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琎、冉璞史称“二冉”,为
贵州省遵义地区绥阳县青山平母台人,同父异母兄弟,南宋末年抗蒙名士。冉琎(?——1253),冉璞(?--1260),生年不详,二冉精诗词。
基本简介 冉氏兄弟少年就学于播州学堂,兄弟俩情深义笃,聪颖勤奋,敏于事而慎于言。稍长,遍游巴蜀名胜和关隘重镇。目睹南宋王朝的腐败,便隐居山林,躬耕自给,播州杨氏统治者多次邀辅,兄弟俩坚辞不就。南宋端平元年(1234),蒙古约南宋联合攻金,当年,金政权灭亡,蒙古毁约,决开黄河大堤,水淹宋军,揭开了蒙古与南宋之间的战争。
蒙古贵族分兵数路南下,其中一路向四川大举进兵。端平三年(1236),蒙军攻占成都,直逼重庆。为保住半壁江山,南宋朝廷起用抗战派将领余玠为四川安抚置制使。余在重庆设招贤馆,广纳群贤。冉氏兄弟闻其招贤之举,深知蒙军破川将继续南下,播州必然战祸难免,便毅然出山。
余玠素闻冉氏兄弟才略,以上宾之礼相待。冉氏兄弟经深思熟虑谋划,认为钓鱼山扼嘉陵江、渠江、涪江之口,三面临江,岩岸陡峭,易守难攻,守长江形胜之地在钓鱼山。即向余玠建议迁徙合州城于钓鱼山,以积蓄粮草固守远胜十万大军,保全西蜀。余玠经商议采纳,密报朝廷,封冉琎为承事郎,任合州知州;冉璞为承务郎,为合州通判(副知州),二人负责办理迁徙合州城一事。
南宋淳佑二年(1242),二冉组织军民,在钓鱼山构筑内外城池10余座、水井92口,可容军民17万的雄踞西南的钓鱼城军事重隘,将合州(合川)迁于此。宝佑元年(1253),余玠遭投降派谗害,冉氏兄弟亦于1253年卸职回乡。是年,冉琎病逝。
二冉卸职不久,钓鱼山军事防御体系在阻挡蒙军南下的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1259年,元宪宗蒙哥亲率御营军号称十万之众进攻四川直抵钓鱼城,合州军民依靠坚固的钓鱼山根据地进行英勇顽强抵抗相持半年之久,蒙军粮草不济,蒙哥急于速战,倾师攻城。钓鱼城久围不克,主将汪德成中飞石死于城下。
7月,蒙哥心急如焚,亲登高坡窥视,被宋军乱箭所中,被迫下令撤军。撤军途中,蒙哥箭伤迸裂,死于重庆北温泉。蒙哥死后,蒙古统治集团内部展开了争夺汗位的纷争,在欧洲作战的侵略军被迫撤回。史称二冉挽救了欧洲文明。合州战役的胜利,使南宋王朝得以延国运十几年。
冉璞闻蒙军败于钓鱼城,狂欢而卒。
相关故事 冉琎(jìn)、冉璞是同父异母兄弟,南宋播州绥阳名士,军事战略家,事迹载入《宋史》。兄弟二人从小潜心研读古今图籍,特别醉心于军事韬略。南宋理宗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蒙古军大举进攻四川,第三年取成都,企图夺取重庆。宋理宗淳佑二年(公元1242年),余玠(jiè)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积极准备抵御蒙古军南侵。冉氏兄弟闻余玠是位贤能的统帅,便去重庆拜谒余玠,献保西南计,主张徙合州城。他们认为,巴蜀要地,莫若钓鱼山,请将合州迁到这里,如果任用能人守住这里,胜过十万大军,整个巴蜀就不愁守不住了。
余玠采纳了冉氏兄弟的计策,密奏朝廷,任冉琎为承事郎,代理合州知州,冉璞为承务郎,代理合州通判。兄弟二人迁合州于钓鱼山,修钓鱼城为主体的城堡联防工事,建成了青居、大获、钓鱼、方顶、天生等十余座城池,固若金汤,在后来抵抗蒙古统治者倾国之师的进攻中,历经大小战斗两百多次,坚持抗战36年,钓鱼城工事发挥了巨大作用。
宋理宗宝佑六年(公元1258年),蒙古兵分三路大举南侵,忽必烈攻鄂州,蒙古大汗蒙哥(元宪宗)亲率十万蒙军入四川围攻钓鱼城。合州守将王坚凭借冉氏兄弟修筑的钓鱼城工事,坚守九个月,击毙蒙古大汗蒙哥,打败了蒙古军队,迫使三路蒙军撤退,挽救了欧亚文明。宋王朝凭借钓鱼城防御工事延缓其覆灭时间达数十年之久。这是中国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
后母情深
南宋时,
绥阳青山有一户冉姓人家,冉家有个孩子叫
冉琎,三岁就死了母亲。一年后,冉琎有了一位后母。不久,冉琎的同父异母弟弟冉璞降生了。不幸的是,冉父不久也因病去逝。后母是个很贤惠的人,她照顾冉琎胜过照顾亲儿子冉璞。家里有好吃的,先满足冉琎。冬天,把家种的棉花给冉琎做棉衣,用野棉花给冉璞做棉衣。
一天,冉母为躲避土匪的伤害,带上两个儿子向深山跑去。为了走得快一点,冉母把九岁的冉琎背在背上,却牵着四岁的冉璞。孩子跑得慢,他们被土匪追上了。土匪没抢到东西,想杀人泄气。土匪头儿举起大刀向他们砍去,可大刀在空中停住了,因为他发现这个妇人把小的孩子牵着走,却背着大的孩子,有点奇怪。
土匪问冉母是怎么回事,冉母把实情告诉了土匪,土匪被感动了,他放弃了杀人念头,还给了冉母一块红布条,让她每到晚上就挂在家门口。红布条是土匪内部的记号。自从有了这块红布条,冉家再没有受到土匪的搔扰了。后来,冉母辛苦地供养两个儿子读书,使他们成了了不起的人才。为了纪念冉母这位杰出妈妈,人们把冉家住地一带叫成了“贫母台”。
二冉与钓鱼城 冉琎、冉璞兄弟,南宋播州
绥阳人,因乃一介书生隐迹乡里,故为一般史籍所不载。但椐“遵义府志”,“绥阳县志”等书所载;“兄弟惧有文武才,时称二冉,前后阃帅辟召皆不赴”。南宋末年,蒙古军日逼南下,蜀地形势紧急,宋理宗(赵昀)于淳佑二年(1242年)任余玠为四川制置使,设招贤馆延聘天下人才共商抗蒙救蜀之计,[兄弟二人遂相率往谒]。
但居馆数月,终无所言。一日,余玠设宴会宾客,座上客人[皆纷纷竞言所长,而冉氏兄弟默无一言,但唯饮食而已]。于是余玠更辟馆以礼待之。但见其兄弟二人, 相对膝坐于地,用白色泥土于[地上画山川城池之形,起则漫去]。如是者十有余日,兄弟二人乃趋而往见余玠曰:[是可与明公语矣!某兄弟辱公礼遇,思有以少裨益,非敢同众人矣。为今日之计,莫若徒合州(今四川合川县)于蜀口形势之地的钓鱼山,若再任得其人,积众以守之,贤于十万师矣]!玠欣然从其计,大喜曰:[玠固疑先生非浅士,先生之谋,玠不敢掠以归己]。
遂不谋于众,密以其事闻于朝庭。诏命以琎为承事郎,权知合州,以璞为承务郎,权合州通判事,徒城之事,悉任其兄弟二人。于是兄弟二人乃踞守钓鱼山,[依山为垒,棋布星分,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天生……..等几十余城垒,以护蜀口]。(见[宋史. 余玠传])
钓鱼山东距合州五公里,涪江在其南,渠江在其东,嘉陵江流经北面,至北呈一口字形环绕山东西南三面。山与合州之间,唯一陡削笔立的山脊(俗名薄刀楞)可通。而城中之民,[春则出屯田野,以耕以耘,秋则收粮运薪,以备坚守力战]。(见元人[钓鱼城记]),故徒合州建钓鱼城于此。实乃踞[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扼险而制敌以胜。
公元1259年(宋理宗开庆元年,蒙古九年。时距二冉建钓鱼城十三年,蒙古军统帅蒙哥率兵十万攻蜀,见钓鱼城一时难以攻下,穗以精兵三千合围,固守以战,其余悉部调攻重庆。宋军守将王坚见敌势减弱,遂踞钓鱼城力战,用重型土炮轰击蒙军前锋,蒙哥及其守将汪德成同毙城下,蒙军受此重挫,全局震动,遂被迫全面撤离北退。钓鱼城之围得解,使这岌岌可危的南宋王朝,一时得以国祚保存,直至宋祥兴二年(1279年)陆秀夫等败死崖山,建国三百一十九年的大宋王朝(公元960年至1279年)始告灭亡。故钓鱼城之建,影响不可谓不大,它使南宋国运得以延续二十余年(1259年—1279年)。无怪欧洲人把它视为圣地,誉称钓鱼城是[东方的麦加]。(麦加,在今沙特阿拉伯境内,穆罕默德诞生于此,为伊斯兰教朝圣之地)。
明人周智[跋(钓鱼城志)后]说:[予赏观天下之大势矣。立国于北者,恃黄河之险;立国于南者,恃长江之险;而蜀处长江之上游,故敌人有蜀,则舟师可自蜀浮江而下,而长江之险,敌人与我共之矣。故守江尤在于守蜀,蒙军南侵而必自蜀始?冉氏兄弟受知余玠[而首划城钓鱼之策,王坚、张钰且战且守,至死不渝.....,向使无钓鱼城之筑,则无蜀久矣,无蜀,则无江南久矣?故宋之宗社,又岂待宋祥兴二年(1279年),陆秀夫负宋帝昺于崖山投海,而后始云亡哉!]
冉氏兄弟所筑钓鱼城,距嘉陵江面仅四百余米,城周围长约二十公里,至今仍残留内城、外城、一字城等城墙和七个城门(据元人[钓鱼城记]载,城辟八门)。其他如演武场、皇城、敌楼、炮台和水师码头等,仅存遗址,尚可供游人观赏凭吊。
又据绥阳地方旧志等书记载;冉氏故居在距今绥阳县城西南七公里的平木山,今已荡然无存。兄弟二人皆有墓葬。冉琎在绥阳朗里七甲凤凰山下的汪家圜子(今绥阳蒲老场的西面);冉璞与其子从周同兆,葬于绥阳城西金里的徐阳台(今绥阳县城附近的金承乡境内)。清嘉庆五年(1800年)举人绥阳周霖曾得见冉琎墓,墓为石室。虽墓门已圯,而室内朱棺髹漆如新,后曾经绥阳贡士梁嘉树筹款培修。早在明崇祯年间,绥阳知县左懋颖曾于县城建二冉祠,春秋祭祀。笔者六十年代初,曾作考古工作,在一次田野清理工作中,于荒烟丛木乱草中,亦曾得见冉琎墓。窥其规制大小及墓室顶部所存铁环,当是一无椁(棺材的套棺)悬棺的单人墓葬。但遍寻冉璞墓,则无迹可考。
据悉,今四川省合川县人民政府,正大力保护和维修钓鱼城历史文物,并重新为余玠和冉氏兄弟塑像,垂范后世。
今二冉的家乡绥阳,不但其故居祠宇已早毁无存,就是笔者当年所见残存的冉琎墓室,经十年浩劫之后,亦无踪无影了。惟清时邑人王作孚有访冉琎墓一诗,尚可寄其感慨。兹录附文后,[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读者或亦当有感于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