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乱谈中国画传承与创新

 昵称17745172 2015-07-13

   

前几天与几位画友酒后茶谈,天南海北的聊,什么酒好喝,么子茶有味,哪里风景好写生,哪位道友的笔墨精到,一来二去,又讲到中国画传与创新重要性的话题上,中国画传统与创新谁更为重要,观点不同认识不一,几位兄弟争论得面赤(可能是酒的原故),几个回合下来,各讲各的,不了了之。

听了兄弟们的聊天,我不由得也来乱谈几句,反正酒后茶谈不负责任。我认为传与创新二者应该是相互交替、互相溶入的一个过程,就如一个人行走,你说左右脚哪个重要?都同等重要,只有先迈哪条腿而已。

  辞海解释:更替继承,创新是创建新的。承与创新有一定的辩证关系。不讲承就如无根之水,无从谈起。中国画以单纯的墨线和墨色为造型技法基础,形成了我们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艺术特征,笔墨上则追求虚实、意境、神韵、气势,在绘画材料上则始终是以毛笔、墨和宣纸为三大要素,探求线条的绵延、水墨的渗化以及抽象的意境。技法上如人物画创作的铁线、高古游丝、折芦、柴笔描等“十八描”;山水画米字点、荷叶皴、斧劈皴等点、线、面的各种皴法;用墨如泼墨、积墨、破墨、惜墨、宿墨、焦墨等墨法的运用,给后人留下了无穷的财富,在中国画的发展中,凝聚了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探索和奋斗,讲求“意象”思维方式与“写意”的造型观,追求情趣和意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现在可能也没有这样的人,单凭个人一己之力,抛开几千年前人遗留下来的文化艺术遗产,不讲,另辟蹊径,创作出更好的中国画,那真是天方夜谭。

谈到创新,鄙人认为也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同样相当重要。纵观几千年来中国画走过的道路,从远古的大家到当代的名家,从专职画家到业余爱好者,从学院派到草根作者,可以说画家们无时无刻不在尽脑汁,苦思冥想,汲取多方的养分,如印度佛教壁画、民间绘画、木版画、西方油画等等,力求作品与人不同,不断超越自我。首先回溯战国时代,那时已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帛画,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形成出现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的人物画, 到了隋唐时期,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 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现代齐白石老人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徐悲鸿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刘海粟则提出要“发展东方固有的美术,研究西方艺术的精英”;高剑父、高奇峰等岭南画派画家的撞粉法和没骨法相结合,张大千创出泼彩画法,这些事例说明一个道理,不思创新进取,中国画就会永远停留在二千多年前,所有作品都将是千人一面,所以中国画只有创新才能发展,最后,我想借石鲁、赵望云等先生提出的“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来结束我的乱谈。

                           2015年4月25日林克俭于墨香轩 


   林克俭艺术简介

林克俭,19649月22日生于湖南省益阳市,中国原创型画家,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花鸟画家协会会员、益阳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益阳市赫山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益阳画院副院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