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朗诵学习心得(五)

 积累是福 2015-07-11

                                          文/平 实

    前段时间,在一个朗诵群里听到位群友读的一段朗诵录音,说实话,这位群友声音条件比较好(具备人们常说的有磁性的那种),很有潜力,当然也存在一些明显不足。出于对朗诵艺术的热爱,出于对这位群友的的关心,我决定找机会和他交流一下。

    很巧,第二天他在群里又发了新的朗诵录音,我仔细听了一下,仍是先前的感觉。我主动和他打了招呼,同他聊了起来。我直率的问他:你感觉你读的有什么问题吗?他显得很真诚的回答:真的不知道。我问他是否读一些经典文章,他说,从不,他只读自己创作的文章。理由是,经典文章经常被一些朗诵大师、大腕选读,怎么读也无法超越他们,所以他只读自己创作的文章。我哑然。

    学习朗诵想超越别人无可厚非,但我们不能害怕被别人超越,更不能因为别人的朗诵水平高,我们就敬而远之,而应该不失时机的与之接触、交流、互动,抓住这难得的汲取“营养”的好机会,武装自己、提升自己、壮大自己。

    所以,我以为,要想把朗诵这门艺术学好、学深、学精,就要多读经典文章,多视听名家、高手对经典文章的精彩演绎,看老师们是怎么读的,自己是怎么读的,看老师们对作品情感的把握和处理与我们有什么不同?我如果改为其它的处理方式会不会更好?……只有这样举一反三的比较、琢磨、尝试,我们才能悟出其中的奥妙和玄机,才能知道我们自己到底差到哪了?到底哪里需要加强?如果能长时间坚持这样做,相信,我们的朗诵水平肯定会大有长进(前提是把普通话基础打好)。此所谓“读经典、听名家”的妙处。

    我不反对模仿名家、高手诵读。就某一类文章或某一段文字而言,当你还没有找到比他们演绎得更好的诵读技巧时,模仿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我感觉,这就像练习书法一样:打好汉字笔画基础——临摹古代名帖——吸收古风形成自风。

    还有,朋友们每隔一个阶段可以选几篇认为自己读得基本满意的作品,把它录下来,至少每半年听一次,然后,再读——再录——再听,前后比较,认为满意的地方坚持下来,感觉欠佳的地方反复琢磨、演练,直至自己认为可以了为止。久而久之,你会感觉你先前读的总是不如你后来读的,这说明你大有进步了。

    再有,我发现好多朋友,文章拿过来就读,根本不在下面熟悉、酝酿,结果一张嘴就出错了,不是发生吃字、错音,就是断句、轻重音出现问题等等,很难读出老师们通常所说的“画面感”。我记得北京诗鸽老师说过,他在参加一个朗诵晚会前,竟然把朗诵作品读了80几遍!不是他没有信心,更不是他没有实力,而是他把精读作为一种习惯,作为一种风格,作为一种对广大听众深挚的敬畏之情。我景仰这样的老师,他们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一面镜子。

    以上为学习点滴体会,如有不妥,敬请斧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