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视和加强潮汕文化的深层研究

 广东黄汉光 2015-07-09
潮汕文化研究,近十多年来,无论从各种学术会议的举办,论著、论文集的出版,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以至研究队伍的建设等,都有很大的成绩。但这仅是个良好的开端,我们需要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一层的研究,包括:1、挖掘一些重大研究课题,开辟新的研究领域;2、对有争议的重要课题,进行深入探索讨论,还历史的本来面目;3、对有丰富内涵的一般课题,要深入本质,揭示底蕴。下面提出一些需继续探索或加深研究的课题,供讨论参考。

  关于潮汕文化史的研究

  潮汕文化史的内容千千万万,但群众比较关心的想知道的是潮汕先民问题,这也是潮汕文化史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现在的潮汕人,不管称“福老人”或“河洛人”,大家都知道是来自中原,而且绝大多数中原人是定居福建一段时间后再转徙落籍潮汕的。潮汕是2200多年前秦始皇平定南越后才纳入中国版图,而中原人移居潮汕一般认为在秦以后,那么,秦以前的潮汕先民是哪个种族的人?8000多年前南澳的象山人和五六千年前潮安的陈桥人,距今年代久远,考古学家也只能从“文化圈”方面去界定,我们苟且不论。但三代(夏商周)以后的潮汕先民是何等人,则是需要探究清楚的。

  其实,近些年来,从事潮汕历史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对潮汕先民已下了功夫进行研究,由于唐以前记载潮汕的史籍几近空白,学者们只能从全国性或外地史料中获得片鳞只爪的相关记述,提出自己的见解。下面介绍几种看法:

  其一、认为潮汕先民是古闽越族。论者提出,早期闽越并非一族,商周时闽已独立成族;古闽范围宽广,包括今福建、浙南、赣东南、台湾和粤东潮汕部分地区。闽是福建土著,越则是由会稽南来的客族,由于两族接壤,习俗接近,越入闽后掌握了统治权,促进两族文化交流。从“浮滨类型”文化遗存推测,潮汕先民在商周战国有可能是属闽越族,与闽南同源。又认为,畲瑶同源,隋唐入潮后与当地蛮僚融合,北宋称畲,但畲非潮汕先民。

  其二、认为潮汕远古居民当为越族,史前与闽南地区同属南蛮的一个文化系统。春秋战国潮汕先民主要是越族中的闽越人。先秦至汉初以闽越人为主体,汉以降则是闽越人与南越人交融。而畲族入广东,最早只能是隋唐,是属于瑶的一支,进入粤东后定居凤凰山,至宋称畲,畲族并非潮汕先民。

  其三、认为远古粤东的畲族,不是粤东的土著,是“由海路迁徙而来的蛮人,他们到达粤东,至少已有6000年以上的历史”。并认为粤东的初民,在“炎黄之战是畲人首次迁徙粤东的重要历史契机。”论者引用钟伟琪《关于畲族史源考证》:“广东凤凰山是畲族的第二故乡。畲族曾二次抵达粤东地区,第一次公元前1095年周公分封龙麒41代孙在广东潮州丰都县凤凰山为侯,建立诸侯国;公元前195年畲族第二次入粤,与以前迁入凤凰山的畲族先民汇合,成为南蛮五族之一。论者认为钟氏考证是对的,但补充:“畲族抵达粤东还应当再加上一次,即三次,所以可推断至少距今约6000年以上的历史了。”

  其四、认为对潮汕先民要持混居和演进的观点。混居,即同一时间不止一种种族存在;演进,指原来“土著”有后来融入成分。“土著”只相对于某一时期,相对于后来者而言。并提出,“粤东的主人,在三代(夏商周)有东夷人(山东部族)之迁入;秦汉时期,是闽粤人、南越人犬牙错杂;俚、僚称雄于南朝隋唐;畲族在唐代曾与陈元光角力,终至退入山区和大量北迁而锐减”。

  还有学者认为“畲原为东方犬夷,因败于黄帝而散入江南,成为蛮南一支,其中居于湘中武陵的……简称瑶,史称“五溪瑶”,五溪瑶于汉时因被剿迫入粤东,族居山中,宋时才被称为畲族。

  以上学者对潮汕先民族源的考证,有观点较接近甚至某些方面是相同的,但也有分歧较大的。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民族之间的矛盾斗争与战争,造成民族的分化、融合与流徙迁移,使边远地方,居无定族,主人更迭,这是客观事实。古代由于交通、环境、生活条件等的限制,尤其南方与北方的游牧民族可以随处安家大不相同,一经安居之后,即使为强大的异族征服,也不可能全族集体搬迁,这就是民族分化融合的基本原因。在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潮汕先民时,这一点是不能忽略的。关于畲族入潮的时间,研究者的观点迥异。如果畲族数千年前就已入潮,起码也应算它是潮汕先民的一支。畲族何时入潮?观点分歧很大,值得探讨。

  在潮汕文化史上另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是古揭阳县的县治问题。现揭阳县县城———榕城是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恢复揭阳县后创建的。古揭阳县建于秦汉之际,是潮汕建制的开始,它的范围涵盖当今整个潮梅地区、闽南、赣西南等,但县治在哪里?一直是个谜。自1982年以后,就有学者提出探讨,至今,有几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认为古揭阳县治在揭西河婆镇。理由是距河婆4公里的坪上赤岭埔有24座土坑墓,出土二件铜钺、一件铜矛及刀、玉璧和几何印纹陶器等,该镇附近还有古窑址。

  第二种,认为在今潮州城以北韩江东岸的龟湖。其根据是古籍记载韩江水(上游)要流经古揭阳县注入南海,说明县治应在韩江岸边。而龟湖山水兼有,并有一规模颇大文化堆积层,出土大批汉代生产的陶片、瓦片。龟湖又曾是东晋咸和六年(331年)析揭阳县为海阳、潮阳、绥安、海宁四县后的海阳县治;也是东晋义熙九年(413年)设郡一级政权———义安郡的郡址。

  第三种,认为县治在澄海龟山。理由是据龟山南坡清理出的四座夯土建筑,及出土的大量日用陶器、铁器及铜器与建筑材料,推断其为汉代的一处官府建筑,故可能是揭阳县治。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古揭阳县治在丰顺,也有认为可能在江西(赣南)。揭阳古城何处是?需待专家学者加深研究,揭开谜底。

  关于潮汕民俗文化的研究

  民俗文化是凝聚在人民群众心理结构中的深层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础,“雅文化”的源泉。我国的民俗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互相交织融合,维系了民族的生存、团结与发展。民俗文化的形成,受到群体居住区域的客观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制约,使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民俗,故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之谓。

  潮汕的民俗文化,是海内外潮人凝聚力与向心力的纽带,也是海外潮人爱国爱乡的文化根源。丰富多姿的潮汕民俗,除方志、文人史籍有所记载外,现当代也出版了多种介绍潮汕民俗的专著,如崔炳文《潮阳县民情风俗调查》(1909年)、杨睿聪《潮州习俗》(1930年)、沈敏《潮安年节风俗谈》(1937年)、翁辉东《潮州风俗志》(1956年稿本)以及改革开放后王琳乾、蔡泽民、方烈文、王伟深、郭马风、蔡汉铭等学者编著或主编的民俗文化著述。以上各种著作,都是记载各种民俗事象的,属介绍性而非研究性的。但这些记述民俗事象的专著为民俗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基本资料和事实依据,使研究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现有的资料重要,还希望学者们能多视角地全面系统地编写出版介绍潮汕民俗文化的书,让读者能充分了解潮汕的民俗文化,吸其精华,去其糟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