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回顾(74)郭熙早春图

 无尤轩主 2015-07-09
  《早春图》是北宋画家郭熙的代表作,为双拼绢本水墨挂轴,纵158.3厘米,横108.1厘米,绘于宋神宗熙宁5年(1072年),左方署款“早春,壬子年郭熙画”,并钤有“郭熙笔”长方朱印,现藏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早春图》采全景式构图,上下留有天地,远、中、近景则巧妙地布置于“十字形”架构内。主山画于中轴上方,山石先以圆笔勾勒轮廓,中锋、侧锋并用,再于阴暗面以湿笔皴擦,层层淡墨反复地渲染,强化量体感,这种技法俗称“云头皴”、“卷云皴”、“乱云皴”或“鬼面皴”,能真实反映沉积岩地貌,也可使画面产生如云雾般变幻的戏剧效果,很适合描写初春乍暖还寒,淡冶如笑的山野景象。山腰部分则隐于烟岚中,如临深山幽壑,更显主峰雄伟气势,是为“高远”。

  树丛委以虚、实来营造前后距离,腰间右侧的亭台楼阁,此时环伺于水墨山水中,其下山涧瀑布流泉,与左侧缓坡谷地融雪化成的涓涓源水,蜿蜒地流向前方的江湾,显示水流绵长及山坳纵深。而中景左方是一片旷野河谷,虚渺的远山咫尺千里,是为“平远”,其间一行旅人正从曲涧栈道一端越过小桥,欲达彼岸。而观画者正是透过“S 形”山势引导,将视线从后方的主峰、山岚,中景的楼阁、流泉、行旅等,顺势牵引至近景,空间铺陈手法,是为“深远”。

  干长挺拔的大松伫立岩盘上,佐以蟹爪为树枝、梢末,而浑厚的“鬼面皴”大石雄踞中轴下方,有助于画面重心的稳固。而时值日暮,右方的渔樵收拾起渔网、泊舟登岸,左岸手抱婴孩的妇女及随侧稚童,也笑迎肩挑两担鱼篓的渔夫归来,邻近搭建的房舍,则是一家人准备共进晚餐,享天伦乐的居所。

  综观全幅,赋予观赏者北方大山大水的真实感受,从而能引发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共鸣的乐趣。

  郭熙师承李成,长于山水寒林,得云烟出没、峰峦隐显之态。宋神宗很欣赏他的作品,要求他为许多殿宇作画,《早春图 》即应为厅堂摆置的大屏风,当时士人也在诗文中赞赏他的作品。郭熙诚为神宗朝时深具影响力的伟大画家。

  除了正将船泊岸的渔人,还有迎接他们的村妇稚子,可能是住在茅屋里和乐的一家人,象征当时百姓安居乐业。呈S形扭转的山体,隐入浓雾之中,树丛也以浓、淡墨色的剧烈变化来呈现前后距离。郭熙利用云雾淡化物象的作法,不仅可以创造空间感,也能够表现万物变幻、生生不息的朝气。如他在《林泉高致》中对“早春晓烟”的注解:“骄阳初蒸,晨光欲动,晓山如翠,晓烟交碧,乍合乍离,或聚或散,变态不定”。

  《早春图》使用的皴法,一般称为“云头皴”或“鬼面皴”,是很适合描绘景物暧昧难明、可作种种连想的皴法。搭配多层次、深浅不同的用墨,郭熙的作品多了一种变化幻生的特别感觉。

  郭熙 (1023—约1085) 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孟县以东)人。当时深受宋神宗赏识。深受宋神宗赏识,曾任图画院艺学,并为京师几个重要的宫殿与寺庙绘制大型的屏风画与壁画。但随著神宗的去世,他的画不再受重视,遭受冷落。郭熙现存的作品有《早春图》、《幽谷图》、《关山春雪图》、《窠石平远图》、《溪山秋霁图》等。郭熙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画家,还在绘画理论方面有一定的贡献。其子郭思根据他的绘画理论所整理的《林泉高致》一书,是我国画论史上第一部系统地探讨山水画创作的专门论著。书中全面总结了以往山水画的创作实践,包含了郭熙的主要绘画思想和经验总结,代表了当时山水画理论的最高水平,对当今的绘画创作依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郭熙在一篇画论中写道:“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面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早春图》整体画面

  --------------

  以下选《早春图》细节,供喜好者欣赏


  河边上,渔夫网人正在忙着收工。


  渔夫刚搁下渔舟,挑着担子,渔妇抱着孩子,正一起回家,前面还奔跑着一只被欢乐和幸福宠坏了的狗。


  山路上,樵夫旅客正在赶路。


  简陋、简单,安祥的渔民家园,一股温暖又不乏幸福的生活。


  茅屋飞檐,一番桃花园景象。


  亭台楼阁,更具闲情逸致。


  峰峦亭阁山水之间,更多几分生机。


  冬的凝重,枝干挺立,绿玉待发。


  树如虬龙枝如鹰爪,春天一股浓郁,一派回环生机和力量。


  少见的郭熙名款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