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免死金牌到底长什么样?

 cat1208 2015-07-08


钱镠铁券,唐乾宁四年(897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文丨李崇寒

节选自《国家人文历史》2015年7月上


周星驰电影《鹿鼎记2:神龙教》里,有这样一幕:当鼻青脸肿的多隆手握尚方宝剑刺向平西王吴三桂时,吴应熊高举写有“免死”二字的金牌,跳到多隆面前,大声说道:“免死金牌在此,尚方宝剑也不能斩。”且不忘提醒他年迈老爹吴三桂——还有先帝御赐免死金牌这茬事。可惜金牌只能救一人,为了保命,吴三桂、吴应熊、吴氏下人们纷纷乱作一团,争抢这来之不易的“护身符”。

历史上,吴三桂是否得到过免死金牌?尚且存疑。有一点可以肯定,免死金牌上不仅写有“免死”二字。2015年5月,中国嘉德春拍上展出的一件名为《草书手简(并铁券图式及宋元明清名贤题跋)》的手卷即是证明。这件手卷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最后一位国王钱俶的手卷,手卷第一部分是唐昭宗赐吴越第一代武肃王钱镠“金书铁券”之明代木刻拓印本,“金书铁券”即民间传说中的“免死金牌”,拓印本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券文上写有“卿恕九死,子孙三死”字样(即皇帝可免钱镠9次死罪,可免其子孙3次死罪)。

作为皇帝颁授给重臣世代享有荣华富贵及免罪、免死等特权的凭证,“金书铁券”由来已久。最初,铁券上的信词由丹砂填充,称“丹书铁契”,南朝梁时用白银填嵌铁券上所刻的文字,为“银券”,隋用黄金填涂,故称“金券”“金书”。这样一种外如覆瓦的铁制品,内部记载有赐券日期、赐券对象、被赐者功勋与特权。以防有人伪造,铁券被分割成左右两半,分交给受券人与朝廷保管。使用的时候,左右部分进行对接,如果二者相互吻合,即为正品;反之,则为赝品。

现存最早的免死金牌

史书上虽屡见“金书铁券”的记载,但真正存世的免死金牌少之又少。唐昭宗颁赐给钱镠的“金书铁券”为我国目前现存最早的免死金牌,原藏浙江省嵊县(今嵊州市)长乐镇钱氏祠堂,1951年由当地政府移送浙江文物管理委员会保管,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唐昭宗李晔即位时,唐朝已然式微,地方藩镇势力抬头,统治者用铁券拉拢人心、安抚藩镇流于滥觞,免死金牌渐失其一统王朝的政治功用。为此,唐廷不惜为免死金牌增加筹码,以扩大免死次数和将免死特权延续至后代为诱饵,吸引地方势力,钱镠铁券即是此法的最好证明。

钱镠铁券正面嵌有唐昭宗于乾宁四年(公元897年)赐给钱镠的爵衔、官职、邑地和种种据以受封的功绩,上嵌金字诏书333字,光彩夺目,文章末尾还不忘信誓旦旦地写道:“长河有似带之期,泰华有如拳之日。维我念功之旨,永将延祚子孙,使卿长袭宠荣、克保富贵。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承我信誓,往维钦哉!”大意是说无论世事怎样变化,哪怕长江、黄河干涸得像一根带子一样窄,泰山、华山变得只有拳头一样大小,我,大唐皇帝李晔都会向你钱镠保证,使你永保荣宠,享受富贵,如果你自身犯了大罪,可以免除九死,子孙后代亦可免除死罪3次,若是犯了一般刑事罪,相关官员不得过问。

钱镠何德何能才能担此重赏?这还得从义胜节度使、唐末大将董昌说起。钱镠年轻时以贩私盐为生,后参军成为董昌偏将,参与镇压黄巢起义,越战越勇,从无名小兵成长为善战将领。公元893年,唐廷授钱镠为镇海军节度使。895年,董昌在越州僭越称帝,封钱镠为两浙都将,钱镠不接受,劝其取消帝号,不听。钱镠将情况上报给唐廷,请兵讨伐,一年后,钱镠攻破越州,斩董昌,平定浙东,战功赫赫,唐任命钱镠为镇海、镇东两镇节度使,兼浙东浙西之地。

为了褒奖和提倡钱镠效力朝廷之举,897年,昭宗遣中使焦楚惶赐其铁券,希望继续尽忠唐廷。这其实是唐昭宗的拉拢之策,毕竟钱镠势力那么强大,若是起兵反唐必会造成破坏性的影响。钱镠获赐铁券后,倒也十分配合,感激涕零地告诫子子孙孙当以“圣主”为重。不久,李唐王朝灭亡。吴越地区地狭兵少,实力不足,为了保全自身,钱镠不得不寻求外界支持,善事中原各朝。朱温篡唐后,钱镠向后梁称臣,后唐灭梁,钱镠又对其恪守唐臣臣节。


五代吴越王钱俶《草书手简(并铁券图式及宋元明清名贤题跋)》

多位皇帝亲览钱镠铁券

梁末帝朝时,曾封钱镠为吴越国王,偏居一隅的钱镠把吴越国打理得井井有条,昭宗所赐铁券被视为国宝藏在王宫之中,世代流传。北宋建国初期,钱镠之孙钱俶审时度势,向宋纳土称臣,为安抚臣心,宋廷承认钱镠铁券享有原有的优遇和特权,钱氏“举族归于京师”,铁券留在杭州钱氏祖庙内。绍兴四年,钱镠后裔定居浙江台州,铁券等吴越文物随之迁移。有宋一朝,宋太宗、宋仁宗、宋神宗、宋高宗曾遣人将钱镠铁券这一前朝遗留下来的免死金牌送至京师,小心把玩。

元军铁骑南下时,钱镠后人携铁券逃亡,慌乱中铁券不知去向。60多年后,1331年,被渔民从水里捞出来。因为在水中浸泡了50多年,铁券已变黑,后半段金子大多脱落,钱镠后人钱世珪花了十斛谷子从渔民手中换回铁券,这一宝物才算物归原主。

朱元璋登基后,打算仿效前朝表彰开国功勋的做法,赐予铁券,与之建立“盟约关系”。可是礼部官员们谁都没见过铁券的真实样子,束手无策时,在元朝做过礼部尚书的翰林学士危素上奏给朱元璋说,“唐昭宗时曾赐铁券给钱武肃王(即钱镠),听说这个铁券至今仍藏在其十五世孙钱尚德家中,或许我们可以以此为蓝本,打造明式免死金牌”。

朱元璋听后大喜, 立刻遣使召见钱尚德进京,钱尚德哪敢怠慢,他匆匆拿着钱镠铁券和吴越王头像就上路了。铁券抵达京城当天,各路官员前来观赏,朱元璋命人仿照它的式样用木头雕出一个模子出来,再根据这一模子适当发挥。免死金牌进京一时成为热门话题,临归那天,文人之间争相唱和,刘基、宋濂等以诗赠之。

文人争相吟诵这枚免死金牌,明清皇帝们对其青睐有加,经常要求钱镠后世奉券呈览。1417年正月,明成祖朱棣命钱镠后人奉券进京,看过之后让他带回家乡台州,继续保管。乾隆南巡时,也想一睹这一稀世宝物,原刑部尚书钱陈群率台州钱氏后裔钱选一道把铁券送到常州,呈乾隆观赏。乾隆大为赞赏,亲制《观铁券歌》加以颂扬。文人们喜爱它,历代皇帝急切地想把玩它,钱镠铁券不再只是长期浸泡在水中发黑的铁块,它还是钱镠一族的吉祥物,受万人瞩目。

钱镠铁券在钱氏族人手中世代珍藏传承,抗战爆发后为防止日军掠夺曾藏于深井之底,直至1945年重见天日。新中国成立后钱氏族人将这件传家宝捐献给国家,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明天顺二年(1458年),明英宗赐予李文的金书铁券, 青海省档案馆藏

朱元璋革新铁券制度

与唐代铁券尺寸相同不一样,朱元璋打造的免死金牌在外形和尺寸上多有变化。明代铁券根据功臣爵位分为七等,其中公分为二等,侯分为三等,伯分为二等。爵位高者,铁券的尺寸相对大一些,依次递减,不得逾越。钱镠铁券上,券文内容都是皇帝褒赞之语,全部铸刻于券之一面,明代铁券不然,上面不仅有赞语,还会记载受券者过失,文辞刻于正面,底刻受券者及子孙免死次数。

朱元璋对铁券的免死功能做了调整,免死次数被大幅度减少,免死最多的魏国公徐达仅有3次,其子免死2次,大多数公侯的免死次数都在3次以下,子孙免死次数亦在2次以下。针对铁券所有者在法律上的特权,朱元璋做了明确的规定,比如功臣庇护了犯罪的奴仆的话,铁券的免死次数将减少一次。受券者死后,子孙所袭免死金牌要与内务府所藏之券核对堪合,重新定功过,决定其爵位能否世袭或降除。当然,如果受券者谋逆犯上,那就不要指望免死金牌了。

朱元璋雄心壮志做了那么多铁券制度的革新,要毁它,也是轻而易举的事。就拿大明开国头号功臣,被封为太师的李善长来说,就算享有“尔免二死,子免一死”的免死金牌,当朱元璋对他产生猜疑时,也逃不了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的凄惨境地。

也不是所有免死金牌都徒有虚名,现藏青海省档案馆的明代李文铁券就曾发挥过它免死的功效。这件左右长37.5厘米,上下宽21.2厘米,厚0.25厘米,重1.3公斤的免死金牌是明英宗朱祁镇赐给右军都督府右都督李文的。李文的祖先系西突厥沙陀部下,原姓朱邪,祖先因功被唐朝赐李姓。李文从小善于骑射,跟随叔父李英北征,多有战功。1425年,李文被封为西宁卫指挥佥事,宣德年间又任职陕西行都司都指挥佥事。“土木之变”后,朝廷征调各地健将入京防卫,李文亦在其中。1457年,明英宗朱祁镇复位,李文虽全程未参与“夺门之变”(即明代将领石亨、政客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于1457年拥戴被朱祁钰囚禁在南宫的明英宗朱祁镇复位的政变),但因乌龙被冒认为迎驾有功者,糊里糊涂地升为右军都督府右都督,之后佩征西前将军印,充总兵官,镇守大同。

1458年,李文因“夺门之变”有功和镇守大同获授皇帝颁赐铁券:“除谋逆不宥外,其余若犯死罪,免尔本身一次。”1460年,蒙古兵进犯大同,李文玩忽职守、防卫失当,导致其突破沿边防线,直插到雁门关附近的山西应县、代县一带,按军法处置,李文严重失职,论当斩。明英宗看在李文曾尽心尽力镇守大同和免死金牌的份上,免他一死,削伯爵,降为都督佥事。

清军入关后,“免死金牌”的身影渐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黄马褂和“铁帽子王”,受惠者也不再去纠结它们是否具有免死功能。毕竟,在那个皇权至上的社会里,死还是不死,还是皇帝说了算。

(参考资料:洪海安《唐代铁券相关问题研究》、李大鸣《明朝的三张存世“免死铁券”》、朱子彦《论明代铁券制度与皇权政治》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