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净的快乐

 野骆驼511 2015-07-11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在外奔波一天、脚不停,手不住,满脸堆笑,内心苦涩好不容易回到温馨的小家,感觉真有些累了,匆匆的洗漱完毕,已是夜阑人静,躺下去却又有丝丝难眠只好看着明月在窗,听着鸣虫轻唱,躺在床上,静心想自己一天,甚至有些记不起来自己一天在忙绿些什么,内心都有点空空的感觉.

我们每个人幼小的时候皆有一颗清净真实、如如不动的童心嬉笑哭闹都是自己的本来面目。真真的就是“夜夜抱佛眠,明朝还共起”。只不过随着年岁的渲染这颗童稚心被太多欲望和追求所掩盖,如同一颗洁白的明珠埋于岁月的灰尘之中、明亮的皓月藏于漂浮的乌云之内。经过N多年工作、生活的磨练慢慢的我们反而又减退了许多妄想和欲望,逐渐恢复那颗清净之心,复原了自己率真的本性。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按照自己心中所想去做,依着自己的性子来生活,那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头上戴着许多顶“帽子”,既是儿女,是父母,又做家长,也做学生,工作中的同事,求学时的校友,举手投足之间都得符合自己的当时所处的地位和身份,有时要摆出一些高者姿态,有时又像争斗的刺猬,有时像泥鳅,有时像牛……

我真羡慕摇车里的婴孩,看着他们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吸允着自己的小脚丫也能高兴的咿咿呀呀,开心快乐的那样的随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沉重的书包、升学、工作、家庭让那些率真慢慢退去,许多事情想做,但不能做;许多事情不想做,但必须去做明明很喜欢某事某物、某人,却要装出一脸的漠然。厌倦的许多也不能就置之不理,当然,对许多事情,许多处境必须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同时也要勇于承认,多的时候,我们活在虚荣名利中,为一个真实的自我而活是最难最不好实现的。

    一代圣人孔夫子为了自己“仁”、“礼”的中庸思想,周游列国十数年受尽屈辱和苦难假如老夫子周游列国取得成功,他一定会选择功成身退,隐居山林,过着自己想过的高素质的精神生活。清高、自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他的理想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读陶渊明传才知这个清高的高人也曾经多次出仕,又多次辞职。他实在不适应当时那官场的环境,厌倦了那浮华的生活,才毅然丢掉虚荣的面具还原为一个真实的自我,回到柴桑老家生活,当一个清苦但非常快乐的农民。因为他的这一选择,这个世界才少了一个俗人多了一个旷世的田园诗人。

   我们每一个人,在现实世界里面对那些名利虚荣、人情世故等,没有几个人能真的看破、放下、抵御。意大利文学家但丁写下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脍炙人口的神曲,真的做起来,不是说得这么轻松看破、放下,还原一个真实的自我,过自己想过的生活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也是一种理想的追求,我们一生都在协调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内心的关系,最难协调的是自己和内心的关系,让内心宁静才能见自己的本来面目这样的生活才快乐才更富有意义。

    “饥来要吃饭,寒到即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爱风吹。”佛家的教义要求修行的人一切简单自然,本性使之。现实里我们每个人也都是在追求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生活,然而你也会也发现,快乐并不是伴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而如约而来生活好了,抱怨反而多了,上世纪动乱的中国放不下一个平静的书桌,在这个和平、富裕、安康的时代我们在追求幸福、享受自然的时候难道不应该留给自己多一些空间放下一颗简单快乐的心,让自己多一点点禅者的风范和清净的快乐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