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越窑: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

 瓷师彭老 2015-07-09

越窑长颈执壶

二十世纪30年代,陈万里曾考察越窑遗址。50年代后,文物部门多次对越窑遗址进行了踏勘。1990年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对上林湖库区及周围诸如白洋湖、上岙湖、杜湖、古银锭湖等窑址群进行了专题调查,对其中的荷花芯窑址、寺龙口窑址、低岭头窑址进行了发掘。越窑青瓷开创于东汉,历晋、南朝,到唐、五代、宋时得到蓬勃发展,北宋中晚期经历了从鼎盛到衰落的过程,南宋初,又进入一个短暂的繁荣期。

越窑秘色龙船

晚唐、五代时最上品的越窑千峰翠色青瓷专门作为贡品,臣民不得用,因此称为“秘色”。五代时闽国王王审知曾派徐寅贡秘色瓷,徐寅作诗:《贡余秘色瓷器》:“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

越窑四系罐

宋赵彦衡《云麓漫钞》说越窑秘色瓷艾色,又引唐诗人陆龟蒙《进越器诗》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霄盛沆瀣,共稽中散斗遗杯”。

越窑捻茶叶碗

1987年4月3日,法门寺真身宝塔的地宫被打开,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包括十三件秘色瓷器现存法门寺博物馆。

青釉文字多角罐

从东汉、三国到西晋,越窑的中心窑场在上虞的曹娥江流域,共发现窑址100余处,另在慈溪、余姚、鄞县、宁波、绍兴等地均有零星分布。产品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有罐、罍、壶、钟、洗、碗、虎子、灯等,也有许多明器出现,特别是谷仓,成了这一时期的标志性器物。

越窑秘色三件套

东晋、南朝时期,越窑遗址数量发现不多,相对处于一个低落阶段,上虞曹娥江中游自西晋以后窑址剧减;而在慈溪古银锭湖一带,则有了进一步发展;另在萧山、余姚、鄞县、奉化等地有零星分布。这一时期的产品主要有碗、盘、钵、罐、盘口壶、鸡首壶、砚等,西晋时期流行的明器基本不见。

越窑刻花方形洗

唐、五代时期,越窑的中心窑场从上虞曹娥江流域转移到慈溪的上林湖一带,窑址数量激增,遍布除浙北和浙南以外的所有地区,在胎釉配方、造型装饰、窑具和烧制方面均有重大改进,制瓷工艺显著提高,且在九世纪上半叶创制和使用了匣钵,特别是细质匣钵釉封接技术的出现,有效地保证了瓷器烧成时的还原气氛和防止落渣的发生,使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秘色瓷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名牌产品。器形有花口碗、葵口盘、海棠杯、荷叶形盏托、执壶、粉盒、瓷枕、水盂等,其修坯之精细、釉面之莹润、造型之端庄、烧成之优良,折射出以釉色和造型取胜的时代风尚。

越窑摩羯纹粉盒

北宋,是越窑蓬勃发展时期,除慈溪上林湖这个中心以外,在鄞县东钱湖、上虞窑寺前、黄岩沙埠形成了另3个分中心。此时的越窑以异彩纷呈的刻划花为标志,青瓷手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碗、盘、托、壶、罐等器物胎骨细薄,并运用单线划花、镂孔透雕、浅浮雕、刻划与篦纹相接合等装饰技法,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丰富的艺术个性。特别是北宋早期的划花技术,把唐代金银器纹样引用到瓷器上,线条流畅,技法娴熟,布局细密,图样简洁清丽,以自然风物和民间喜闻乐见的内容为创作题材,如鹦鹉对鸣、蝴蝶相向、双凤穿枝、龟伏荷心、鸟栖花丛、儿童嬉戏,无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到北宋中晚期,虽引进了刻花技术,但品种逐渐单调,制作渐趋粗糙,有许多碗类采用明火叠烧。另在上林湖窑址调查中,有多件刻“官”、“官样”铭遗物出土。

越窑莲瓣尊

南宋时,越窑遗址主要分布在慈溪市古银锭湖周围,数量较少。在窑址中,除传统越窑青瓷以外,又发现了官窑型的月白、天青釉瓷器,折腹盘、兰草纹和牡丹纹是这一时期器物的主要特征。官窑型器物的釉面滋润而含蓄,呈半失透状,器类有觚、炉、盘、玉壶春瓶、花盆、鸟食罐等,这些产品应是供器或宫廷用器,其胎质釉色、器物造型,烧成方式及仪态风神均与越窑瓷器传统风格大相径庭,却与北方的汝官窑制品颇为接近,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应该与南宋早期修内司在此征烧宫廷用瓷有关,新出现了用支钉支烧方法。寺龙口窑址南宋地层中,有阴刻“官”铭匣钵出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