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08年中考作文命题趋势

 江山携手 2015-07-11
 2007年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试题兼具“稳中有变,变中出新”的特点,在借鉴中融合了各自的地方特色,成为我们备考2008年中考作文的主要依据。
    一、以纲为纲,吃透课标精神 
    新课标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近年的中考作文命题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了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吃透课标精神,是备考2008年中考作文的第一要务。
    二、以生为本,体现人文关怀
    我们纵观近几年的中考作文命题,无论是话题作文,标题作文,还是半命题作文,题意(材料)作文,都体现着以考生为本的精神,降低了审题难度,使毎位考生都有话可说。近年最为显著的变化,是选题作文占了主流,让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考生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而在材料提示或备选填充的标题中,要求考生以我手写我心,彰显出对考生的人文关怀。这一命题原则将贯穿于2008年的中考作文命题之中,应引起考生足够的重视。
    三、融合借鉴,凸现地方特色
中考作文的命题总是相互借鉴的。一是借鉴其它省市或地区的命题经验,二是借鉴高考作文的命题经验,在继承中借鉴,在借鉴中出新,是中考作文命题的又一大特点,也是2008年中考作文命题的又一趋势。同时,各地的作文试题又更具地方特色。一是指试题体现了本地的教育教学改革和考生群体的实际水平,二是试题内容反映了本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所以,借鉴创新,凸现特色将成为命题又一趋势。
    可以说考生的备考,同样需要借鉴各地满分作文的特点。考生可从“为什么这是篇满分作文”切入,借鉴他山之石,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熟练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用我手写我心”注重个性化表达,为到达成功的彼岸而扬帆起航!
    作文在语文中考中素称“半壁江山”,一“文”定试之说不再是空穴来风。2005年辽宁省大连市的作文分值为80分,加上阅读中100字左右的读后感10分,实际写作分为90分,占卷宗总值的60%,这不能不引起考生及社会的高度关注。尤其是近年中考各门学科命题难度走低,答案“硬碰硬”的试题得分率明显提高,唯独这篇“好写”的“软”作文却难以有把握“写好”,常令考生充满悬念。因此,及早着手对近年来各地中、高考作文试题作一番潜心梳理与分析,从中寻找规律,窥探命题走势,得出个中某些有益的启示,然后有的放矢地改进和优化考前的作文训练,也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试图从题型、内容、文体、限制等四个方面对下一轮中考作文的命题走势作点探析和预测,以期“引玉”。
    其一、题型的多样性。2006年中考作文题型将进入“三国”时期,话题型、标题型和材料型“三足鼎立”之势日趋明朗。作为近五年风行的主流题型话题作文,受其“余波”的影响,尚有一定市场。但是随着人们逐渐从热情走向理性,话题作文不再一枝独秀。05年高考作文,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直辖市都不是话题型作文,其中三市为标题型作文,一市为材料型作文。从各地中考作文试题分析,单一的话题型作文也不多见,而几种题型组合的题目设置方式却频出卷端。这种“几选一”的题目设置方式,创设了一种宽松的写作环境和愉悦的构思心境,能更充分地体现考生的主体地位,便于考生弘扬个性,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就内容而言,主要有两种形式:一为“AB”式,较常见的是话题型与标题型结对,如陕西、河南、四川、海南、云南、黑龙江等省及武汉、长沙、厦门、广东茂名、湖北黄冈等市;辽宁省和贵州省毕节地区等则是话题型与材料型配伍。由于传统的标题型、材料型试题重出江湖且被看好,标题型与材料型联袂的情况也不鲜见,如05年吉林省卷作文(1)是以《安徒生与爱因斯坦:童心爱心之楷模》中的一语段为材料,要求考生“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篇文章”;作文(2)是以《清晰的面孔》为题的标题作文。另外,长春市、辽宁省大连市等卷也采用这一形式命题。二为“AA”式,如广东省卷两个题目都是半命题作文题型,题目(1)是《另一种__》,题目(2)是《我看见了__》;山西省卷“文题一”是给提示的全命题作文《翻过那座山》,“文题二”是半命题作文《(孝心、诚信、知识……)无价》;浙江省宁波市卷第一题为全命题作文《沟通》,第二题是半命题作文《__是一把双刃剑》,两个题目都没有作构思、选材等方面的提示,仅对“沟通”和“双刃剑”这两个名词作简要解释。这种“同型选择”的命题形式,既体现了考生的自主性,又兼顾了中考筛选功能的相对公平性。
    值得关注的是,仍有相当一部分省市(约占35%),更注重评价的公平性,一卷锁定一道题。如05年北京市卷只提供一个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浙江省卷以“乐在其中”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江西省卷以《__挺胸__》为题,写一篇文章。有迹象表明,此种给题方式正呈上升趋势。
    “当年看头年,中考看高考”这历来是中考命题的经验之谈。从05年中、高考作文试题的分析中,我们可以预测06年中考作文的题目设置方式,“二选一”的组合式和不给选择的唯一式将平分秋色,至于题型仍将是话题、标题、材料三型作东,后两型也许会更受青睐。
    其二、内容的人文性。根据“课标”精神,中考命题必然贴近考生生活实际,让考生有真言可叙,有真情可抒;也必然要求命题体现时代特征和人文精神,充分展现考生的人性美和人格魅力。随着课程实验的大范围铺开,05年中考作文试题,也更加关注了人文精神的渗透,“自我”、“生活”、“情感”、“创新”构成了命题内容的四大强势板块。
    1、自我类:关注个性,“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是中考作文命题的重要原则之一。可以这样说,所有的中考作文试题都可以写“我”。其中不少题目本身就是立足于“我”命题的,如云南省卷的《我拥有__》、广东省茂名市卷的《我有我的精彩》、福建厦门市的《那一次,我读懂了__》、辽宁省大连市卷的《我问我自己》、陕西省卷的《我长大了》、海南省卷的话题作文“我的另一片天空”等。一些题目虽无“我”,但是每每都与“我”相关。2、生活类:中考命题以“我”为圆心,同时也必然要求以“生活”为半径,离开了我的“生活”,考生的个性和人性都将无法张扬。因此,05年的中考作文命题的又一个显著特点是与考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也可以这样说,每一个试题都在考生“生活”的范畴之内,涵盖着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生活。应当指出的是,这种“生活”的外延已突破了前几年有明显指向性的某一领域生活的樊篱,考生选材立意的自主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尊重。如05年高考全国卷(Ⅰ、Ⅱ、Ⅲ)的作文试题都注明了“生活中”字样,要求考生所写的文章必须联系自己的生活。再看05年中考作文命题,如四川省卷的标题作文《生活给我(欢乐、苦恼、自信……)》、青海省卷的话题作文“生活给我的爱”、海南省卷的《我生活在__中》等都是如此。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试题的“生活”也是多彩多姿的。有的题目中虽不见“生活”二字,但往往出现在“提示”或“要求”中;即使整个试题中找不到“生活”,但也无不体现着“生活”,如江西省卷的《__挺胸__》,整个题目中没有“生活”这个词,但谁都知道,“挺胸”的经历和感受是绝对离不开生活的。当然,也有少数试题“生活”的指向性较为明确,如福建省泉州市卷的《体育,让我__》、黑龙江省卷的《一堂__语文课》及河南省卷的话题作文“课外阅读”等,但由于采用了半命题和话题等形式,考生在某一领域的生活中还是有一定的思维和写作空间的。3、情感类:《课标》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能“表达真情实感”。纵观05年中考作文试题无不与“情”结下了不解之缘。四川省自贡市的话题作文“等待”、湖南省益阳市的话题作文“微笑”、福建省泉州市的《温暖》、湖南湘西的话题作文“渴望”、广东茂名的话题作文“倾诉”、江苏南通的话题作文“谅解”、黑龙江的话题作文“心声”……4、创新类:“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这是中考作文评价的原则之一。05年中考作文试题大多突出了考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便于考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写出有个性、有创意的文章。如贵阳市卷的话题作文“发现”,近200字的“提示”材料从“古今中外”各个角度启迪考生力求有“新的发现”;宁夏卷的材料作文,明确要求考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力求有“独到见解”;海南卷的话题作文“我的另一片天空”、山西卷的《翻过那座山》和陕西卷的《跨越那道“山”》都要求考生展开想象的翼翅,去探索“另一片天空”,去发现那道鲜为人知的“山”。由此,不难预见06年中考作文的材料内容将更加新颖,更加关注考生的“自我”、“生活”、“情感”和“创新”这四大主题。
    其三、文体的趋向性。尽管中考作文试题对文体的限制宽泛了,但并不是说文章可以不要文体了,“文成体具”历来如此。所谓“淡化文体”,只是文体的指向性淡化了,给了考生更多的选择自由;另外,试题对不同文体的适应性增加了。这样,考生可以发挥自己的表达特长选择最拿手的文体,最大限度地施展其才华,写出异彩纷呈的个性文章。05年的中考作文试题,绝大多数已把文体的选择权交给了考生,“文体不限”已成了中考作文命题的基本“要求”,不少试题还取消了因袭多年的“诗歌、戏剧除外”的禁令,使文体全方位开放。但是从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品质考虑,中考作文试题又普遍存在着文体的趋向性,一般地,每个试题都适用于记叙类文体(指以记叙、描写为主的多样性文体)的写作。有的试题还特指写记叙文,如05年福建泉州卷的标题作文《温暖》,就明确限定“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可见,06年中考作文记叙类文体仍将是主流文体,重视考前记叙文体的训练实在是明智之举。
四、限制的灵活性。谁都知道,自2001年话题作文异军突起后,中考作文包括题材、文体在内的各种限制大幅减少,许多试题几乎已没什么审题障碍了。然而这种立体的开放又给评价公正带来了负影响,宿构、“克隆”愈演愈烈,考生的实际写作能力难以得到客观的认可,人们强烈呼唤中考作文命题能有所改革。05年的中、高考作文命题都适应了这种呼声,坚持“以能力立意”的原则,把“开放”与“限制”有机结合起来:
    1、“标题型”增加。以往的“二选一”,一般都有一道话题作文作庄,而今的“二选一”标题型加材料型的增加了,甚至出现了不少两道全是标题型的试题,如福州省泉州市卷的两道作文题目:一是以《温暖》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二是以《体育,让我__》为题作文;山西省卷文题一是《翻过那座山》,文题二是《(孝心、诚信、知识……)无价》;浙江宁波卷的第一题是《沟通》,第二题是《__是一把双刃剑》;广东省卷的作文题目:(1)《另一种__》,(2)《我看见了__》等。至于只命一道标题作文的试卷那就更多了,如江西卷的《__挺胸__》、广西桂林卷的《__越来越__》,安徽芜湖卷的《享受__的乐趣》、南宁卷的《青春因__而精彩》等。标题型作文的再次被宠幸,无疑给考生的审题平添了一份“慎重”。
    2、“材料题”增加。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对写作的立意、选材等都具有制约性,考生不能撇开“材料”而另起炉灶。05年中考作文中的材料型作文,有的命题比较规范,有的比较宽泛,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考生的作文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材料”的限制,这也是材料型作文区别于话题作文的根本所在。如吉林省卷要求考生重温现代文阅读(二)《安徒生与爱因斯坦:童心爱心之楷模》中一精彩语段,“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篇文章”;再如安徽省卷的作文试题:“读了上面材料(略),你是否联想到生活中的某些经历或见闻?是否想向别人介绍或说明些什么?是否得到某种感悟,引发一些感想?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另外,河北、辽宁省卷都是提供材料,要求考生根据“材料”的理解任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3、语知性增加,一些中考作文试题的限制来源于一些语文知识性的要求或提示。如四川省自贡市卷的标题作文《__一样的__》,要求考生在“一样的”前面填上喻体,后面填上本体,这就首先要了解“比喻”这一修辞格的相关知识。再如贵州省毕节地区卷的作文“要求”是“律诗除外”,这就必须懂得何为“律诗”。还有辽宁大连市卷要求用“修改符号”在所给的空白处修改,倘若不了解修改符号,就只好望题兴叹了。一些含有比喻义、引申义的中考作文题目,其本身就需要有相关的语文知识才能理解,如福建省厦门市的话题作文“流水”,陕西省的标题作文《跨越那道“山”》,武汉市的话题作文“阳光”、吉林省卷的《清晰的面孔》等。如果考生不能由此及彼,悟出弦外之音,题外之意,那是很难写出别开生面的文章来的。
    4、限制语增加。有的作文标题本身就带有审题限制性词句,如长春市卷《老师,请您也记住我》中的“也”字是万万不能忽略的;有的在“提示”或“要求”中设了限,如辽宁大连市卷“要求”:全文不少于600字,但不得超过所给字格,这给考生的布局谋篇带来了一定困难;河南省卷“要求”考生“选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题目自拟,但不得直接以话题为题目”,对选材和拟题带来了限制;北京市卷的“要求”是必须“从以上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并不得离开“节日”另起炉灶;黑龙江省和陕西省卷还增设了“反思与评价”,让考生对自己的作文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辽宁大连市卷“要求”中指出“所给材料可用可不用,但所写内容必须是对材料的理解”。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明年的中考作文试题将张弛有度,在开放中设置灵活多样的限制,怕不该有太多的悬念了。 
    “年年芳草绿,岁岁柳色新”,创新是纯粹的。2008年的中考作文命题将会在近年的基础上作一些新的调整与改革,使之愈臻多元、人性而又不失理性的成熟。
    看看2007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作文题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请以“人生到处有风景,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为开头,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续写时,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在600~800字之间;
    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2)阳光收集在瓶子里,瓶子便有了温暖;阳光收集在心里,内心便有了爱。如果经常收集阳光,我们的内心也便有了阳光的普照,滋润着爱的土地。
    请以“收集阳光”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在600-800字之间;
    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备战中考作文:五招让你的文章“亮”起来
    作文是历年中考语文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每次语文考完,人们往往先问今年的作文题目是啥。因为作文的含金量最高,占分比例最大,其得分也直接影响着中考语文成绩。那么中考中如何使自己的作文能脱颖而出,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呢?答案是文章必须要有“亮”点。
    一、独特的视角
    庸俗、陈旧、平淡是考场作文之大忌。有的同学一写老师,就是每天备课到深夜,病了还坚持为学生上课。再不就是有同学病了,老师下班后还义务给他补课……诸如此类,千篇一律,不但让人大伤胃口,还给人胡编乱造、不切实际的感觉。而真正获取高分的必须是独辟蹊径、选材新颖的文章。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独特个性的,要善于从生活素材中,看见别人见不到的东西,挑选、提炼出那些新鲜、感人的材料,把有独特感受的材料写出来,就会令人耳目一新。
    可能有的同学要说,我们的生活太单调,只能唱唱老调。其实老调可以新唱,关键是怎么个唱法。如果用新的眼光,从新的角度去看寻常材料,也可以化旧为新。如朱自清的《背影》写父亲的爱子之心是老题材,但作者选取新的表现角度,采用特写的方法,突出表现父亲的几次背影,获得成功。
    二、新颖的手法
    一般性材料用新颖别致的手法来表现,可以达到化平淡为新奇的效果。如采用欲扬先抑、明贬暗褒的手法,可以避免平铺直叙,增强吸引力。《荔枝蜜》中对蜜蜂便是由否定到肯定直至赞美,而先前的否定正是为了最终的赞美。又如在记叙中引入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能衬托文章中心,产生较强的表达效果。此外,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误会、冲突的手法,以及恰当地选择插叙、倒叙的写作顺序等都能使文章扣人心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写好头和尾
    开头是展现给阅卷者的第一缕“阳光”,考生尤需悉心打造。它不仅在文章中起着开篇布局的奠基作用,而且也带给阅卷者一份好心情。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开头,对于一篇文章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结尾应该是文章圆满的收束,是文章的压轴部分。同文章的开头一样是至关重要的。结尾同全文的教育、启迪作用和感染力有着密切的关系。结尾巧妙,收束自然得体,能使读者感到余音缭绕、回味无穷,达到掩卷而长思的阅读效果。
    但有些同学草草结尾,随便了事,这样会大大影响整篇文章的整体质量。文章的结尾要或紧扣开头,首尾呼应,或重申观点,再次点题,或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等。结尾是留给阅卷者的最后一道“风景”,一定要给阅卷者“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惊喜。
    四、描写要具体
    记叙文离不开描写,因为具体、形象的描写可以让人“如见其人”、“如历其事”、“如临其境”,从而大大地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尤其是细节描写,它赋予人物以生命;赋予情感以活力;赋予中心以光华。
    五、驾驭好语言
    如果说好的题材是作品搏动的心脏的话,那么优美的语言该是美丽的面庞。一篇考场作文通篇都文采飞扬是很难做到的。一段甚或一句精彩的议论,不仅可以升华文章的主旨,而且还能给人以心灵的感悟和启迪。个别句子表达,句式多样灵活,长短结合,整散相间,不同语气的句子交替使用,就能使文章更富有表现力。此外,恰当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或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都会给文章增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再谈谈半命题作文的写作要点: 
  对于半命题作文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将题目中所缺的部分补齐,使半命题作文“变”成自己所熟悉的命题作文。那么如何补全、补好半命题作文题目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研究已给的题目部分 
  由于半命题作文所提供的作文题目不完整,这样,我们在审题时,要先审明已提供的题目部分所包含的意思,以及各种限制条件,为下一步补全题目、立意、选材等做好准备。 
  有的题目.指明了立意的方向:如“ 启示了我”(2006年山东青岛市中考作文题).这其中的“启示”就提示我们在写作时,重点应把握住给了“我”什么启示、怎样启示了“我”。有的题目,规定了选材的范围:如“在迎接的日子里”(2006年云南昆明市中考作文题),这其中就规定了取材的时间范围是在迎接某某的日子里,而不是其他时间。 
  (二)补全题目常用方法 
  1、避生就熟 
  同样的半命题作文。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越是熟悉的角度、内容,我们写作时的把握也就越大。补全题目,首先要将题目变为自己所熟悉的内容,从自己熟悉的内容、擅长的体裁着手来写。 
  如“坦然看 ”(2006年黑龙江省中考作文题)。命题者在题目后提供了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成功”、“挫折”、“生活”……但不是我们每个人对这几个方面都熟悉,写起来都能写好。我们还可以另外选择,比如离别、荣誉、失败、获奖等.把写作内容转移到自己熟悉的方面。 
  2、化大为小 
  化大为小就是选择一个比较小的切入口.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切人题目。从而将一个相对比较“大”的题目缩小为一个比较“小”的题目。
  比如“告别 ”(2006年江苏常州市中考作文题)。实际上。“告别”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如果我们不从一个具体的角度来切入.这篇文章写起来很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泛泛而谈。但是,如果以“告别自卑”、“告别初三”等这样具体的角度来切入,那么就容易把文章的内容写得充实、具体。 
    3、运用修辞手法 
  如“ 是 ”(2006年湖北荆州市中考作文题),有考生拟题为“心愿是一棵会开花的树”,就采用了,明喻的手法.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 
  4、运用组合 
  如“沐浴在 ”这个作文题,有考生就将英语单词组合于题目中成“沐浴在English中”,新颖别致。再如,“__的背后”(2006年湖北仙桃市中考作文题),有考生运用组合的方法,以“2>5的背后”为题,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令人拍案叫绝。 
    真题回放:让__走进心灵 
  真题回放 
  作文题目:让__走进心灵。 
  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如:“善良”、“勇敢”、“快乐”、“感恩”、“春天”、“音乐”、“明月清风”、“崇高的精神”、“灿烂的阳光”等(可根据自己需要填写其他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文章不少于500字,不超过900字。文体不限,如写诗歌不少于20行。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否则扣分。如果不可避免,请用××代替。(2006年广东深圳市中考作文题) 
  [文题诠释] 
  要写好这篇作文,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准确审题主题求新。写作时一定要紧扣“走进”与“心灵”做文章。“走进”是方式,是手段;“心灵”是根本,是归宿。“走进”是出彩的关键,“心灵”是写作的基础,可以说任何美好的美德与精神,都可以成为下笔的素材,考生可以从试题的提示语入笔,也可以透过提示语后面的省略号寻找更适合自己写作的新颖题材。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作文只是对某种美德的简单赞美,而对渴望的美德缺少讲述的过程,内容就会偏离题意。 
  二是细腻描写情感求真。用什么方式才能让美好的品德与精神“走进心灵”呢?这是文章能不能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将情感放在波澜曲折的情节里展示就很巧,正所谓不经历风雨,哪会看见彩虹,也许正是由于在生活中经历了坎坷与不幸,经历了失败与困苦,自己对某种美德的渴望与追求才会显得真实可信;也可以将情感融入自然景物之中,通过不同时期的不同景物来表露自我心迹。不过,不管用何种方式来表达,抓住人物心理的变化做文章,是很重要的。 
  三是善用修辞语言求美。写情感类的文章,不少考生往往重视了心理的刻划,忽视了语言的雕琢,以致内容充实而语言难以出众,具体地说,我们可以用比喻与排比的手法来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可以借用诗词或典故来增添底蕴,做到了这点,你的文章自然就文质兼美了。 
  [考场佳作] 
  让民族精神走进心灵(演讲稿) 
  深圳一考生 
  各位评委、各位同学: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让民族精神走进心灵”。 
  有人说,民族精神如一缕春风,像寒冷时母亲给儿女们送来的温暖;有人说,民族精神是一泓清泉,像酷热时母亲为儿女们扇出的凉风。 
  突破空间的约束,翱翔历史的长空,我们的热血会开始沸腾。“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文天祥《指南录》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我们的激情四处燃烧。突破时间的缚束,我的思绪会变得飘逸。“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言语更是让我们为之震撼。 
  是什么让他们如此信念坚定?是什么让他们奋不顾身?是母亲,是祖国,赋予了他们伟大的精神——民族精神。不必说远古的屈原、文天祥,也不必说近代的关天培、林则徐,感受一下你所熟知的生活,你会发现我们有着同样的思想感情,透过“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壮语,我们看到了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 
  朋友,当我们吃着香喷喷的饭菜时,可曾想起“粒粒皆辛苦”,可曾想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当我们谈论学习为了什么时,可曾想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总理?当我们高谈阔论军事之强时,可曾想到为国争光的钱学森?当我们高谈阔论科学发展之时,可曾想起航天英雄杨利伟呢? 
  是它——民族精神,让母亲美得无与伦比,让我们刻骨铭心,让我们高歌母亲的伟大,高歌民族精神的源远流长,共创美好的明天吧! 
  [特色点评] 
  对于以情感为主题的文章,我们强调要化大为小,学会透过细小的事件展示人物之间的深厚情感,而这篇文章反其道而行,演讲者从“民族精神”这一大气的角度切入,可谓新意顿生。开篇的一组排比句,比喻生动准确,语言气势恢宏;接着荡开一笔,将目光落到历史英雄身上,从热爱国家的文天祥,到忧国忧民的屈原,到笑对死亡的谭嗣同,无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光芒。文章事例丰富、情感充沛,能够起到震撼人心的效果。最后文章落笔于现实生活,将四位现代人物的行为用一组排比句引出,连用四问,直叩读者心扉,主题极为深刻。 
    跟踪训练:这里有__ 
  跟踪训练 
  半命题作文:这里有__(如亲情、信任、希望、欢乐、竞争、春天、阳光、丰富的宝藏等)提示:括号内所提供的词语可选用,也可不用;务必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解读】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从审题的角度看,难度不大,几乎生活中的故事都可作为写作素材。半命题作文的关键在于先把题填好,如果来个“先文而后题”那就要陷入盲目作文了,有的考生作文后连题目都忘了填就更可笑了。文题“这里有 ”,首先明确了考生要选定自己生活的特定的环境、状况或特色。然后是确定题材。填充文题,关键是要找一个词,这个词能恰当地概括自己确定的题材,反映出自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文题括号里所提供的词语都是社会上很时尚的,并且是中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你从中选取一个自己最有把握、最熟悉的、最有内容可写的词语进行构思即可。当然也可以另选词语,要注意思想积极向上,着力表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最后开笔作文时不能忘了,你填充的词语就是你全文的线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