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教学呼唤个性的解放

 江山携手 2015-07-12
作文本来就应是个性化的产物,它是作者宣泄情感、释放心灵、外化思想、展示艺术美的结晶。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生活经历,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有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因而写出的文章应该是有个性特色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几乎人人都明白的作文教学原理,我们却未能很好地去遵循,致使我们学生的作文多的是“脸谱化”,少的是个性化。在全面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全面实施新的“课程标准”的今天,大力倡导作文个性化教学,彻底解放学生的写作个性,深入进行作文个性化教学的研究,力求探索一条符合素质教育的作文教学新路,已是每个语文老师不可回避的课题。
一、作文教学的现状制约了作文个性化的发展
  
1、课本教学的附件。有的教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教书”,完成教学任务的标准就是每学期教完一本教科书。他们想当然地几乎把教课本作为语文教学的全部。于是读归读,写归写,读写油水分离,明显地割裂了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读写关系。有的则重读轻写,以“课时紧”为由,把写作教学当作填补课文教学夹缝的附件。他们认为,读可见成效,写作难提高。
  2、落实“计划”的产物。教学要有具体计划,语文教师的教学计划当然应包括作文教学计划。作文教学不仅包括写作训练的篇数、文体,更重要的是确立训练的目标、方法及写评改等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措施。不少教师误以为“作文计划”就是定下写作训练的篇数,“完成计划”就是一学期写个十篇八篇。为了应付教学主管部门的检查,这写作教学就只好成为完成“计划”篇数的产物。更有甚者,作文教学无计划,指导讲评无备课,批阅检查无记录的“三无”现象,也并非仅存在于极个别人身上。
  3、远离生活的“老套子”。有的教师以为写作教学就是课堂上讲讲写写,读写结合就是仿读而写;有的仅把“联系社会,感悟生活”挂在口头,知其源而不去开其源;有的仰仗自己的老经验而心安理得地“关门教学”。这些远离社会,远离自然,远离生活的现象严重地堵塞了写作之源和写作教学之源。于是乎,学生写记叙文,一个故事可以从小学写到初中再到高中;写议论文,动辄就是工人下岗、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学生作文材料陈,立意平,角度少,层面浅,无新意,无鲜活的画面,无真挚的情感,无深刻的哲理,当然是在所难免的了。
  4、对付考试的“催熟剂”。因为中考高考要考作文,为了应试,不少教师急功近利,不得不在考前大“抓”作文训练。于是“强行入轨”、“强化训练”成了作文教学的“催熟剂”。其一,猜题押题。研究近年考试命题之“规律”,捕捉当年作文命题的“形式”,确定练写记叙文和议论文的“作训方案”。其二,全面开花。在作文训练“题库”中寻题,捞题,多做题,一周写它个三四篇。其三,技法至上。以为“有法就是宝”,突击传授“作文临场应试法”、“选材用料法”……大量赶制“议论文点、引、联、结模式”、“记叙文快速成文模式”等等。谁也不会全盘否定为文之法,但仅靠“法”作文,往“模式”里装文字,创作就变成了“逢场作戏”,文章就成了一个模子里扣出的砖坯。难怪高考中“千人一面”的文章多,套话空话的文章多,几十万份考卷中满分佳作只能是凤毛麟角了。
  5、师生对立的“两张皮”。作文教学中不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而是师生对立,各管一方。目前,“教师一人说了算”的现象司空见惯。教师是作文的指导者,命题者,指令者,又是以一把尺子(主观意志)判分的评判者;教师命题学生必须写,文章好不好任凭教师赏分,而教师则无须去写。如此失却写作真切体验的“指导”和“评判”,其信度效度,乃至权威性,不能不令人怀疑了。这种教师高高在上、学生苦不堪言,教师划定圈子,学生不得不钻的师生分离的教学,不仅遏制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也逐渐降低了语文教师的写作水平(不少语文老师确实也不会写文章了)。
  凡此种种,抹杀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制约了学生的创作个性,不能不使作文导入低幼化,平俗化,“社会化”的误区。
二、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教学的着力点。
  
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无疑,它应是作文教学的着力点。
  1、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写作,自由写作是达到作文个性化的第一步。所谓自主,就是学生饶有兴趣地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不受过多的外界干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因而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文的意识,使之养成自主写作的习惯,要把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放在作文教学的重要位置上,使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的自信心”,破除畏难情绪,勇于与人交流。教师要开阔写作空间,采取多种习作形式,鼓励自由表达。要采用写日记、周记、观察笔记、随笔等多种练笔形式让学生不受时间、空间、文体、内容等限制,自由地写,自由地练。即使是课堂作文,教师的命题也应注意其开放性,要有利于开启学生的心扉。
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写作,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全新理念。“以人为本”的教学核心是尊重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把写作课上成关系学生生命需要及今后发展的必修课,不求人人成“家”,但求各得其所。教学中,要把“人的境界目标”和“文的水平目标”有机融合起来,把学生的写作能力融入人的生存、发展的需求之中,融入做人的知、情、意、行之中,力避人文分离和人文矛盾的现象。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写作选择,当然包括拟题的选择,文体的选择,材料的选择,立意的选择,直至评价的选择;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现,发现学生的每一处亮点,鼓励学生的一得之见,以启智开悟的点拨,给学生以电光石火般的豁亮顿悟;以眷眷爱心,情系差生,引燃他们坚定自信勇于进取的写作激情。
  2、以真立言,驱散“假大空”的迷雾浮云。“真实”,是文章的生命,“以真立言”是作文的信条。既然“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那就应该以心换心,以诚为本。《高中语文新大纲》(2002年)指出,学生“能有意识地考虑写作的对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这里的“有意识”,强调的是真实的主观情意,而并非被动为之;这里的“负责”,强调了作文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白纸黑字写了要算数。王国维也有言:“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人间词话》)此“境界”,应视为作者的高尚思想境界,坦诚的心理境界,优雅的艺术境界。由此可观“真实”二字的重要。优秀的文章一定是闪耀着真实美的文章。它不落窠臼,不仿不套,以其独特的人生关照和艺术风采折射出非凡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感染力。追求真实必须心口如一,用“心”作文,因为人文协和是一条返璞归真的作文成功之路。因此,作文中的“假面人格”应坚决撕去,说套话、讲假话、扭曲人格的拙劣文风应狠心革除。要摒除人云亦云,尊崇“独到”为文;放眼宏观,烛照微观,发端于“积淀”,领先于潮流;喻理于一事一人,寄情于一景一物,展示自己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融入真我,以“真”立本,孜孜以求于真材实料、真实情感和真知灼见。要敞开心扉,抒发灵性,即以自由之笔,抒发自然之情,写自得之见,激自在之趣。要着力寻觅那些没齿不忘、令人荡气回肠的成长中的“足迹”,来倾诉自己的爱与恨、追求与向往、苦闷与迷惘、忧虑与反叛……以此透射出人生的要义而绝非陷入自适自足自嘲自娱消极遁世的小圈子。
  3、鼓励创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高中语文新大纲》(2002年)强调:“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新。” 有创新,才能从芸芸众篇中脱颖而出,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这一个”,才能真正达到个性化。
  发展个性,必须鼓励创新,因为作文的本质是一个独特的精神产品的制作。崇个性、重创新是作文的灵魂。从本质上来看,作文就是要反对模仿。刹住愈演愈烈的仿写套作之风,单凭高考时“不准抄袭”的限令是远不够的,积极的办法就是实施创新作文教学。文章的立意要新,就必须要有新信息、新感受、新经验;文章的表达要新,就必须能独出机杼、灵活运用、推陈出新。一句话,创新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我们要构建作文创造性思维教学的体系,坚持从“知识本位”向“创新人格”递升的原则,坚持打破常规、标新立异的原则,坚持以创造性思维的科学训练为手段的原则。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体说来就是要培养求异思维的能力。逆向思维是求异思维的一种,其核心是标新立异。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但事实上人们总习惯地认识事物的此一面,而忽视其彼一面。若能用逆向思维破除“历来如此”的思维定式,反其义而思之,就会有独到的发现。比如“这山望着那山高”的结语本来就有贬义,意在指责那些见异思迁之人,若逆向思维,我们何尝不能写成“把眼光投向高山”的文章,而赞扬那种不断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呢?同理,“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可以写成“学海自有无穷乐”。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的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思维形式,其特点是思维无一定指向,在头脑里呈发散状。这是一种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思维方法。进行发散思维就是要追求立意的多元化,观点的非一致性和角度的广泛性。比如以“绿”为话题作文,发散开去想,可以写“大自然需要绿”、“我们的家园需要绿”,可以写“我们心中的绿意”(希望),可以写“叶子为什么这样绿”,可以写和平的象征“橄榄绿”,可以写国家的卫士“国防绿”……
  再如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作文题“水的联想”,很明显,话题中的“联想”二字,就昭示了立意的思维方式——类比联想、发散思维。我们可以从水的自然属性的利与弊上展开联想,可从水的“性格”特征上展开联想,可以从水演绎出的悲欢故事中展开联想……而“材料”中的每句话无不构成一个角度,一个观点,诸如孕育生命、滋润万物、滴水穿石、流动不腐、摧枯拉朽、勇往直前、推波助澜、积少成多、冲刷污垢、阔大包容以及无约束而肆虐、无限制而自流、无刚性而柔弱、不向高而趋下、不可塑而失形等正反两方的多重理性思考,将会如水般滔滔涌来。
  作文要创新,教师必须创设写作教学的新环境,营造写作教学的新氛围,拓宽审美体验的新视野,展示举一反三的新话题。让学生能触题生情,援事而发,从而引发情感波动的共振性;让学生不拘一格见仁见智,从而形成审美情趣的独立性;让学生珍视实践,书写经历,从而印证亲历体验的真实性;让学生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从而彰显章法体制的多元性。
三、关注社会,融入生活,培养学生的思想认识个性。
  
文章的内容决定了文章的形式;文章表达的个性化,首先取决于文章立意的个性化,进而言之,取决于作者主观情意的个性化,取决于作者思想认识的个性化。一个人思想修养的高雅,德性操守的不俗,洞察是非的敏锐,情商智商的超群,绝非仅靠课堂上授受而获。更主要的则要在社会生活、人际交往、自主活动中获得。《高中语文新大纲》(2002年)在写作教学的第一条就明示,要“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观察”,贵在“善于”,即留心观察,学会观察,多角度观察,看到从别人眼前晃过的人生百态,社会图景;“感受和思考”应是“自己的”,获取的感悟认知是与众不同的,有个性特质的。
  陶行知先生晚年针对书呆子现象,曾提出“亲民亲物亲赤子,问古问今问未来”的主张。这里的“三亲”、“三问”理应落实到作文个性化的教学中去。
  1、教师可带领学生亲身体验,进入生活情景,解读“无字天书”。比如有计划、有目标、有侧重地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劳动锻炼等活动。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学的资源是极丰富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的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资源”(《高中语文新大纲》语)。语文教师应结合作文教学的实际需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大力开发,积极利用,扎扎实实地开展作文教学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精神。
  2、教师可利用CAI课件,或采取录音、录像、制作电视教学片等多种形式,将“大社会”搬入“小课堂”,模拟或再现鲜活的生活图景,创设真实的写作氛围,唤起学生的写作激情。
  3、教师可借助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引发社会的热点,聚合争辩的焦点,激起学生“为时而著”、“为事而发”(白居易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写作使命感。
  4、教师可借助眼前的情景或偶发事件,运用饱含激情的语言,牵引学生的思维,让其走进记忆的长河,重新浮现历历在目的生活片段,获取“一发而不可收”的写作欲望。
  总之,教师应将单纯的课堂写作教学延伸到对周围人和事的留心感悟,延伸到对各种社会现象媒体热点的激扬品评,延伸到对奇异莫测的自然现象的深沉关照……通过对百态人生的深刻体味,对芜杂现象的扬善惩恶,对生活哲理的反复验证,锻造自己的思想道德个性、哲理个性和情感个性。要有胆识,大胆走出作文图解政治、“泛政治化”的故道,见微知著,披沙捡金,倍加珍视诸如善良、体恤、亲和、仁慈、友爱、互助、 谦恭、诚信等人格中最重要最美好德性的培养,潜心于平凡而伟大的人性美的发掘和弘扬。
四、博览精读,以读促写,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个性。
  
学生的文化内涵、文学素养的积淀,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博览精读。“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见《语文课程标准》)。 因而,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是语文教师必须遵循的既传统又现实的教学思路。
  选入教科书的文章几乎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是作者在一定的生活实践和艺术修养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感、个人气质、审美理想以及创作才华的结晶。特别是那些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无一不包含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无一不呈现着摇曳多姿的艺术风采,篇篇以其对生活的审美感受的独特性与艺术手法的独特性闪烁着个性美的光环。因此,阅读教学绝非仅是识字、品词、析句、分段的语言文字训练课,绝非仅是朗读、背诵和读书技能的指导课,而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掘作品的审美价值,探求诸如屈原、曹雪芹、鲁迅、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等许多艺术宗师们在某一艺术领域里所开创的新局面,了解他们或者在发掘生活的美、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或者在艺术创造的形式和手段上所做出的极其卓越、甚至是不可企及的发现或创造,在作家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艺术魅力的感染熏陶下,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和人文主义精神,以期进一步发现美和创造美。
  教师要以阅读教学为范例,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自觉性,指导学生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阅读方法,诸如“不求甚解法”、“精读品读法”、“摘章引句法”、“圈点批注法”、“卡片资料法”、“读书笔记法”等等。要引导学生多读名著,把广泛阅读和兴趣精读结合起来,把认知审美共性和弘扬审美个性结合起来。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对话”——与文章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进入厚积而薄发的境界。
  通过阅读,要让学生感受文章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崇尚作家的严肃认真的审美态度,学习摇曳多姿的艺术手法,品味各领风骚的语言风格。要让学生构建坚实的写作知识结构,比如文体特点,章法结构,语言表达等。从而得于心而应于手,在熟练地掌握各种体裁文章写法的基础上不断发挥自己某一文体的写作特长,不断形成自己文章的艺术构思个性、表现手法个性和语言风格个性。
五、师生互动、“三位一体”,打造自己的作文教学个性。
  
勿庸否认,“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在作文教学中落实得最不到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相长是搞好作文教学的必由之路。作文教学中,教师既是学生作文的引导者,又是体验写作甘苦过程的“主体”(比如写“下水作文”);学生既是写作主体,又是评判、修改的参与者。要形成师生全员参与、合作探究、共同发展、个性彰显的“生态”格局。
  作文教学必须落到实处,必须注重效应,必须追求各自的教学个性,因而“教法”、“学法”不可淡化。这里介绍“写改评三位一体”的教学法。
  (一)写: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师生共同写作、各显特色的原则。(略)
  (二)评:评判权交给学生,师生互动以评明“标”。
  “批评”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肩负着明辨正误、分清高下、激浊扬清、承上启下、再登台阶的作用。这个作用由于受时间、能力、水平、认知程度的制约,教师一人是绝对不能胜任的。因为学生是写作的主人,他们最了解自己的作文。教师应解放学生,把“批评”权交给学生,其实也是解放自己。在“批评”中,教师扮演双重角色,既是引导者又是参与者,绝对不能指手画脚,越俎代庖。
  其操作程序大致如下:
  1、选文印发。从学生的文章中选出若干篇(每篇一个得分类别,且有代表性;兼顾全局),复印(因保持原作原貌故不可打印)后于作文评讲课发下,人手一套。
  2、商定“标准”。根据本次作文的内容及要求,经过讨论协商,制订本次作文的评判细则,即从立意、内容、结构、语言上定下五类至一类卷的得分标准。实际上,制订“标准”的过程就是重新审题、强化表达、总结得失的过程。
  3、学生“批评”。a.依照标准,独立作业,写出评语得分。b.同桌讨论互助互促。c.各组综合意见。d.小组代表发言,发表对该文的评论和得分。e.自由发言,补充意见,鼓励争论。f.作者介绍写作此文时的态度、构思情景及经验教训。如此30分钟内,全班可批评四篇文章。此其一。另外还可自评文章,互评文章。可以兼顾全面,也可以重点“开花”,比如侧重于或评立意,或评选材,或评语言,或评结构等。
  4、教师总结。依据写作教学的计划,重点突破,一次解决一两个专题。通过总结点拨升华,打开突破口,向上一台阶推进。教师的总结既要高屋建瓴,又要水到渠成,忌空忌浅忌俗忌繁。
  (三)改:依据六层级以改补写。
  一般说来,评讲的结束就是一篇作文教学的结束。但我们认为,这样还不算一个完整的程序。若漏掉个“改”字,真有功亏一篑的遗憾。
  人人都知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但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却很少去做,有时教师只是提出要求让学生有空去改,那只能是务“虚”。
  作文的修改可放于课堂,一节课中先评后改。只有明确高下优劣,才能改差为好,改好为优。先学着改别人的,再改自己的,因改别人的胆子大, 有兴趣,“旁观者清”;练好了胆子,练好了眼力,练好了技法,才能“忍痛割爱”;有了兴趣,尝到甜头,才能由课内而课外,由被动而主动。从这个意义上看,改就是补写,改就是重写,改就是高层次的写。课堂操作如下:
  1、明确修改六层级。一级:修改病句、错字标点,以求畅达;二级:修改题目,力求题准题新、题文合一;三级:换以生动鲜明的词语,增其文采;四级:增补材料,做到充实有力;五级:增删、调段使其缜密丰满;六级:对不切题不合题而偏题离题之作或力挽狂澜竭力“抢救”或推倒重来再造新作。此六层递深递难。
  2、对课堂上刚评过的例文进行修改,要求画出病处,指出病因,提出修改方案。a.据各自写作基本功和评价修改能力,能改到哪一级就是哪一级。b.以通用符号在原作上修改,工整易识。c.坚持原则,注重鼓励。d.同位会诊,拿出施治方案。e.限时独立完成。
  3、全班发言,鼓励争鸣,见仁见智。
  4、收交全班的修改卷,两平行班互查修改卷,同学推荐,教师选阅。对优等的修改卷或印发或张贴或投寄报刊。
  写、评、改三块,既相对独立,各有侧重,自成一体,又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它反映了感知——理性——能力往复良性循环、渐次推进的客观规律,它关注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因而应视为写作教学训练的完整体系。特别是在具体操作中,写评改凝为一体的相关性、时效性更强。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切不可因循成法。教师要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发现,不断创造。尽快形成独具一格的作文教学个性。因教师的教学个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写作个性的解放和培养。教师要有“才”,才学出众,才华横溢,满腹诗文曲赋,一手锦绣文章。教师要有“识”,远见卓识,胆识过人。能展示探索,宣泄率真,挥洒感悟,反思历史,憧憬未来。面对古今中外思想璀璨文采斐然的名家名篇,决不照本宣科;面对繁纷芜杂的社会文化大背景,决不人云亦云。教师要打造自己的教学风格,要有应付裕如的自信,要有炉火纯青的熟稔,要有胸有成竹的老成,要有睿智飞扬的灵气。总之,要以挥之不去的人格魅力,去启迪学生的审美心智,去锻造学生的作文个性。
  我们呼唤学生作文个性解放的艳阳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