆既往病史:很少生病(家人讲述)

  ◆长寿之道:心情开朗,爱笑;每天都要劳动,爱舞锄头;喜欢喝油茶,吃蔬菜。

  屋前远望是山,屋后近看也是山,屋旁还有一块小小的地可以种些蔬菜,平乐县二塘镇甑山村委4队李鸣凤老人的家就在这样的环境里。老人如今已经102岁高龄了,可她仍然跟年轻时一样,每天舞着锄头,闲不住。近日,记者与平乐县二塘镇老龄办的工作人员来到老人家里,探访老人的长寿秘诀。

  住在青山的怀抱里

  从平乐县二塘镇到甑山村委,只有13多公里的路,可一大半是在群山间兜兜转转,车辆行驶也比较耗时间。

  记者先来到老人的孙子、孙媳的家。孙媳妇杨桂军告诉记者,老人出门了,“去打牌了”。杨桂军让记者在屋里坐着等一会儿,让人开着电动车去接老人。

  没过多久,一位穿着中袖衫和七分裤的老人走进屋。

  “奶奶回来了。”杨桂军说。

  从李鸣凤进屋的速度和走路动作来看,一点都不像已经年过百岁的高龄老人。老人皮肤偏黄,有些老人斑,额头皱纹比较密,眼窝凹,头发花白。

  老人住的地方,跟杨桂军家很近,上个坡就到了。房屋坐南朝北,有6米多高,下半部是石头,上半部是砖。屋顶铺着整齐的瓦片,四角有飞檐,大门上方有四方形和八角形的镂空木窗,十分精致。老人的卧室布置得很简单,家具不多,被老人收拾得很整齐。

  老人所住的地方风景极好,前后都是青山,路边的蔷薇花开得正艳。

  一个女人撑起一个家

  102岁的李鸣凤告诉记者,16岁那年,她嫁到了甑山村委4队。老公比她大一岁,两人的生活虽然平淡,但也很幸福,育有三个小孩,两女一子。

  然而,李鸣凤与老公在一起的生活却很短暂。在她34岁那年,老公去世了。这突如其来的意外,让她很是伤心。不过,现实让她不得不赶紧从悲伤当中振作起来。家中上有年迈的婆婆,下有三个未成年的儿女,生活的重担一下压在她一个人身上。

  李鸣凤把自己当成男人,家里的累活、脏活都得干。到了集体生产劳动挣工分的年代,为了养活自己和家人,李鸣凤一人干的活比别人多很多。

  那时候,作为家里唯一的劳动力,李鸣凤必须出力下地干活挣工分。“工分可是每个家庭的命根子啊。”二塘镇老龄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那时,工分可以说是一个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干一天的活,工分也就几分,最多十来分。没有其他的赚钱方式,能换钱的就是工分。”

  每天,李鸣凤会跟着大队去田地里干活,铲地、拔草、插秧、平地、收割等农活她都是一把好手,种过玉米、花生,也种过黄豆和甘蔗等各种作物。

  在人家休息的时候,她也在干活。甑山村委跟恭城莲花镇是“邻居”,到莲花镇比到二塘镇还近。李鸣凤经常趁清晨上山砍柴,然后把柴挑到莲花镇去卖。“你看我的身材,也就只能挑七八十斤的担子,100斤我可挑不动,但那时候没办法,就得拼命多挑。”老人说。

  除了种田种地,李鸣凤还和村里人徒步40多公里,去参与修水库。“阳安水库、平口水库都去过。”老人说,那时担心吃不饱,会在出发前偷偷煮好两个玉米,带着出工,“看到有同伴不够吃,我会把玉米分给他们吃。”

  上世纪六十年代,老人为了到二塘镇九龙井(现平乐二塘客运站)卖东西,得挑着担子走十四五公里。当时路没有修好,走山路一走就是两个小时,一天得走两趟。

  地里的收成全部上交生产队,再由生产队统一分配。一个女人养家,那苦是可想而知的。张嘴吃饭的人多,干活的少,一个人再努力还是很吃力的。虽然周围的邻居会帮衬点,但还是不够。在农村,家里大多会养几头猪。李鸣凤家也养了猪,但不是为了自家吃,而是卖了抵工分,这样才勉强凑够一家五口的粮食。

  熬过了辛苦的年头,儿女们长大了,能帮忙分担李鸣凤的压力后,她才轻松点。

  “以前苦啊!”从李鸣凤的话语中,可以感受到她年轻时的辛劳,不过,她如今是笑着跟大家说起那段往事的,“我现在是苦尽甘来了”。

  走路不用拐杖

  老人很乐观地说:“年轻时候苦点,也不是没有好处的,你看看,我现在的身体很好,都是年轻时干农活锻炼出来的。”

  这话可没说错。有些人上了年纪之后,走路都得拄着拐杖,可是,李鸣凤却不需要拐杖,走路速度还不慢。

  杨桂军说,奶奶每天都会走到附近的村民家去打牌。打的牌是长条的纸牌,上面是红黑两种颜色的小点,叫绍六(音)。“我是这几年才开始打牌的。”老人说,年轻的时候要干活,十年以前,她跟孙子、孙媳一起住,曾孙还小,她需要帮忙照顾曾孙,甚至半夜会起身好几次到曾孙的房间,看他有没有踢被子,避免着凉。

  这几年,曾孙们也都长大了,有的到外地打工去了。如今,老人连玄孙都有了,家人再也不愿意让老人受累了。

  老人自己提出搬回老屋住,此后才开始跟人打牌,早上、下午都会打一场。

  杨桂军说,他们都很支持奶奶有自己的消遣方式,老是待在家里闷着也不好。“再说了,奶奶打牌就是图个乐子,输赢从来不计较。”

  老人很少生病,今年年初,家人专程带老人到平乐县的医院住了几天,做了一次系统的身体检查,检查结果不错。“大毛病没有,就是在换季或者变天的时候,奶奶会咳几下,几天就好了。”杨桂军说。

  现在,老人的视力很好,听力稍微差点。说到视力好,可是有例子的。老人还能穿针,也能钉鞋底。一到夏天,老人就习惯穿着拖鞋。可一出汗,拖鞋会打滑,因此老人给拖鞋加了“鞋垫”,缝上棉布吸汗,这可全是老人亲手缝的。

  不过,有时候老人右手的无名指、中指会出现疼痛。“也晓不得是怎么回事,有时痛有时又没事。”杨桂军说,每到这时,她就会用药给奶奶擦手、按摩。

  每天还要舞锄头

  老人每天晚上很早就会睡觉。晚饭过后,跟儿孙聊会天,逗逗玄孙,晚上8点左右就休息了。早上则是睡到自然醒,中午没有午睡的习惯。

  有些习惯是会延续一生的,比如劳作,李鸣凤老人到现在都还坚持着,“以前种地是为了生活,现在就是想种,不想闲着。”

  屋后就是一块菜地,虽然不规整,但是却种了不少东西,芋头的叶子比A4纸还大。杨桂军表示,今年奶奶种的芋头比往年的都好。此外还有苦瓜、丝瓜,蛮多都已经成熟,有差不多20厘米长。为了防止苦瓜、丝瓜被虫子叮,老人专门给它们穿上了红色的“衣服”(塑料袋)。此外,还有姜、辣椒等。老人说,她每天都要用锄头来松土。很快,她从房间拿出锄头给记者展示起来。

  然而,由于老人的皮肤晒太阳太久会过敏,家人都不让她再舞锄头了。老人说,她一般是清晨或者傍晚避开阳光,继续劳作。

  至于饮食方面,老人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奶奶现在想吃什么,都可以从菜地里摘,这都是无公害的果蔬,足够自给自足了。”杨桂军说,奶奶不挑食,早些年跟着他们一起开伙时,她煮什么,奶奶都吃,只不过饭要稍微煮得软点。

  由于杨桂军他们每天定时吃饭,可老人打牌却不定时回家,因此,老人一般是自己煮吃的。

  水果和肉类是孙子、孙媳帮忙买回家的。由于牙齿只剩几颗,老人吃肉比较少,喜欢清淡,青菜吃得比较多,天热时,中午一般会吃稀饭。至于酒,老人从来不喝。

  不过,老人有一爱好,就是打油茶。这也是因为靠近恭城,老人及家人都喜欢喝油茶。天气不太热时,早上一起床,老人就会来到厨房,点起柴火,拿起专用的小锅,放进花生、老蒜米、姜和茶叶,开始打油茶。老人家的用水主要是井水,听村干部介绍,这井水是村里共用的,通过管道输送到每户人家。记者测了一下水的酸碱度,PH值在7-8之间。

  每一次打完油茶,老人就会装上满满的一壶给孙子、孙媳带过去。而她自己,每天也就喝两个半碗,不喝多。

  “奶奶打的油茶可好喝了。”杨桂军说。老人打油茶纯是兴趣,而看到儿孙们喝得开心,她也就满足了。

  桂林晚报记者谭熙/文 滕嘉/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