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讲堂▎曹萍:孩子优秀的成长轨迹=德才兼备目标 科学有效方法

 望云1120 2015-07-12


(演讲/曹萍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秘书长、新东方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顾问,视频时长24分46秒)


演讲实录


第一,家长在培养孩子时,在进行家庭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一定要立意,并且立意一定要高。


首先要知道我们的目标站在哪里--要站在一个很高的高度,站在为社会、国家培养所需要的人才这样一个标准和高度。“七一讲话”,总书记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讲中国人才发展需要,中国人才的标准。那么中国的人才标准,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什么?就是德才兼备。何为德才兼备?什么是德?什么是才?古人早就告诉我们:“聪察强毅谓之才,正直中和谓之德。”而我们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们的家庭教育,家长在培养孩子上,太容易聚焦于什么?聚焦于才的培养,聚焦于才的培养错没错?没有错,这不是问题。但是问题在于怎么去看中他这个才,他这个才是靠什么来依托的?德是才的基础。


我最近亲身经历一个个案,经历一件事情。一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在哈佛考上分析师,自杀了。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就是当他面临挑战的时候,他过不去的时候,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离开他的亲人,而且他自杀的方式真的投射出他的才能--整个自杀的场景,自杀的程序全都是自己设计的,而且设计的目的是什么?第一,必死无疑;第二,没有任何痛苦,全程做了录像。做了这个事情以后,熟悉这个孩子的人都发出一个感慨,太可惜了!因为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这个人能够争取到哈佛学习,真的是付出了很大很大的努力。我们仔细看看他的背景,他出身一个工人的家庭,父母的一句话就是,你妈、你爸都是工人,没有出头之日,我们家就必须得靠你了,你必须得考上名牌大学。家里的奶奶也加入了这个队伍,凡是小朋友来找他,都说我孙子不在家。他没在家,意味着什么?你不要来找他玩。孩子辛辛苦苦地去努力,取得今天这个学业,因为爸爸、妈妈、奶奶都告诉他你只有学习好,才能出人头地;你只有考出去了,咱家才有光彩,确实,有这样一个儿子是无比的荣耀。但是父母同时还有一句话一直陪伴孩子,一直到他32岁自杀--“你不要管我们,你就把你的学习搞好就行。”长大了,“你不要替我们操心,你只要把你的工作做好,什么你都不要管,你不要替我们操心。”所以,当妈妈、爸爸有病、有困难的时候,从来不告诉他。各位,其实这已经孕育了一个什么?悲剧的发生。为什么?当我告诉孩子你不要替我们操心,实际上让孩子丧失了什么?丧失了行孝的机会,无孝便无德,一个不关心自己父母,连自己亲生父母都不关心的人,你想他会去关心谁?


我们在培养孩子“才”的基础上,靠什么来支撑?没有了孝,就等于没有了德。不让他关心父母就等于使他丧失了一个做人的基本基础。这样的父母大有人在,我们真的是渴望孩子成功,渴望孩子来实现我们未能实现的梦想。


上个月我们有一个活动,里面有一位被评为优秀的亚洲籍明星员工,在跟大家分享的时候,他告诉大家,我的经验是什么?只要为了达到目的就要不择手段。当我听完他这句话的时候我都害怕,一个无德的人怎么可能走得远?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这样的孩子真的让我们忧心。我们作为家长一定要站在国家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标准上去看待我们的孩子,去培养我们的孩子。


有史以来,从古至今,包括司马光都说过,当实在没有君子、圣贤的时候,也绝对不能用小人。因为什么?一切祸国、辱国,败家的都是小人所为。所以,一定要站在一个德才兼备这样一个国家、社会用人的标准去看待、培养孩子。当我们有一个高标准以后,我们的人生就有了高度。但是人这一生,最终的成功一定是平衡的成功。


有了高度,人生还要有一个长度,即为了实现德才兼备,我们还要有一个横坐标,这个坐标就是科学有效的方法。科学有效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今天专家分享的,其实孩子在小时候就是一个习惯的培养,孩子到了初中,最重要的就是动力的挖掘。那么培养孩子的动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视觉化,视觉化是挖掘人潜力,挖掘人动力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方法有很多,但是至少有一点要遵循,一定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一定要顺应孩子的发展。


首先,我们第一要做到什么?依据孩子的心理特点而实施教育。比如两岁的孩子,第一个逆反期出现了,不听话了,不让他动的东西偏偏要动。这时候家长会频繁说“不”,不能动这个,不能动那个。但是大家知道,人的潜意识是不接受“不”的。两岁的孩子开始出现反抗是他的心理特点,为什么我们不能依据这个心理特点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呢?利用他好动愿动呢?其实这个时候是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最佳时期。


当孩子三岁多,才开始有了“我”的概念。那么当孩子“我”的概念出现的时候,家长有一个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让他这个“我”变得无比强大。让一个人的“我”变得无比强大,很重要的方式就是赞美、鼓励,而不是表扬,因为表扬跟鼓励是不同的,表扬是基于结果,而鼓励是基于过程。


我们想一想,孩子3岁-5岁,家长更多的做法是什么?是给孩子报这班、报那班。前天中青报发表了文章,说“仗已经打到学前了”,什么意思呢?就说最开始从高考,到高中,到小升初,最终到学前了。我们为什么不依据他的心理特点而去做一些事情呢?


第二,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人的智能发展空间是不一样的,有逻辑、视觉、音乐,还有语言、人际交往、自信,还有自然观察、运动等等。想像一下,假如要让姚明去弹钢琴,姚明会不会获得朗朗的成绩?让朗朗去打球,朗朗会获得什么?所以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而且在这里,仅表个人的观点,我觉得孩子不是一张白纸,当我们把孩子想像成一张白纸的时候,我们真的是觉得在上面画什么都是可以的,其实不是,孩子不是一张白纸。孩子是什么?孩子是有底色的。我们要在上面画上什么颜色,必须依照于孩子的底色,跟这个底色匹配了,才能真正地创造出画面色彩的和谐。


我上个月出差在路上遇到两位家长,他们的话让我特别感兴趣,有一个妈妈,她的小孩充其量也就是五、六年级,这个妈妈跟她的同伴说“你都不知道我们家孩子有多讨厌,那个好动啊,动得没完没了,老师也烦,都找了我好多次,我现在想好怎么治他了”。那个家长问,你怎么治?她说我就先不要他动,先设计他的未来。让他未来做什么呢?让他未来做会计。面对这样一个好动的孩子,妈妈用什么方法呢?用未来的一个目标来约束他今天的行为。而未来的目标呢?会计确确实实是需要稳稳的,不能随便动的。


我们老说孩子都是独特的,教育要个性化,其实很戏剧的是我们的个性化本应该体现在教育对象上。但是我们的个性化却体现在教育者身上。我们很多时候不是依据孩子的特点去做的,而是依据我们的爱好、偏好怎么样而去做的。


所以,我们要相信孩子都是独特的,要相信孩子的特点,依据他的特点找到恰当的方式,适合他成长的方式。


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做得有问题呢?因为家长从小接受的信念是人在挫折中,在压力下是最容易成长的。人在压力下、在挫折中,甚至在否定中可以激发这个人的斗志,可以激发这个人奋起向上的精神。但是,在他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当他成功的那一刻,他心里一定是带有很多的创伤,那么这个创伤至少有一点我们是可以肯定的,降低了他的幸福指数,因为他太想有风险意识,风险意识不是不好,但是让他太善于关注负面的东西。


我遇到一个朋友,这个朋友特别深有体会地跟我说,“我不是在赞美中长大的,我也不是在爱中长大的,我是在否定中长大的,因为我本身就不是我们家期待来的,我们家想要的是一个男孩,而我偏偏是一个女孩,所以当我降临的时候没有人喜欢我。”这个给孩子带来的创伤是极大的。但是可喜的是这个孩子有一种拼搏向上的精神。你不是不喜欢我吗?我就拼命努力。她考试成绩很好,拼命努力去做好事,包括给家里人、其他人服务,她现在很成功。她跟我说,我其实现在才发现,40多年了,我都在为别人做事,我都在为别人活着,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活着。她说好在我的老公对我很好,只要一出差回来,老公就会接她,走进小区会拉着她的手一起走进小区。她坦诚地说,作为中年女人,其实满幸福的。但她告诉我,瞬间,我的幸福感就没了。我会想什么?拉我的这只手还拉过哪个女人的手?各位,这就是创伤带给她的影响。


所以,在挫折中长大不是说错的,但是在挫折中长大的人是带着很多伤痛的,他在长大以后一定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疗养他的创伤。


第三,一定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


哪怕孩子犯了一点错误,你也要相信他是优秀的。当你不相信这一条的时候你就发现,你看孩子的眼就变了,你再跟孩子说话的语气就变了。因为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我们说话的文字内容只占7%,而你的语音语调、肢体语言,你的表情合起来占到了93%。所以,当你不相信他、怀疑他,觉得他不好的时候,你所有的语气、表情都会自然而然地发生你不易发觉的变化。所以,你要相信错只是暂时的,他确实要改好,他有好的那一天。一定要学好从小给孩子种正向的种子。我们都知道,人这一辈子所呈现出来的都是当初种的种子所呈现出来的。在孩子这块心田里头,什么东西占主要位置?那就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种正向的种子。


当然,7岁以前是孩子形成价值观的印记时期,你打下什么烙印,它就会留下什么。所以我们才有3岁看大,7岁看老的说法。


有一个很成功的妈妈,她的幸福指数很高,她的孩子幸福指数也很高,而且她孩子从来没给她招惹过什么是非,一直很平稳,从来没有大起大落过。她给我们分享,她从孩子出生就一直给孩子种一个种子:儿子,你就是一个好孩子。你就是一个好孩子,附加的是什么?变化的是什么?儿子,你是妈妈的好孩子。大一点儿了,儿子,你是一个好学生。到了中学,成了一个男子汉的时候,妈妈又说了,儿子,你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男孩。到了大学,妈妈改变了,又说什么?儿子,你是一个具有使命感的人。


那么从小到大,这个正向的种子,核心价值观深深地扎在哪里呢?扎在孩子的心田。当一个人相信自己是好人的时候,他一定会朝着好人的标准去要求自己,所以种正向的种子非常重要。


当我们有了德才兼备这个很高的标准,有了这个立意的时候,再配置科学有效的方法,孩子的成长轨迹自然就出来了。孩子的未来依据什么前行?他人生的高度在哪儿?他能够走多远?取决于什么?我们最开始的目标设计,我们的利在哪里?假设我们的利在虚线这一块,就像我之前举的例子,你就能出人头地。如果我们这个目标很低,各位,我们就封顶了,孩子只能在这个高度上前行。所以真正孩子的成长取决于我们家长的利在哪里,又取决于我们家长科学有效的方法在哪里?



回复下列任意关键词,阅读相关精品文章:

品格教育 | 财商教育 | 学习动力 | 情绪管理 | 同伴交往 | 时间管理 | 生命教育 |假期教育 | 阅读教育 | 俞敏洪专栏 |


关于我们

微信公众号:xdfjtjy

荐稿投稿:jtjy@xdf.cn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微社区,解惑或分享

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