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08高考作文写作素材积累技法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四高级中学 马祥勇
对近年写作教学的评价,总体上是应当肯定的。但是,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据调查,中小学生对作文普遍缺乏兴趣,并且有随着年级升高而增多的趋势,其中中小学生作文最大的困难主要表现在没有材料可写。笔者从事高三教学多年,越来越痛感学生作文中最大的问题是材料陈旧,乏善可陈。一写助人为乐就是雷锋、李素丽,提到舍生忘死就是黄继光、董存瑞。陈旧的材料加上稚拙的语言表达使作文显得面目可憎,令人难以卒读。 诚然,高三学生学习时间紧,任务重,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进行常规的课外阅读。但是,作为考生,作为一个想在高考中有所作为的考生,不能以“没有时间阅读”作为自己“无知”的借口,各种媒体——电视、广播、报纸、杂志都是触手可及的作文素材来源,新闻联播、新闻30分,焦点访谈都应成为重要的关注对象。老师的嘴巴,同学的卧谈,亲友的传闻都可妙手点化,为我所用。退一步讲,即便高三一年中你真的紧张得没有时间听广播,看新闻,读报刊,语文课你总是要上的,三年的高中语文课本你是学过的,只要我们用心去思考,努力去发掘,语文课文是高考作文素材的汪洋大海,语文练习、语文试卷是高考作文素材的源头活水,创新思维是高考作文素材的点金法门。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高三作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作文辅导中教给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几种方法。 一、 语文课本,高考作文素材的无尽宝藏 三年高中语文课程下来,按人教版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统计,共有近140篇文章,如果再加上“读本”,共有500多篇。课本中所选课文,虽然有个别篇目被有些论者所批判,但绝大多数都是久经考验的名篇。如果认真挖掘课文内涵,你会发现,从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文本解读,直到单元小结,课下注释,课文链接,都是可供无限挖掘的素材“富矿”。下面以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4篇文章为例,略作说明。 《谏太宗十思疏》:1、敢于直谏,是一种执着,一种操守,居其位,必谋其政,孔子说得好:“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魏征,代表着一种精神,成为了一个象征。2、从善如流,勇于纳谏,是人们对统治者、领导者的期待。然而,“忠言逆耳”“善言不美”,真正能听得进善言的人,必然是有极高修养的人、胸襟开阔的人、真正为民谋福利的人。因此,考察一个人是否敬业为民,关键要看他是否能听得进批评的“善言”,反对的“信语”。4、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政权如果不能为民谋福利,一个政党如果不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那么,它就会走到人民的反面。因此,党中央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理论,指明了共产党新时期执政的方向。4、和平时代,我们往往麻痹大意;一帆风顺时,我们很少想到困难之处。人生道路,又怎么会平坦笔直?魏征就告诫过唐太宗,“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可用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话题) 《游褒禅山记》:1、最好舒舒服服就能取得成绩,最好不流汗就能登上事业的顶峰,不少人还在做着这样的白日梦。宋代的王安石有句名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朋友,不要在平地观望了,到“险远”处去寻求“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吧。(可用于“努力”“最好的风景”等话题)。2、自信是一种良好的素质,盲从则是可悲的行为。要想不盲从,就得有自信。宋代王安石也有过一次令他十分后悔的盲从,他曾与朋友去游褒禅山的一个山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本来渐渐地可探得奇景了,但有一个害怕了,说“不出,火且近”,结果,大家退出。退出之后,大家才发现,“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但已“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我们在生活中,不是也经常遇到这种令人后悔的事吗?(可用于“自信”“盲从”等话题)。3、志、力、物三者,可以说是我们成功的三大要素。有远大的志向,还得有真才实学,最好还获得某些帮助,或者良好机遇。王安石在游褒禅山时,就悟出了这个道理:“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朋友,你想想,自己主要缺了哪一样?(可用于“成功的要素”“志、力、物”等话题) 《滕王阁序》:勇于并善于表现自己,是当代青年应该具备的一项素质。没必要的谦虚反而是虚伪和懦弱的表现,毛遂自荐,成就了大业;王勃路经滕王阁,毫不推辞,一挥而就,写下了语惊四座的美文《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这些精彩的语句,使得他在文学史中占有光辉的一席。 《拿来主义》:1、半个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教导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我们要大胆吸收中外有用的文化遗产,大胆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可用于“创新”“与世界接轨”等话题)。2、时至今日,有些人看到“鸦片”,看到“烟灯和烟枪”,看到“姨太太”,还以为是精华,爱之心切,社会上那些腐败现象,不就是因为不辨美丑而形成的吗?(可用于“选择”“美与丑”等话题)。3、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挨打:中国近代,清政府盲目自大,闭关锁国,招致世界各国列强的入侵与瓜分。二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又悍然侵略中国。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对待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都要如此。而近几年,由于我们对外开放时把关不严,加之我们自己国家的一些腐朽思想观念抬头,于是,社会上出现了拜金主义、包二奶等丑恶现象。 二、 试卷练习,高考作文素材的源头活水 高三一年中,所有的考生肯定要做大量的试题,就目前高考语文试卷的构成来看,文学作品阅读、古诗文阅读、科技文阅读可以直接为高考作文提供丰富多样的素材,毋庸赘言。在笔者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贯穿着“大语文”的教育理念,这里的“大语文”观念,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语文的生活外延之大,而是打通高考语文各个考点之间的界限,建立各考点之间的横向联系,统一为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在此理念的观照下,语文基础知识是建筑作文大厦的砖瓦。具体而言,语言基础知识的识记,是积累建筑作文殿堂的材料,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是作文片段的单兵操练。扩写、缩写、通顺、连贯、得体、简明、修辞等的训练都可看作是作文片段练习,把每一段写好了,组合成一篇作文也就水到渠成了。举例言之,笔者曾经从一道字音题的识记讲到作文素材的积累。 我在“字音”这个专题的复习过程中这样处理“焚膏继晷”这个词语的,先让学生明确“晷”读(guǐ),其次让他们抄写该成语三遍,熟记字形,然后告诉他们成语的意思是:点燃灯烛来接替日光照明,(膏:灯油,晷:日影),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力工作。再告诉他们此成语出自韩愈的《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让学生记住这一名句。讲到学习的刻苦用功,还可以引申到古代勤奋好学的事例,如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悬梁刺股,把这些综合起来,便是刻苦用功,发奋苦读的作文材料。最后还可以引申到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的思想教育上来。这样,我们就由一个字的字音,到字形,到字义,到词语,到名句,甚至到古文化,到作文,到德育一线贯穿,由点到面,由树木到森林,全面激活。把孤立的字音、字形、词语的复习融入无限丰厚的汉语言文化的土壤中,便化孤立为整体,化枯燥为有趣,化繁琐为系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是一道名句默写题: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人就是要不断的工作,孔子说:“生无所息。”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说:“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而欧阳修《伶官传序》则说:“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道名句默写题,所有篇目都在初高中语文课本里面出现过,而这些句子组合在一起便是“人生要积极探索、努力奋斗、执着追求”这一观点的绝好论据。当讲到这道题时,我告诉学生,首先,你应该正确填空,其次,把这些文字稍稍组合便是一篇文章的绝好开头,示例如下:孔子说:“生无所息。”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屈原《离骚》说:“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而欧阳修《伶官传序》则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余秋雨说:“行者无疆”。我说:“人生的意义在于劳作。” 三、 创新思维,高考作文素材的点金法门 同一则材料,经过写作者的妙手点化,可以证明很多的观点,这就要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同时加上必要的语言过度、转接,即可收到以一当十,变幻无穷之妙。 2005年4月26日,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被称为国共近60年来“破冰”之举。就这一事件,我们可以对接2005年全国高考卷中的北京卷,说“安”,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安定、安宁、安全微光初露。天津卷的“留给明天”,昨天,两岸如启明、长庚二星,老死不相往来,今天,破冰之旅使两岸“相逢一笑泯恩仇”,留给明天的,是无限的希冀,是美好的愿景。我们可以如此开篇:屈原,留给明天的是汨罗江水泛起的浪花,是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商鞅,留给明天的是车裂而死,是他的梦想化为的灰烬;谭嗣同,留给明天的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而康有为、梁启超留给明天的是“留得青山在”,是奔走呼喊;而岳飞,留给明天的是风波亭上的追悔;林则徐,留给明天的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连战留给明天的,是破冰的勇气,是赤子的情怀,是统一的曙光,是两岸人民对永久和平的共同期待,对早日团聚的殷殷向往。辽宁卷的“今年花胜去年红”,海峡两岸关系因连战访大陆而更加融洽和谐,和平统一的形势更加明朗,“今年花胜去年红”。湖北卷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研究国家的发展史,针对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而适应与改变,也是“入”与“出”的辩证法。湖南卷的“跑的体验”,连战为海峡两岸的共同利益而奔忙,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这是跑,为民族利益而跑,为台湾民生而跑,为祖国前途命运而跑。浙江卷,“一枝一叶一世界”,连战是“一枝一叶”,国民党是“一世界”,台湾是“一枝一叶”,大陆是“一世界”,一叶知秋,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通过连战这“一枝一叶”,可以看出国民党的诚意这“一世界”,可以看出大陆的胸襟、开放的中国、自信的中国共产党、宽容的国人、负责任的政府这“一世界”。广东卷“纪念”,纪念这个难忘的破冰之举,通过连战来反思历史,鉴戒现实。山东卷“双赢”,对台湾,对大陆,对祖国统一,对民族大义,连战访大陆都可谓是“双赢”之举…… 再看《三国演义》中一段著名的故事“华容道”。 曹操率八十万大军进攻东吴,孙权和刘备在赤壁联合抗曹,大败曹军。曹操引兵而逃,来到一处。军士报:前方有两条道路,请问丞相走哪条路?曹操问:哪条路近?军士说:大路稍平,却远五十余里。小路投华容道,却近五十多里。曹操令人上山观望,回报:小路山边有数处狼烟,大路并无动静。曹操叫走华容道。诸将问:烽烟起处必有军马,何故反走这条路?曹操说:岂不闻兵法有云:“实则虚之,虚则实之”。诸葛亮多谋,故使人于山僻处放烟,使我军不敢从这条路走,他却伏兵于大路等候。吾已料定,偏不中他计。诸将皆曰:丞相妙算,人不可及。曹兵遂走华容道。但关羽依诸葛亮的妙计,在华容道设伏,于是上演了一场“捉放曹”的故事。 这则材料可以证明如下几个观点。1、关羽义释曹操,体现了一个“义”字,也是关羽在报答曹操的知遇之恩。2、智慧无价,计谋就是力量。3、兵不厌诈。4、历史的细节往往能够左右历史的进程。(比如华容道让张飞设伏)5、几处伏兵出现前,曹操都有一场大笑,表现曹操的乐观旷达,一代枭雄本色。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7关羽放曹操是在为大哥刘备称帝顶雷。(只有放了曹操,才有后来曹丕称帝,也才能有刘备称帝,否则刘备决不会先称帝) 四、学生典型习作
其一 劝忧表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四高级中学高三十四班 高积看
臣亮言:先帝崩殂日已久矣,托臣讨贼兴复汉室之业。然今曹贼未灭,孙氏虎踞江东,愿陛下常怀拂心之事,常闻逆耳之言,故劝忧也以兴国。 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才择主而事。先帝以匡扶汉室为己任,怀仁义之心。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奔驰中原而无忘己志。待居于相府,望髀肉复生而泣;娶孙氏于吴,因溺奢靡再泣,盖心中忧患长存也。云长、翼德、子龙乃当世之豪杰,元直、凤雏闻于殊俗,未因先帝孱弱而弃之,盖先帝以仁义留人,以忧患留心也。故陛下不宜妄自菲薄,应以天下为任,常怀忧患之心也。 臣于蜀中,置桑田,劝民耕,兴水利,务兵事,修甲兵乃使国中丰盈。以复连营之势而不覆前车之辙。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天灾人祸未可知也。陛下应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静,以思己过;俭,以备有需。若民无恒产则无恒心,恐乱矣。故仓廪不可不充,百业不可不置,鸡豚狗彘之畜不可不养,水不可不蓄。星象未可告余凡事,地利未可给吾长安,岂不闻白衣苍狗、沧海桑田者乎。则陛下能无忧乎?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则疆土可保。木秀于林风必摧,以中腐为忧。先帝诫余曰:亲贤远佞,先汉兴隆;亲佞远贤,后汉倾颓。费、董之徒皆贞良之才,愿陛下亲之信之。然小人尺隙可入,窃为陛下深忧之也。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治小人,恐反制于小人也。十常侍之辈以己私乱国体,后汉终乱矣。故陛下应忧谋臣之不进,患小人之寻隙而入也。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昔梁惠王忧邻国之民不加少,己国之民不加多。民,国之本也。烧新野、弃樊城,无忘携民出水火。今业得安,虽无奔走之忧,未可忘养民之重。贾人夏则资裘,冬则资欷;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悟民之重,无乃后乎?水静则载舟以千里,水凶则覆舟于浪涌,民犹水而君犹舟也。陛下岂可忘忧民欤? 陛下若忧良将之不多,贤才之不众,民之不加多,则国家可兴矣。天命未可知,臣之大限诚难测,一旦随先帝,恐后少逆耳之言,此必一忧,能无患邪! 【教师简评:本文熟练运用中学语文课本中学过的课文语句,如《出师表》、《谏太宗十思疏》、《过秦论》、《寡人之于国也》、《赤壁之战》、《勾践灭吴》等和古典名著中诸多警语,信手拈来,妙笔点化,可谓“六经注我”的典范。指导教师:马祥勇】
其二 雪,很 雪,很冬天。 冬天因雪而不再凌厉肃杀。 高骈说:“六月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北国因雪而变得温情江南。 元稹说:“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雪,很边塞,很羁旅。 岑参说:“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韩愈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雪,很梅花。 卢梅坡说:“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吕本中说:“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
雪,很春意。 岑参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欧阳修说,“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雪,很陶潜。 柳宗元说:“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汪莘说:“谁家残雪,何处孤烟,向一溪桥,一茅店,一渔船。”
雪,很李白。 李白说:“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白。” 李白又说:“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雪,很名士。 刘驾说:“万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 王安石说:“墙角树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雪,很侠客。 王维说:“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张元作说:“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雪,很才女。 谢道韫说,雪乃“柳絮因风起”。 沈佩说:“帘外雪初飘,翠幌香凝火未消。独坐夜寒人欲倦,迢迢,梦断更残倍寂寥。”
【教师简评:这是一篇引用诗词名句组合成篇的极端的例子,虽然未见多少思想内涵,但作为一种活用课本和课外所积累的材料的典型方法,本文堪称楷模。简评教师:马祥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