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辽国疆域的纵贯线】·壹

 廿氏春秋 2015-07-11
上路的理由——从“知识点”到“历史观”

  我的历史知识基础是上学时候打下的,那时候学历史完全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的都是“知识点”。后来听“罗辑思维”给了我很多启发,除了那些有意思的掌故段子,最大的收获是罗胖子引导我去思考一个问题:什么叫“历史观”。

  应试教育下学到的历史存在着很多盲点,比如历史歌里:“隋唐五代传”之后接“宋元明清后”,让我错觉宋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王朝。那么问题来了:在唐之后中华大地的真正格局是什么样子的?这之间的王朝迭代与皇权的正统是如何建立的?我们熟悉的中华王朝在我们熟悉的历史里仿佛是一个独立于世界之外的文明存在,而在我们熟悉的中华版图之外还存在着什么样的文明?带着这些问题,我选择带着书本上路的方式来寻找答案。

  路线的设计——从南走到北,辽国的“纵贯线”

  选择辽国作为五代十国这个时期的切入点纯属巧合,是一次突发奇想的旅行。起因是我在《读库》上看到了几篇王南写的关于古建的文章,文章写的生动有趣,其中大量引用了一个叫巫鸿的美国人写的《黄泉下的美术》书中的图片。卖来巫鸿先生的几本书来读,其中一本《宝山辽墓:材料与释读》书中大量的辽代古墓壁画让我眼前一亮。于是位于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的宝山辽墓被标记在我的旅行计划中。

  直接促成这次旅行的另一本书是衫山正明写的《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这本书也是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丛书中的一册。书中系统的介绍了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北方政权交替的历史,其中对契丹人建立的辽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有了这两本书作为指南,一次“行走中的历史”路线便跃然纸上:以阿鲁科尔沁旗的宝山辽墓为第一站终点往回折返,以辽国“五京”的中轴线为坐标,从辽上京(内蒙古巴林左旗)往南走过辽中京(宁城县)返回辽南京(北京市)。途中探访三座古墓和三座古城遗址,三座古墓是:阿鲁科尔沁旗宝山县的宝山辽贵族墓、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皇陵辽祖陵、辽国第六位皇帝,辽圣宗耶律隆緒的皇陵辽庆陵。他亲娘就是著名的萧太后(最著名的那个),耶律绪隆在位期间辽宋签订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澶渊之盟。三座古城遗址是:辽国的首都辽上京遗址,这也是漠北出现的第一座城市。辽国的第一座奉陵邑祖州城遗址和辽中京遗址。

  随皇帝上路——与耶律德光一同启程的荣耀之旅

  公元938年对于耶律德光来说是意义重大的一年,这一年他三十六岁。他的干儿子四十七岁的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大辽国。我想象着在这一年的某一天,跟随这位辽国的第二位皇帝从幽州启程,前往当时的辽国首都上京(今巴林左旗)。当他回到上京后,便会开始一系列的改革。他会将他的父亲耶律阿保机建立的这座漠北第一座城市设临潢府,将原来的南京改为东京辽阳府(今辽阳市),刚刚纳入版图的幽州设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至此辽国未来的五座都城已建其三,而更重要的意义是由于幽州纳入契丹版图,通往中原的大门已经打开。

  我能想象耶律德光此时的心情,这大概是他一生中最意气风发的时光。九年后(947年)他率军南征,在今河北固安一代击败了石敬瑭的继承人养子石重贵结束了后晋12年的政权。次年一月耶律德光率军进驻开封,接受百官朝贺。二月他改元大同,定国号为“大辽”。这是耶律德光生命中最后的辉煌时刻,一个月后耶律德光班师回朝,然而这一次他却并没有完成回到上京的旅程,病逝在途中(栾城)。“世界大同”的美梦终究是一场浮光掠影,这一年耶律德光四十六岁。

  我的旅行当然是跟随十年前那个意气风发的皇帝耶律德光一同启程前往上京,在途中我们会一同回忆他的一生:这位二十岁的天下兵马大元帅如何与父兄一同征讨东丹国,还有他与哥哥耶律图欲纠缠一生的爱恨情仇。而在此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唐朝灭亡到石敬瑭献出幽云十六州这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北方发生了什么事情。

  五代的前传——三支箭,亲儿子的使命

  公元904年当年黄巢之乱的降将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之后杀死昭宗立其子哀宗即位。三年后废哀宗,迁都开封建立政权梁,史称后梁。至此唐朝覆灭,五代时期拉开序幕。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唐朝的终结者朱温当年在叛唐后被皇室赐名“全忠”,这位被皇室期许“全心全意忠于唐”的武将亲手葬送了这个曾经辉煌耀眼的朝代。而打着复辟李唐王朝旗号与之对抗的晋王李克用实际上跟皇室没有半点儿关系,他是祖上被赐国姓“李”的沙陀人,按今天的户籍制度说,属于新疆籍的山西人。

  比朱温年轻四岁的李克用却早朱温四年去世(里外里比朱温少活了八年),临死也没放过这位半生死掐的宿敌。他给了儿子李存勖三支箭,让他去灭了三个“皇帝”,他牛逼的儿子李存勖后来竟然都办到了。

  李存勖先是“打颓了”他爹当年拜把子的兄弟契丹人耶律阿保机。这位契丹人的领袖当年与李克用在云中结盟,出于契丹利益的考虑,他显然不希望华北顺利的被李克用统一,于是毫不犹豫地在背后黑了李克用。李存勖在后来的几次与契丹人的军事冲突中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取得了胜利,契丹人也的确在后来的一段时间内并没有进犯华北。(但事实也许并不像很多人解读的那样——契丹人真的被李存勖“打颓了”。耶律阿保机当时在解决契丹内部权力集中的问题,这其中也包括了对契丹后世发展意义重大的一次征战——对渤海国的讨伐。所以,当时契丹人的战略重点并不在华北,而耶律阿保机对李克用的背叛也成功的拖延了沙陀人对华北的统一。)

  李存勖灭的第二个人看起来是个笑话:擅长地道战的刘仁恭为了谋求独立,也曾经背叛过李克用。在驱逐了与自己爱妾通奸的儿子刘守光后,自己反而被这个逆子囚禁。长子刘守文前来救援,却被弟弟刘守文击败并杀死。这时候李存勖与朱温交战正酣,为了拉拢占据幽州的刘守光,后梁的皇帝朱温册封弑兄囚父的刘守光为燕王。两年后趁李存勖与朱温混战之际于幽州称帝,史称桀燕。两年后,李存勖攻打幽州,刘守光先是请降后又反悔,城破,父子俩一起被处死。

  刘守光被灭这一年,后梁太祖朱温被自己的亲儿子朱友珪杀死并嫁祸给朱温的干儿子朱友文,随后被自己的亲弟弟朱友贞发动禁军叛乱杀死,朱友贞即位史称后梁末帝。十年后(923年)李存勖彻底打败了后梁,攻陷了都城洛阳,李存勖登基改国号为大唐(史称后唐),开启了沙陀王朝的时代,一部“干儿子”间混乱的仇杀史拉开了序幕。

  五代的后传——干儿子的仇杀史

  后唐庄宗李存勖完成了父亲的遗志后便开始专心从事演艺事业,在戏曲艺术上造诣颇深,并且任用了一批演艺界同仁当朝为官。不久后果然祸起萧墙,被自己的干兄弟——父亲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给宰了。李嗣源兵变有两位得力助手,一位是养子李从珂,另一位就是女婿石敬瑭。

  李嗣源篡位后,成为后唐第二位皇帝。继承了沙陀军事传统的李嗣源是一位勤勉的皇帝,可惜他不识汉字。打仗行,治理国家就费劲了。公元933年李嗣源操心操死了(学外语真的很重要),儿子李从厚即位,半年后被自己的干兄弟——父亲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弄死。(咦?这段历史好像在哪儿见过?)

  鉴于之前干哥哥反复弄死干弟弟的历史教训,李从珂没有再收养子,并且开始对李存勖当年的左膀(自己)右臂(石敬瑭)小心戒备,逐渐消权。石敬瑭很郁闷,就因为自己没有认到干爹,所以无法重复干哥哥弄死干弟弟当上皇帝的历史。他是一个不服输的人,于是石敬瑭找到了契丹人耶律德光认为干爹,并许诺事成之后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相谢。

  有了“干儿子”身份护体的石敬瑭果然在公元936年称帝,建立后晋政权。一年后灭后唐,李从珂于宫中自焚。公元938年,石敬瑭迁都汴梁,并按照之前的承诺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人。如前文所述,后来石敬瑭传位养子石重贵与后晋一起被耶律德光所灭。

  如果嫌上面的文字阐述混乱,请参考图释↓


  耶律德光死后,契丹人退守幽州,石敬瑭当年的亲信刘知远趁机在太原称帝,随后迁都开封,史称后汉。这是历史上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沙陀人建立的王朝,此前后唐的李存勖、后晋的石敬瑭都是沙陀部人。

  一年后刘知远就病死了,在托孤的大臣中有一个叫郭威的汉人,他于一年后(950年)发动政变即位,建立了后周。郭威有一位了不起的干儿子叫柴荣,他用了五年的时间平定了中国的北方,却病死在北上进军幽州的路上,死的时候只有三十九岁。柴荣死后,禁卫军的首领赵匡胤在陈桥(今河南新乡)发动兵变(959年),建立了宋。

  启程的思考——刻意回避的“盲点”与一叶障目的汉本位思想

  回顾了半个世纪黑暗混乱的武人时代,我们不禁有一个疑问,从哪儿来的这么多干儿子?回答这个问题要追朔到沙陀族的起源。

  沙陀族起源于西突厥,据说原居天山巴里坤湖(今属新疆哈密县西北),以精锐骑兵威名远扬。在吐蕃与回鹘的战争中脱离吐蕃,当时的首领朱邪赤心率部向东南迁徙,后接受唐王朝册封为节度使,并被赐予国姓“李”,朱邪赤心改姓名为李国昌。

  公元875年,盐商黄巢和王仙之造反,五年后攻克洛阳、长安,黄巢登基,建国大齐。逃亡四川的唐室起用李国昌之子李克用率“乌鸦军”从山西南下剿匪,于883年夺回了都城长安。然而为了制衡李克用,唐室任命背叛黄巢的降将朱温为卞粱节度使,并赐名“全忠”。李克用与朱温之间的梁子就是这时候结下的。黄巢之乱彻底暴露了唐室的衰败,而沙陀族借此机会崛起。

  从沙陀族的发迹历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这样一个军阀纷争的时代中,拥有军事传统的沙陀族部落是强有力的竞争者。他们的职业就是军人,用战争和杀戮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军事传统决定了他们对人才选择的标准与方式,沙陀族的族长会从武勇的少年中选拔出卓越者收为义子。例如前文中提到的李嗣源便是在十三岁时被李克用的父亲朱邪赤心挑中作为近侍,随后进入李克用帐下并认作义父。

  在这样的军人传统下,沙陀王朝的政权交替难免不伴随着“干儿子”们血雨腥风的杀戮。

  然而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是,赵匡胤建立的宋朝系出于沙陀系政权,这与隋唐两代皇室出身鲜卑族的关陇贵族集团如同一辙。南北朝与五代十国两个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盲点,除了混乱纷争的时代背景外,多少与汉本位思想下对非汉族朝代的刻意回避有关。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从唐代灭亡到明代建立的这一千多年间,并未出现一个大一统的汉民族政权。而用一个现代人的视角去看这段历史,汉与非汉民族之间真的还有争论的必要吗?尽管这仍然是现在网上对这段历史争论最多的问题。

  文明的继承与发扬并不以民族为界限,我们接下来要启程的旅程将纵贯契丹人建立的辽国疆域。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将以一个门外汉的视角去观察我对契丹民族在继承与发扬汉文明上做出的杰出贡献。

  PS:我对历史全凭兴趣,没什么基础。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抛砖引玉,给大家一个拍砖讨论的话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