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滇西腾冲行

 博览529 2015-07-12
翡 翠 之 都 腾 冲 记

 

从保山一直向西,将近中缅边境,便到了以腾越文化著称的名城腾冲。进城的大路口,迎面就是一座塑像,一位身着宽袖长衫的古人举笔手书,前面的石壁上大大的一行字:“极边第一城”。古人是中国旅行第一大家徐霞客,极边第一城,是徐霞客送给腾冲的别号。

对腾冲,我向往已久。上初中的时候就知道腾冲,转学到昆明后,对腾冲知道的更多了。火山热海,大滚锅,腾冲人在温泉里煮鸡蛋,煮花生之类。到后来,又知道腾冲有个和顺乡,与同里、周庄一样,都是中国最有魅力的乡村,而且在当年评选的十大名镇中,和顺还名列榜首。可是年年回云南,没少去滇西,每次去,到了大理就北折。丽江、迪庆去过多次,连洱源、鹤庆、剑川这些小县都去过,就是没去过腾冲。这次滇西游,看看腾冲,是一个主要动因。多少次到大理就折转的主要原因是大理往南路况不好,近几年,腾冲人在旅游上狠下功夫,修路,建机场。路也好了,机场也有了,腾冲旅游热日渐升温。我们去,本想仍然自助游,但因为不是自驾,车辆不好解决,临时参加了一个散客团,结果团里不但有内陆游客,还有从香港来的几位。看来腾冲的名气越来越大了。

到腾冲,可看的太多。如果概括说,有三个必看。第一是看火山热海。第二是看和顺古镇。第三是看翡翠之乡。除了看,还要品。第一品,归纳所见所闻,品腾越文化。第二品,寻滇西美食典范,品腾冲饮食文化。三看两品,就能把腾冲装到心里,永远不会忘记。

火山热海是腾冲第一大奇观,很多人知道腾冲,是从火山热海得知的。中国温泉不少,但像腾冲温泉这样典型,包含种类如此多的,尚找不到第二处。腾冲火山群共有九十七座,形成于一万年以前,再往前数,这群火山溜溜拉拉爆发了三百多万年。到现在,大都成了死火山。早爆发的,火山锥已经被风蚀水淹,秃了。晚爆发的,还能看见火山椎体,像一个大锅。但比起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来,椎体小的多。火山在腾冲热海景观里,不算突出,到腾冲来的人,主要是来看热海的。要说热海,那可是中国第一,世界奇观。热海,就是火山爆发后,把地下水挤到地面。几万年,几十万年,这些热泉一个劲地喷,永远喷不完。有的只是往外冒热水,有的是喷汽,还有是水汽一块儿喷。冒水的,有的是大泉眼,咕嘟咕嘟往上冒,有的是一群小泉眼,像珍珠一般,连成串往外挤,还有的是间歇泉,游客在路上走,冷不丁呼地一声,一股热气冲天喷出,热乎乎地如同火来了,把人吓一跳。温泉就是温泉吧,怎么叫热海?两个原因,一个是腾冲温泉大,在九平方公里范围里,大小泉眼八九十处。一个是热的邪乎,大多数泉眼的出水温度都在七八十度以上,其中十四个出水温度达到九十度以上。最出名的要数名为“大滚锅”的一个泉眼,直径三米多,水温常年保持在九十七度。云南高原大部分地区海拔在两千米左右,开水的温度也不过八十五度左右,这九十七度的高温,在很多人听来有点骇人听闻。这哪里是泉,简直就是一口大滚锅。当地的老乡就在锅里煮食物,煮鸡蛋,煮花生,卖给游人。

腾冲火山温泉大多是硫磺泉,水汽带出来的硫磺在泉边形成的结晶体,散发着刺鼻的气味。不喜欢的人,捂着鼻子走。可有喜欢的人,关节炎患者,专往硫磺味大的泉眼旁跑,来了,找一处冒汽的泉眼,铺上松毛,再铺上席子,往上一躺,开蒸。虽然是露天的,可温度一点不比桑拿浴房里低。据说来的时候是拄着拐棍来的,走的时候就是小跑着走的,有奇效。不为治病,只为体验,也行。火山公园里有专门的温泉浴室和露天游泳池,想泡想游泳,都行。来了,不泡泡温泉,不是回事,走了就后悔。我和老伴都带了游泳衣裤,到温泉游泳池过了一把瘾。游腾冲火山热海景区,要一天时间。因为来了,除了看,还要泡,时间短了,泡的不尽兴。所以无论是散客还是团队客人,都把泡温泉当成重点项目,在时间分配上给予倾斜。泡完了,都说好,没有后悔的,只有说以后年年都来泡几天的。和火山热海搭配的,还有一个湿地草海,离腾冲城也不远,名字叫北海湿地,是云南省唯一一处湿地保护区,但面积很小,与黑龙江三江湿地和辽宁盘锦湿地比较,简直不成体统。不过,云南旱季时,有这样一片湿地,还是很宝贵的,云南人,没见过几十万亩连片的大湿地,看看北海湿地,也不错。

腾冲火山热海和湿地自古就有,但第一次详细记录它,宣传它,把它推向外界的,是徐霞客。徐霞客是在崇祯十二年,一六三九年春天来到腾冲的。腾冲山川之秀丽,热海之奇异,民俗之独特,物产之丰富,使他流连忘返,一待就是四十多天,写下三万多字的腾越游记。详细地记载了腾冲的火山、热海、瀑布、江流和历史、文物、民情。向世人展现了一幅让人无限向往的图画。比徐霞客更早到达腾冲的旅行家是马可波罗,十三世纪八十年代,元军南征缅甸,马可波罗随军,路过腾冲,也对腾冲有过记载,不过他用的是洋文,发行在欧洲,写了也没人知道。咱要看,还是看徐霞客游记,那才过瘾。看完游记再游热海,再吃大滚锅煮出的鸡蛋花生,那感觉肯定不一样,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到腾冲旅游的重头戏在和顺,过去是乡,现在是镇,和顺镇。

徐霞客送给腾冲的名号是“极边第一城”,出了和顺,便是缅甸。再往前走一百多公里,就是印度。极边是肯定的了。但说第一城,总得有点说道吧。徐霞客说腾冲是第一城,不仅是地理位置之意,还包含了文化的因素。在西南边疆,边城不少,但文化积淀如此深厚的,仅此一城。第一城,是文化第一城。最能诠释腾冲第一城内涵的,便是小镇和顺。

这个小镇原名和顺乡,不大,可也不小。虽然地处极边,但却是汉族和汉化了的蒙古族为主体的地方。和顺是云南城镇,但小镇的面貌却是江南模样,进了镇,如同到了苏杭一带。民国元老,曾任国民政府代总理的李根源,就是腾冲人,他作诗,写和顺,写道,“远山茫苍苍,近水河悠扬,万家坡坨下,绝胜小苏杭。”何以如此?因为这个小镇,是由军垦演化而成的,最早一批到达和顺的是元朝的守边兵丁。在赛典赤· 瞻思丁主政云南时,已经开始有小规模的垦殖。赛典赤· 瞻思丁是回回,他的兵丁不少时回回。云南是回族人口大省,在中国南方诸省,名列第一,而滇西又是云南回族最集中的地区。所以最早到达和顺的,不但有汉族兵丁,还有蒙古族和回族将士。哲学家艾思奇是和顺人,就是蒙古族,他的祖上应该就是第一波到达和顺的蒙古族兵丁。第二波进入和顺的,是明初随沐英、蓝玉进军云南的明军将士,巧的是,这二位也是回回。他们带的兵,基本都来自朱元璋的老根据地江浙皖赣一带,其中又以南京周边的为最多。明朝屯垦,较元朝规模大许多,不但兵丁落户,连家属也要随军。就是明洪武间进入和顺的江南兵将,成就了和顺。腾冲气候温和,水源充足,酷似江南,兵士们便以客乡当家乡,按照江南风格,筑起了这个乡村。

和顺原名温阳暾,这个名字好像有点像傣语或景颇语,没人介绍,也不深究。但后人改了,明军将士筑城,顺河而建,取名河顺,这肯定是汉族名字。后来和顺读书人多了,又觉得这名字太直白,改成和顺,取“士和民顺”之意。和顺读书人多,有记载的,以清季为多,民国尤盛。和顺英才,如大哲学家艾思奇,如翡翠贸易巨商张宝庭,如缅甸国王的国师尹蓉等。全国有多少乡镇,但在上世纪初即有自己图书馆的有几个? 和顺便有中国最早最大的乡村图书馆。我们到和顺,不是游览,是参拜,因为它太值得尊重。和顺图书馆馆名是胡适所提,胡适与陈独秀、鲁迅都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一个小小乡村图书馆,劳烦这位大家,可见胡适对和顺之重视。据说这个乡村图书馆,藏书中,竟然有诸多善本书,藏书种类之多,之珍贵,许多大学不能望其项背。我们参观图书馆的时候,也被图书馆的规模和阅览水平吓了跳。一个乡村图书馆,所订阅的报纸,竟然包含了中国气象报,中国土地资源报、中国社会报这些很冷僻的报纸,而且阅读者都是当地农民,和顺文风延绵,已经成为民俗之一部分,太了不起了。

和顺成村肯定在明洪武间,但规模达到今天这个水平,是和顺人一点点筑就的。明季的房舍大多倾颓,现存的房舍,尚有百多栋清代的,以民国时期为多。整个村镇依山旁水,徽风赣韵,青砖灰瓦,风姿绰约。镇子里不但有民居千座,还有供奉佛儒道各教庙宇,有各姓祠堂八座。镇内街巷整洁,祠堂庄严,庙宇香火旺盛,居民院落天井明亮,繁花似锦,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中缅边界上的一座小镇。

和顺的兴旺,大约从清中期开始。主要得益于两点,第一是乡民出国谋生。和顺是滇西乃至云南最重要的侨乡,和顺人出国谋生,高潮在咸同之后。和顺游子颠沛流离,艰苦创业,千辛万苦,在外积蓄财富后,第一件事是回报家乡,捐建宗祠、庙宇,当然更重要的是图书馆和学校。一直延续到现在,涓涓细流,汇成明湖,使和顺成为中国最具魅力的乡镇。第二得益于翡翠贸易。翡翠是缅玉之佼佼者,产区在与和顺一步之遥的缅甸密支那。我在和顺看到一幅字,“玉出腾越,运自和顺”。说的就是缅玉进出国门,口岸实际就在和顺。腾冲有一句俚语,“出国易,进省城难,说腾冲人所作的,是沟通中缅贸易的第一步,大量荒料由和顺进入国内,再由珠宝商人贩到北京、扬州、广州,和顺人虽然挣得是辛苦钱,但长期积累,必有收获,长时间的积攒,成就了和顺这样一个乡村。艾思奇能在中学之后到外面读书,出洋日本,没有经济上的支持是不可想象的。但如果没有一个文化氛围,和顺也不可能出现一代代文化人,更不可能出现像艾思奇这样的时代大家。

玉出腾冲,运自和顺,腾冲便是中国最有名的翡翠之乡。看腾冲,不看翡翠的人,没有,即使来之前对翡翠知之甚少的人,到了腾冲,也会沉浸在对翡翠的好奇和喜爱中。不少人到腾冲,就是奔着翡翠来的。

翡翠,不要看,只听着名字就美的可以。我和老伴到欧洲旅游,带队的导游是一位台湾人。快到弗洛伦萨的时候,台湾同胞开始发牢骚。弗洛拉萨快到了,弗洛拉萨是个什么东西?难听死了。我要不说弗洛拉萨吧,你们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我要说弗洛拉萨吧,这名字太难听。我问,那你们叫什么?同胞说,这个城市,徐志摩住过,喜爱的不得了,他把这座城市翻译成翡冷翠,多美!国府退台前,还是这个名字,后来大陆改成难听的弗洛拉萨,在台湾,还是叫翡冷翠。然后同胞也不讲解了,摇头晃脑,喃喃自语,翡冷翠,多美的名字。

翡冷翠名字美,其实是借了翡翠的韵。而美玉翡翠自身,也不是它的名字,也是借来的。中国古代,有鸟名翡翠,雄鸟红羽,名翡,雌鸟绿羽,名翠,合称翡翠。缅玉传入中国,国人便以翡翠称之。腾冲并不产翡翠,翡翠产自缅甸密支那,但翡翠自进入中国,便被中国人当做珍宝,被称为玉石之冠。因为运进内陆的翡翠都来自腾冲,所以有玉出腾冲一说。腾冲在缅华侨二十余万人,相当一部分人与玉有关。到腾冲,看翡翠,是一个大节目,一把旅游团,至少要安排半天到一天时间让游客逛玉石街,玉石市场。一般来说,游客在玉石上抛下的钱,远大于一趟旅游所花的全部费用。来的人都要花钱,我们也不能躲开,给老伴买了一个镯子,一个挂坠,算算账,大约相当于我们俩滇西游全部花费的一倍。但如果反过来算,这两件,如果在北京买,还得多一倍的价钱,如此说来,我们旅游的钱倒是买翠省下来的。

腾冲有火山热海,腾冲有和顺,腾冲有美玉,腾冲更有浓浓的文化气,这支极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被称为“腾越文化”。

腾冲历史上很长时间以腾越为名,明代到民国,腾冲一直是州府所在地,州名即为腾越。腾冲在历史上,一直是少数民族人口占多数,其文化自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哀牢文化、南诏文化、大理文化,都扎根在这片土地。由于腾冲地处与东南亚和印度的交界处,不可能不受影响,因此体现在腾越文化中,有东南亚文化的影子。明代汉人大批进入,汉文化随之占据主体地位。但在腾越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地域性的汉文化,必然要吸收固有的边疆文化因子,进而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特点。如此说,腾越文化是一种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复合型文化形式。比如包含赌石在内的玉文化,以和顺为代表的侨乡文化,道教,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儒教、伊斯兰教共存的宗教文化,带有傣族、景颇族、佤族风格的歌舞戏曲文化,带有缅味特点的饮食文化等等。腾冲有一条粽包街,是专为游客设计的旅游一条街,将腾越文化表象化。到腾冲,到这条街转转,能看到很多腾冲有代表性的东西,不止是玉,还有腾冲的木雕、藤编、腾宣、腾药,逛完,在粽包街的饭店里吃一顿地道的腾冲大救驾,就是很好的一次腾越文化游。

大救驾是什么?是饵丝。说起腾冲美食,很有特色,银杏猪肚、焐猪肉、赶马肉、酥肉、腊腌菜、洋酸茄拌青辣子、火炕干巴等等,洋洋大观但大多数口味与做法与滇西其他地方相近,唯有三样东西,冠以腾冲的名字。一个是大救驾,一个是大薄片,一个是棕包。在昆明、玉溪、大理的饭店里吃饭,如果有这两样,饭店菜牌上一定写:腾冲大救驾,腾冲大薄片,不敢隐瞒。棕包,出了腾冲就没有了,要吃,须到腾冲。

大救驾,就是腾冲饵丝,做熟了,就是大救驾。腾冲饵块好,饵丝更好。饵丝不是用饵块切出来的,从饵块上切出来的饵丝短、硬。腾冲的饵丝长,极像面条,而且口感与手擀面有一像,绵软筋道,可煮可炒,极富特色,有的北方人吃了,不相信是米做成的。大救驾的名字,源于南明最后一位皇帝永历,朱由榔。这位被臣下推举出来的倒霉皇帝从上台,就没有别的事可办,只有一件事,逃跑。而且跑的狼狈不堪。最后跑到中缅边境的腾冲。好歹也是个皇帝,腾冲人不嫌弃,给他一碗饭吃。吃的就是炒饵块。倒霉皇帝饥寒交迫,接过来就狼吞虎咽,几口吃了个精光,抛下饭碗,仰头长叹,大救驾也!有了这个由头,于是腾冲饵块饵丝便另有一个名字,大救驾。其实救得了一时,救不了一世,没多长时间,就被吴三桂抓了回来,在昆明勒死了。朱由榔没了,可大救驾留下了。大救驾做法与一般饵丝无不同,只是由于其更细软,煮食时基本下锅汤再开便要起锅。或汤与饵丝分做,汤开,将饵丝另外烫熟,放入汤中即可。汤当然最好是鸡汤,火腿与香菌同煮做汤亦属上品。炒食亦然,炒食最好的配料是香菌、火腿、豌豆尖,炒成,清爽不腻,红白绿缠绕,色香味俱佳,可称腾冲第一美食。

大薄片是卤菜。猪耳卤成,快刀片成大大薄片,薄如蝉翼,脆而有韧,这种做法和吃法源于腾冲,故称腾冲大薄片。吃大薄片,喝腾冲土烧酒,是好宵夜。

如果说腾冲还有什么特别的吃食,棕包便是。棕包是棕包树的果实,棕包内有米,棕包米,滇西各地都有棕包,但别处的苦涩不能食,只有腾冲棕包可以入菜。冬春交替,正是棕包上市时,我们有口福,这次去,正与棕包相遇,得以品尝。棕包米吃法也有炖煮和煸炒两种。炒,用瘦肉、腌菜配。煮,用葱姜、芫荽、糊辣子、酸腌菜调味,酸中带辣,微苦,也可用来煮鱼,煮豆腐。棕包鱼汤、棕包豆腐汤,都是是腾冲名菜。

腾冲不大,但要把腾冲逛完,一两天不够。我们在腾冲三天,尚有未走到的地方。只能留待下次。好在还要来,即使为了翡翠,也要再来。

腾冲城小,但美。房舍稀疏,绿化极佳。城中心还有一处叠水瀑布,国内独一。云南是旅游大省,大理、丽江、版纳各有特色,后起者,腾冲也。如果让我说,四地比较,最有韵味的,当数腾冲。

腾冲城入口的雕塑,徐霞客持笔手书,石壁上的大字是“极边第一城”。
 

腾冲城。极边之城一派中原风格。
 

腾冲街道,绿化带与街道几乎等宽,小城风光,美啊。
 

棕包街的牌坊,腾越文化的实物表现。
 

腾冲街头。
 

腾冲花,四季常开,把小城渲染的美轮美奂。
 

新开发的玉器一条街。
 
 

玉器街上的店铺。
 

这也是一个玉器市场,政府为市场出售的玉器翡翠检测和保真。是推动玉石市场的具体措施。
 

玉出腾越,运自和顺。
 

玉器街上的雕件。这几件,不说价值连城,也价值不菲了。
 

这是赌石坊,能不能赌赢,就看人的运气了。
 

赌石背后就有两句话,六个字:一刀富,一刀穷。

 

叠水瀑布外的仙乐观。
 

和老伴在叠水瀑布留影。
 

城市中心有这样一条河,多好。
 
和顺古镇入口,石牌坊上书“仁里”。名副其实。
 

进牌坊,首先看到的就是和顺人家。是不是有点江南风格?
 

和顺民居,温情脉脉。
 

这是和顺的洗衣亭,很人性化。
 

和顺寸家是大家族,也是玉石贸易的领头人。原以为寸姓为爨之别写,但听寸氏后人介绍,却是由川东迁入的移民。寸氏由玉石贸易致富,对乡里贡献极大。
 

李家也是和顺大家族,李家巷一条巷住的都是李姓后代。
 

和顺图书馆,很有些西洋建筑的味道。已近百年,仍然青春如初。
 

胡适为和顺图书馆题写的馆名。
 

馆中一角,各类报纸杂志一应俱全,在乡村图书馆中实属罕见,让人佩服。
 

图书馆旁,是滇缅抗战展览馆,也收集了不少抗战文物,包括飞虎队的飞机残骸,从滇缅公路运进来的军火和吉普车。
 

和顺过去还是雕版印刷的一个基地。这是保留下来的雕版。
 

和顺人尹蓉在缅甸是名人,因为他是国王的国师,光绪登基,缅甸国王贡大象和珠宝朝贺,光绪送半付銮驾作为回礼。缅甸国王转赠给国师尹蓉。这也是缅王憎尹蓉的礼物。
 

位于和顺的艾思奇纪念馆,原来是艾思奇家族住宅。

 

故居中树立这艾思奇塑像,一位儒雅的学者,一个坚定的战士,一个可敬的乡亲。
 

故居的木影壁上刻着毛主席给艾思奇的题词:学者 战士真诚的人。这是对艾思奇最高的赞赏。
 

腾冲火山地热国家地质公园,两边的墙体都是用火山岩垒成的。
 

这是最大的一处火山喷发口。
 

地热景观。
 

这是一处大的热泉。硫磺味刺鼻。
 

珍珠泉,细细的泉眼冒出一串串珍珠般的气泡,已经冒了几万年,生生不息。
 

这就是有名的大滚锅,水温常年保持在九十七度,走进,热气逼人。
 

大滚锅旁的水槽里,村民们蒸的鸡蛋,花生,还有小洋芋。
 

露天温泉池,池水温和宜人。
 

北海湿地,在云南实属宝贵。
 

大救驾,炒饵块也。很诱人吧?
 

腾冲饵丝,有手擀面的口感。酸腌菜和辣子不可少。
 

这就是棕包,内陆没有这东西。有了也没人敢吃。


文章来源:http://blog.voc.com.cn/blog.php?do=showone&type=blog&itemid=62840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