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寨多书斋 书香传千载

 广东黄汉光 2015-07-09

继续走进龙湖古寨。相传龙湖古寨有三多:当官最多,府第祠堂最多,还有一个书院、书斋最多。确实如此,龙湖古寨自古人文荟萃,人才辈出。据考证,龙湖寨历代科举出身的进士、举人达53人,名人题词、书法、碑记更是不计其数。当年的龙湖古寨,处处充溢着浓浓书香,回响着琅琅诵读声。      

走进龙湖古寨,一条石板长街蜿蜒静卧,两侧明清老宅,透露出几分朴雅庄重,古典凝练。每家每户门庭之前皆挂着红彤彤的灯笼,上书“许”、“黄”、“林”等诸多姓氏,这挂灯笼也是龙湖古寨的一大特色。

【同期声】龙湖古寨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 吴福昌:挂灯笼除了祈祷财丁兴旺,这是第一,第二挂灯笼也是一种族望,如果有注意去看,每一对灯笼都写着什么兄弟进士、兄弟联芳、叔侄同榜、叔侄科甲,在明朝清朝时期,龙湖是多姓氏集居,龙湖有70多姓,但是不论大小姓氏,有子孙金榜题名,全寨灯笼点亮以资鼓励,也激发后人,这是非常良好的民风。

其实早在宋代,注重教育的龙湖寨富贵人家便在自己的房舍中设立书斋,聘请学识好的先生教授自家子弟,俗称“一个先生教一个弟子”。至明清时,龙湖的书斋迅速发展,全盛时古寨书斋数量不少于30处。其中,既有私人设立的书斋,也有以宗族名义创办的书院。座落于龙湖寨南门边的龙湖书院,就是为纪念先贤韩文公于明朝年间创立的,现如今为潮安县龙湖中学,校园内随处可见莘莘学子学习、运动的身影。谈及龙湖书院的昔日荣耀,当地村民无不自豪。

【同期声】当地村民:(以前)在大楼就摆设着韩文公,还有一位赵先生,两边全是教室,(学子)很厉害,考试排名第一是一中,然后就是这里。

龙湖书院历代聘名师任教,造就了一代代栋梁之材,全乡秀才、举人、进士名贤辈出,而这也与龙湖书院有丰厚的院产作后盾分不开。

【同期声】 龙湖古寨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 吴福昌:龙湖书院明朝时期有736亩的学田,所以什么饶平学、揭阳学、海阳学,根据《潮州府志》的记载,大都不超过60亩,大都30 40亩而已,而龙湖书院有700多亩,资力雄厚,所以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子)都给予支持,让他们美梦成真,进京赴考。

龙湖古寨为多姓聚居之地,书斋名称有以姓氏郡望命名,但更多的是由邑绅或进士、举人命名,如“读我书屋”、“芥舟书斋”、“友竹居”等等,书斋名字可谓各具意蕴,别有情趣,就连书斋的装饰也颇为讲究,例如“怡香书室”。

【同期声】导游 许秀英:这个书斋是清朝道光年间的建筑物,到现在差不多有180年的历史,它最大的建筑特色就是木雕的建筑构件是用螃蟹做的,做得非常逼真,因为螃蟹有甲壳,甲壳就是科甲的意思,象征科举高中

古寨里的每一砖每一瓦,每一街每一巷,都承载着昔日龙湖人才济济的无上荣耀,烙印下浓浓的文化气息,像眼前的这一口老井就是明朝嘉靖年间状元林大钦的出生地。

【同期声】导游 许秀英:因为当时林大钦的母亲做客的时候碰上临产,按照当时的礼制,女人出嫁之后不能回娘家生孩子,所以娘家人不让她进屋生孩子,只能在井边用布围了一个地方给林母亲生孩子,刚生完林大钦,井水就涌出来,用手泼就可以给孩子洗澡,所以等到他高中状元,这口井也取名叫状元井。

世世代代的古寨人,将古寨的一个个动人故事口耳相传,流传至今,才使得古寨的文化积淀如此深厚。例如这条蜿蜒的石板路名曰客巷,这里可曾是贵人福地。

【同期声】导游 许秀英:这条巷子原来还有一个名字叫三贵巷,因为巷子里出了三位贵人,第一位就是林状元,第二位是明朝嘉靖年间的进士刘子兴,第三位就是成太卿成子学。

而夏家后裔穷秀才夏雨来滑稽、怪癖的故事,更是在潮汕民间广为流传。

【同期声】龙湖古寨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 吴福昌:夏雨来是龙湖夏巷人,实际他的名字叫做夏午菜,字时兴,绝号夏狐狸,但是后期,由于他比较怪癖,所以大家称他为狐狸,后来叫顺了就叫成夏雨来。

不少背井离乡到龙湖古寨执教的先生,为了学子的成才,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耗费心血。在龙湖寨北门旁,就有一座年代久远的先生祠堂,叫侗初师祠,这在潮汕地区实属罕见。

【同期声】龙湖古寨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 吴福昌:明万历时期龙湖有七户子弟,请了客家人王侗初来这里执教,王老师执教有方,最后七位学生学业有成,上了重点大学,但是王侗初老师是单身无后,所以学生们感念老师之恩,为他养老送终,先生去世之后又筹资为老师建立祠堂,并且祭拜不断。

清乾隆年间,王侗初的学生后裔对祠堂进行修缮,并请当时的潮州知府周硕勋为祠堂撰文,然而一开始却遭到周知府的拒绝。直到后来龙湖寨人多次请求,周知府终于来到祠堂一看究竟。

【同期声】龙湖古寨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 吴福昌:来到祠堂之后,祠堂里边并不是放了王老师一块牌位,而是放了三块,其中一块就是王老师的父亲,还有一块就是王老师的牌位,还有一块是七名学生之一,名字叫谢林,他也无后,大家同窗之谊,也放在祠堂祭拜,所以一祠有多姓,有姓王姓谢,比邻和睦友爱,而且学生们追念先祖的老师,同时还追溯到老师的父辈,这是和睦友爱,和谐社会的(象征),周知府觉得这种精神、这种风气必须弘扬,所以才写《王生祠堂记》。

侗初师祠虽然面积不大,装饰普通,但是立于祠内的一方《府宪撰给碑记》,却见证了龙湖尊师重教之淳朴民风由来已久,且世代相传。

龙湖古寨,曾经熙熙攘攘的繁华商埠、铜城铁壁的抗倭寨堡、文气斐然的诗书之邦,承载着一代又一代龙湖寨人的无上荣华,然而在千年时光流逝中,龙湖古寨也渐渐归于沉寂。在旅游开发新高潮的今天,龙湖古寨同样面临着瓶颈制约。未来,千年古寨该如何扬长避短,谋发展谱新篇?明晚的节目,请继续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