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pk金农:“之”字有几种写法,你知道么?

 昵称974066 2015-07-11

王羲之和金农,不在一个量级,似乎没有可比性。但在清初那场轰轰烈烈的碑学运动中,二人却少不了有个对抗。一个是帖学祖师,一个是碑派领袖,虽在大书法的笼罩下都是一家,碑帖结合也是众望所归,但当时碑派帖学的书写观念,美学思想,都有不小的差别。

今天,我们看一看他们二位在一篇作品中对“之”字的处理方式,不比不知道,比完你会吓一跳!

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之”——

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有关它的书法之美,千年来说之不尽,言之不竭。有一种流行说法是,里面的21个“之”字,个个都不一样,足以显示王羲之高超的书写技巧。现在我们知道,这种说法是比较江湖,也是比较浅薄的,因为那只是表象。不过这21个“之”,确实值得玩味——


接下来,再看金农漆书长卷中的“之”——


如果说《兰亭序》的“之”是一人千面,那么金农漆书中的“之”就是千人一面,太相似,太雷同了。漆书是金农50岁后的独创,这幅作品是他晚年写的,他试图用一种直白到呆傻的姿态,去对接比王羲之还古的古人。他的目的,显然是达到了。当他把这些雷同的“之”一字排开,大同小异之间,透露着一些俏皮——

…………

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在微醺之下,他用鼠须点点戳戳,在纸上留下千变万化的美。兰亭序里每个字都是跳跃的,不安分的,那些跳跃中的身形避让着,牵扯着,形成一种浑然天成的和谐。而那21个“之”字,虽姿态各异,却毫不刻意,笔毫游走间,该是什么样子,就扭出什么样子。

金农外形憨厚,内心秀逗,一身布衣,我行我素。不苛求,不追摹,在刻板的外表下,偶尔一歪嘴,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坏笑,他写的一本正经,却让你觉得,这人好不正经。他用14个雷同的“之”字,表达自己的审美态度:我就这么呆,我就这么傻,你们有招使去,没招死去,爱咋咋地。

随后,一个穿越的场景出现了:王羲之服完五石散,敞胸露怀,扯着兰亭草稿摇晃着走来,向金农说:之字有几种写法,你知道么?金农眼皮都不抬,掐灭烟袋锅,塞在腰间,随手拿起一把刷子,饱蘸浓墨,在厚厚的纸上,写了一个之,又写了一个之……

书法日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