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谈功能 二、谈工具
三、谈书史 四、谈笔法
五、谈结构 六、谈章法
七、谈审美 八、谈学习
九、谈路径 十、谈创作
不可能人人都成为书法家,但人人都可以是鉴赏家。

一、谈功能
(一)古代:书法是文人的余事,休闲的东西,是小技。唐以前都是手札、尺牍,宋以后有纸才有所谓的作品。
(二)现代:茶余饭后议论的话题。
1、楼堂牌匾—增辉。(渲染作用)
2、墙壁补白—高雅。(为爱清香频入座,欣与知己细谈心)
3、商务交流--品位。(一流的企业搞文化……)
4、文化交流--提高。
5、喜庆祝贺--言志。(兆民乐有三生幸,大业欣周四十春)
6、婚丧嫁娶--实用。(创业当思祖宗德,守成尤盼子孙贤)
7、收藏欣赏--玩味。
8、提高素养--陶冶。
9、广交朋友—没有行业限制。
10、健身强体—寿命。唐代17个皇帝平均寿命45岁,李白、柳公权、白居易、韩愈、杜甫等平均寿命81岁。
书法是戏曲、音乐、舞蹈、美术、书法五大传统文化之一,通过文字内容及线条形式表达思想感情。书法是抽象的线条。
书法是门综合艺术,涉及文字学、文学、美学、数学、哲学、逻辑学、历史学、人文等范畴,比绘画难,在短时间内完成。
对法的解读:几千年的守循,守法而无法,法中有自由。
写什么?1942年5月23日,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为大众服务,是人民喜闻乐见的”;17届6中全会精神,“双为”精神,“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形式为内容服务,形式与内容的协调一致。

二、谈工具
1、笔:大小、长短,羊狼兼、鼠须。祖先发明一杆一撮毛,醉倒多少人。正确用笔:清洗,全发。软笔写硬字,大笔写小字丰润,小笔写大字干枯。主毫与副毫。笔软则奇怪生焉。毛笔的特点:圆而聚。主毫是骨,从毫是肉。主锋线条效果的骨力稳定,从毫随意转扭,线条多种变化。启功先生用主毫多。
2、墨:现成的墨汁。与水的关系:浓、淡、干、湿。香墨、彩色墨汁。备用加水。墨分七种:积墨、宿墨、焦墨、破墨、浓墨、淡墨、渴墨。
3、纸:大小、好坏、新旧。徽宣。彩色宣纸。练习用毛边纸。
4、砚:放墨的工具。细腻发墨。精细化管理:当天写完,用多少倒多少。
这样加上人的身体状况、思想感情、环境、时间展开等因素构成书法作品。唐孙过庭书谱讲五合五不合。
手的运动在三维空间:上下(提按)、左右、前后。
书法的美妙之处是世界上没用一样的书法作品。

三、谈书史
1、高古纯朴的汉隶、雄强刚健的魏碑、法度森严的唐楷、妍美流使的行草给人带来美感。
2、书分碑派与帖派,有碑刻和墨迹之分。林散之是帖体碑用,沙孟海是碑体帖用。
3、写碑容易死,写帖容易飘、软。碑帖融合为佳。
4、秦汉尚自在美、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趣、清人尚态。
5、魏晋的书法唐诗宋词汉文章。魏晋的书法是一个高峰。
6、“真书汉末已胚胎,钟体婴儿尚未孩、直到三唐方烂漫,万花红紫一其开。”
7、真、草、隶、篆、行五体的发展过程:
远古:甲骨文
周:鼎铭文
秦:大篆、小篆
汉:隶书、汉简
三国魏:楷书、刻石、钟繇《宣示表》
晋:二王的行草
南北朝:南朝楷隶《爨龙颜》、《爨宝子》;北朝《始平公造像记》、《石门铭》、《张猛龙》、《张玄墓志》
隋:智永《千字文》、《龙藏寺碑》
唐:楷、行、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怀仁《集王圣教序》、怀素、张旭、李白
五代:杨凝式《韭花帖》
宋:行书,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李建中
元:赵孟fu、鲜于枢、杨维祯
明:文征明、董其昌、唐寅、祝允明、徐渭
清:何绍基、赵之谦、王铎、朱耷、王文治、康有为、吴昌硕、郑板桥、翁同禾
现代:林散之、启功、沙孟海

四、谈笔法
1、定义:笔在纸上写的方法。
2、分类:方笔、圆笔;藏锋、露锋;悬针、垂露;中锋、偏锋;映带、游丝、笔到意连;迟速;肥瘦;浓淡;枯润。提、按、顿、挫、轻、重、疾、徐形成的效果。“欲上先下,欲右先左,欲进先退……”。
3、一笔之内:起、行、止,相互之间有映带。浓而不板,湿不臃肿,干不枯燥,淡不浮薄。笔划要饱满,要圆。笔笔涩,笔笔留。笔意不是向前,而是向下,用笔留的住,如泥巴在墙上。
4、笔法来自大自然与生活:方圆、藏露等。如老藤、枯枝、鲜叶、劲竹、柔兰,似流水、闪电、阵云、惊蛇、翔鹰、虎跃、龙腾。
5、好的笔法:锥划沙、印印泥、屋漏痕、折股叉。用笔宜留、宜圆、宜平、宜重、宜雅。忌尖、忌滑、忌扁、忌轻、忌俗。钉头、鼠尾、鹤漆、蜂腰皆病也。
6、执笔不可太紧太死,在虚灵。力传递到笔尖上。低执笔力扛千鼎,高执笔运转灵活。
7、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最不可缓,缓则无力。
8、笔不论钢与毛,腕不论低与高,行笔如乱水通人过,结字如悬崖置屋牢。
9、写实容易写虚难。虚指虚灵。
10、“笔法晋唐元莫二,当机文董不如僧”。
11、笔法考证:笔法要看墨迹,结构要看碑志。宋以后的墨迹容易上手。
12、笔法就是线的质量,笔法的创新,就是线的创新。线要新,不一样,要含蓄,线要感动人。
13、一笔之内没有纯粹的直,不直就是有内涵,只是显与隐罢了。探索两种线的不直:前后左右行笔和提按产生的效果。
14、有锋以耀精神,无锋养其气味。
15、用笔最大的敌人就是快。用笔忌“野”、“单调”、“甜俗”,翰不虚发,每一笔有道理。
16、“才按便提,才提便按”。
17、王羲之“内恹法”,颜真卿用“外拓法”
18、舒同的圈、溥杰的尖、启功的杆。
附:欧阳询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
丶[点]如高峰之坠石。
L[竖弯钩]似长空之初月。
一[横]若千里之阵云。
丨[竖]如万岁之枯藤。
[斜钩]劲松倒折,落挂石崖。
横折钩]如万钧之弩发。
丿[撇]利剑截断犀象之角牙。
\[捺]一被常三过笔。
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虚拳直腕,指齐掌空,意在笔前,文向思后。分间布白,勿令偏侧。墨淡则伤神彩,绝浓必滞锋毫。肥则为钝,瘦则露骨,勿使伤于软弱,不须怒降为奇。四面停匀,八边具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欹正。筋骨精神,随其大小。不可头轻尾重,无令左短右长,斜正如人,上称下载,东映西带,气宇融和,精神洒落,省此微言,孰为不可也。
传授诀: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重轻,凝思静虑。当审字势,四面停均,八边俱备;长短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被正。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又不可瘦,瘦当枯形,复不可肥,肥即质浊。细详缓临,自然备体,此是最要妙处。贞观六年七月十二日,询书付善奴授诀。

五、谈结构
1、结字的平衡原则和生命意识。动态平衡与静态平衡;点画情态与生命意识。
2、赵孟fu:用笔千古不易,结构因时相传。
3、古人:体势字、形势字之分。体势字如人的腿、胳膊;形势字如人的手、眼、耳、鼻等五官。
4、欧阳询结构三十六法(唐楷)。
5、永字八画法:王十五年专攻“永”字,能通一切字。
6、启功讲结构(唐楷):字中有四个小聚点,精神凝聚;各笔之间,先紧后松;没有真正的横平竖直;字的整体外行也是先小后大。
7、字的外形:长方、扁形、圆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
8、结构自然协调:主次、穿插、避让……,与周围四、五字的协调,承接顺畅,自然生动,善于制造矛盾、解决矛盾。
9、结构要活:晋人的行草书。
10、用笔何如结字难,纵横聚散最相关,一从证得黄金率,顿觉全牛骨隙宽。
11、找出规律最关键。
附:欧阳询谈结构:三十六法
排叠:字欲其排叠疏密停匀,不可或阔或狭,如“寿”、“藁”、“画”、“窦”、“笔”、“丽”、“羸”、“爨”之字,“系”旁、“言”旁之类,《八诀》所谓“分间布白",又曰“调匀点画”是也。高宗《唱法》所谓“堆垛”亦是也。(略)

六、谈章法
1、四边布白、神实气足、充盈饱满、行气贯通、千变万化、协调统一。
2、几种形式:竖有行、横无列;行距小,字距大;横无行、竖无列。
3、第一个字站得住,全局面貌确定。
4、重在写气,气要贯通。书法是第六感觉。呼应、对应,是完整的气场。不能断气、漏气。
5、字要呼吸,不能密排成算子。
6、每笔既到位又灵活,既有“位”又有“味”。
7、知白守黑,字要写成白的。
8、字要八面都满,力透纸背,也就是要“紧”。
9、乱中求干净,黑白变分明。
10、黑色的追求,变化、自然,细微的变化,合情合理,“润含春雨,干裂秋风”。
11、道法自然,自然就是美。
12、书法以神气为上,以形质次之。
13、变化就是美(充分利用哲学思想):大小、粗细、黑白、轻重、巧拙、长短、错落、欹侧、高低、曲直、顺逆、干湿、浓淡、方圆、俯仰、藏露、转折、横竖、开合、向背、疏密、宽窄、枯润、正斜、强弱、借代、承接、牵引、连贯、虚实、增减等,无不充满辨证关系。
14、把文字内容、情绪的变化,最丰富、最生动地表达出来。
15、最高表现:思想文化的内涵,深邃的思想。
16、高的立意,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七、谈审美
1、好的书法:力度、质感、韵律、节奏,能感动人。
2、节奏:快慢、轻重、松紧、回锋、顿挫、连贯
3、韵:韵者,有余也。优雅、自如,意趣高逸,格调清劲,浑浊与信不可耐,概不在闻人之列。“回眸一笑百媚生”。
4、线条的三感:
立体感:中锋用笔的法则,平面运动;
力量感:提按顿挫,转折方圆,用笔的起伏,上下运动;
节奏感:速度的控制,断续连贯,轻重疾徐,时间的推移。
很明显,立体感与力量感,平面运动与上下运动,构成了立体的三维动作空间,再加上一个节奏感,又构成了时空对比,三者互相交叉,形成了书法技巧最为广阔的艺术天地。
5、中国书法线条的内涵:数千年来,由道、释、儒互补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一个起点、三条路、四种思想。
一个起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端---易经
三条路:老 子:自然的角度 成功的路
孔 子:社会的角度 做人的路
释迦牟尼:自我的角度 幸福的路
四种思想:阴阳学说,中庸之道,天人合一,克己修身。以上思想借重于中国书法的笔法
道、释、儒审美比较
文化 |
最高准则 |
审美理想 |
审美方式 |
审美心态 |
主要审美特征 |
道家 |
人与自然和谐 |
自然之美 |
神遇 |
虚静 |
素朴、变易、博大、玄妙 |
儒家 |
人与人及社会和谐 |
中和之美 |
理性 |
比德 |
中和、至诚、崇高、充实 |
释家 |
心灵和谐 |
空灵之美 |
顿悟 |
虚无 |
清孤、淡远、虚灵、荒寒 |
6、一个线条的解释
线条的头尾:藏锋、露锋;
线条的中段:中锋、侧锋;
线条的方向转换:圆转与方折。
7、意境的内涵:神采、诗情、韵趣。意境美:形式的超越,材料美:形式的底蕴。
8、神采:物质起点—笔墨材料款式格局—低层面;形式起点—结构、用笔、章法—中层面;精神起点—意境、神采—高层面。
9、书分:书卷气、金石气、市井气息、山林之气、庙堂之气、匠气。
10、书法的三品之说:平和简净,遒丽天成,日神品;酝酿无迹,横直相安,日妙品;逐迹穷源,思力交至,日能品。
11、书法表现的张力:扩张与收缩、冲突与一致、上升与降落、前进与后退等正是书法生命的展示,书法的结构、用笔线条,乃至章法的安排,都是可视效果中不可视但可感知的张力的综合体。
12、书法线条的延伸就是“势”的延伸
13、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不可缺一。
14、深且厚:深者,意韵深长;厚者,耐人寻味。
15、顺向:效果的升华,逆向:美学中的“丑学”。无意于佳乃佳。
16、大自然中没有绝对平面的,要有立体感。
17、力求在不平中找平。
18、舞蹈造型更能与书法取得默契(线条)。
19、“世间无物非草书”。
20、“实”是历历可数,“虚”是浩瀚博大。
21、自然美就是朦胧感,月是“缺”的,云雾是“隐”的。
22、书法欣赏不单单是“书法”的欣赏,而是书法加文学的欣赏。
23、大味必淡,大巧若拙。
24、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25、关于标准问题,有共同的审美取向。
26、法度的存在将会为扼杀心灵的真正根源。
27、作品分析:《兰亭序》、《黄州寒食帖》、文征明、启功
28、书法大师:指那些具备非凡创造才能的书法家。
一是创造出崭新的艺术形象。前所未有,或者虽与前代大师有基本面貌上的相同,但与其拉开了相当大的距离,艺术形象的创新度。
二是丰富了艺术的表现语言,在书法艺术的构成要要素上有一项,甚至多项独特的创新。
三是有多样的风格表现形态,至少有一种风格形态发展成熟,成为书法美的典型。
四是对当代和后世书法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成为人们接见或取法的对象。
29、审美用语(图片)
附录:常见的几种审美类型(技法+天然才华)
秀逸:褚遂良、赵孟fu
雄浑:力量+气度。颜真卿、伊秉绶
古拙:机巧中有笨拙。张迁碑、《爨宝子》
恣肆:放纵、冲动、宣泄、高手游戏。王献之、米芾、王铎、张瑞图
醇和:虞世南、钟繇《宣示表》、王羲之《十七帖》
豪放:怀素、张旭、李白
精熟:智永、文征明、赵之谦、赵孟fu
清淡:董其昌
险劲:欧阳询、欧阳通、《张猛龙》
洒脱:礼器、曹全、苏轼、黄庭坚、白蕉
以丑为美:傅山、贾平凹

八、谈学习
1、学习方法:临帖。
2、学习三问:问人、问己、问墙(字怕挂)。
3、成功的秘诀:勤奋、悟性、修养、路径。
4、定时、定量、定帖。
5、楷一、行二、草三。
6、否定之否定规律。
7、临帖不像:对照修改。
8、临帖走不出来:不怕,个人的经历、学识、修养不一样。
9、摹容易得结构,临容易得精神。进行调查研究。
10、采取各种方法临:就笔画、就结构进行找规律;就章法、行气进行通临。不宜贪多求快。原大临、放大临、放小临反复玩味。
11、临的越像,掌握的方法越透彻。
12、帖就是老师,慎重选帖,慎重换帖。
13、古比今好,帖比碑好。
14、开始多临帖少创作。
15、有量的积累,有变到质变的过程。帖选多的字,主次搭配,相互促进。博观别取。
16、把楷书写成行书,把行书写成楷书。
17、少看理论方面的书,多临帖。苦学、苦练、苦熬……
18、放一放再写,温故而知新,从来就是眼高手低。
19、站着写与坐着写,悬肘与悬腕。
20、笔当棍使,写字不能画字。
21、某底某面之说。
22、为什么不宜学时人。
23、文学功底好、修养高的人稍加学习也能写成好字。贾平凹、“中国银行”。
24、优点是认真,缺点也是认真。字愈工愈俗。
25、上班用左脑,下班用右脑,合理调节。没有时间都是借口。

九、谈路径
1、赵朴初:坚持楷则,继而行、而草,凝练底功,博览群书,遵循传统,自然蜕变,水到渠成。入手学书楷正为妥,从而行草发挥自我。
2、学楷书之后,应由楷书入门,不能一步就入草书。不然易于犯规失理,钉头鼠尾。
3、得古人一、两种名帖,契而不舍,可望成功。学书贵乎专。杨再春临《兰亭》297遍。雷珍民先生《水滴石穿》。
4、欧阳询《九成宫》为楷法之宗。
5、行书宜从怀仁《集王圣教序》入手。晋人的韵是个颠峰,没有人能超过。
6、草书拟从孙过庭《书谱》、大王《十七帖》入手。
7、先摹赵董后欧阳,晚爱诚悬竞体芳……
8、少谈汉魏怕徒劳,简椟摩沙未几遭……
9、校罔过正,缺什么补什么。米芾先临柳嫌紧,在临颜嫌其松,再临褚才上手。
10、法、韵、意、趣、态结合在一起就完美。也就是晋、唐、宋、元、明、清的结合。
11、碑帖融合最为佳。
12、解决阶段性问题。学然后知不足,读书万卷始通神。
13、小字看点画,大字看结构。
14、启功和雷珍民先生的学书道路。

十、谈创作
1、先立意,想清楚再写。
2、深刻理解“家”的含义。
3、捷径:集字成文。是个过渡。
4、一个主心骨不能变,为啥而学,不能黑写。
5、最高境界:与大自然的物象能对应起来。
6、一定是继承才能创新。
7、摆到展览会上就会有差别。
8、能正确面对自己的不足,有动力改正。正确对待批评与赞扬。时刻清醒自己的问题在哪儿。
9、艺术不是模仿。模仿是基础,创新是结果。
10、内容与形式的一致。要贴切、能感动人。内容是写景、写意,古比今好,圣人比一般人的好。
11、自觉龙飞凤舞,其实杂乱无章。
12、很多人是在搞杂耍,有浮躁之风。
13、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评委的四看:一看师承关系;二看笔墨技巧;三看大小章法;四看有无新意。
结束语
不抱云山骨,哪成金石心;
自然奇节士,落墨见高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