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误入藕花深处的绣娘

 苏迷 2015-07-11
误入藕花深处的绣娘

 






江南的盛夏,梅雨淙淙,但依然阻挡不了梁雪芳去赏荷、拍荷的热情。

 从初夏的“小荷才露尖尖角”到深秋的“留得枯荷听雨声”,大自然赐予荷花的每一丝变化都给梁雪芳带来刺绣的灵感。

  一竿烟雨撑起梁雪芳的苏绣创新之路。
  □大沐文/图

  在 镇湖千千万万绣娘之中,几乎找不出比梁雪芳对荷花更情有独 钟 的了。无论炎天寒天、晴天雨天,总能在连接太湖的荷塘里寻找到她的芳影。
  江南的盛夏,梅雨淙淙,但依然阻挡不了梁雪芳去赏荷、拍荷的热情。每日,她都要花大把的时间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红莲、荷叶、可爱的小莲蓬对话。
  起了个大早,她引领众人前往离其工作室不远处的一片水泽,据说是太湖的支流。鲜有人至的湖畔静悄且一片水雾迷蒙。穿过一座废弃的厂房,偶然瞥见一枝枝如仙女般的荷花迎风摇曳。忍不住一片欢呼:“美极,此乃瑶池仙境也!”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自古吟咏荷花的诗词歌赋数之不尽,然而此时面对一叶扁舟、一竿烟雨、人在画中行的美妙情景所有大文豪的著作都抛之脑后,只有对大自然美的敬畏、沉醉与赞叹。
  不由分说,梁雪芳已上了小舟,顾不得雨声潺潺,她拿起相机专注地拍起荷花。而她内心仍感激这场夏雨给荷花平添了几分凄迷曼妙。湖山如洗、雨打荷叶,花心含露,这是晴天无法比拟的美。
  船家撑篙驶向荷花深处,青钱千张,香浮波上,荷叶清香,嗅之如无,忽焉如有。恍兮惚兮,令人神移,荷花的绰约风姿正是东方女性特有的婉约含蓄。梁雪芳早已投入于拍摄之中。她不仅是一个绣娘,更是一个艺术家。眼前景不再是荷花、夏雨,而是折射出人生哲学与艺术创作灵感。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为,所思在远道。”梁雪芳一边拍着荷一边分享她仔细观察得到的心得,譬如:“荷叶的清香味和吃粽子的味道一样。”“每一张荷叶的边都是不规则的裙边,有独特的韵味。并且每一张荷叶的反面都有一整片粉红色的印记。”她又道:“离荷花这么近自然很好,其实心有不忍,怕船压到花瓣。”
  这一处飞过一只蜻蜓,那一处荷叶下躲着一只青蛙都难逃她的慧眼。从初夏的“小荷才露尖尖角”到深秋的“留得枯荷听雨声”,大自然赐予荷花的每一丝变化都给梁雪芳带来刺绣的灵感,从而又生出许多生活体悟与对宇宙的洞见。
  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梁雪芳说她每天在这儿待上两个小时一点也不会觉得寂寞。因为大自然的一叶一花、一虫一鸟都是她的知心好友。“一阵风、一场雨、一个人的经过都会给这片荷塘带来改变。昨天来看,也许才含苞待放。今日来,却已宛然全绽。”
  梁雪芳和千万个镇湖女儿一样,学刺绣是从小受女性长辈的影响,而走出一条独特的心路旅程却是自己结下的缘。自2002年起自绣《莲花经文》时开始探索属于自己的刺绣语言。而之前古今中外的题材都已尝试,譬如张大千、陈老莲,八大山人等人所画的荷。
  梁雪芳在她父亲离世的那年忽然对生命有了彻悟。人如此奔忙、趋名逐利究竟为了什么?生命变幻无常,而我们也应坚守自己内心真正的欲求,对于生活的热爱应是不忘初心。于是荷成了她的精神寄托。
  从孕育到生长、成熟、凋落、枯萎是一个生命历程,梁雪芳将生命的轮回表现在刺绣中。同时,她也在享受着创作过程,不疾不徐,坚定笃默。而多年的清华求学生涯又给她带来开阔的新视野,创作手法上不再局限于传统,而是做减法。细观她近年的创作,极简的画面给观者带来耐人寻味的感触。
  她说:“刺绣的材料是丝,丝会有折光,反光,透射,与工艺完美结合就可以表达出刺绣自己的语言。如果一味临摹画本,那也可以走到极致,但会丧失本体语言。”
  而梁雪芳如今所做的就是通过一枝荷花、一抹剪影、一个莲蓬,小中见大,表达她的宇宙观。刺绣就是做生活,而每一日平凡不平庸的生活都是在体悟生命。
  莲恋莲,桨声咿呀,红莲婀娜;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回眸,湖畔依然是那个坚定的身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