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孩子的情绪一个“空间”

 悦来阅好吧 2015-07-13

下午放学去接儿子,见他不似平日雀跃,有些沉闷。我和平常一样,问了例行问题:今天怎么样啊?

他不太高兴:我午休时画了一个恐龙,找不到了。那是个翼龙,很难画的。

我:是吗。

他瘪着嘴:我很不开心,我最好的画找不到了。

我了解,其实儿子每天都涂画很多张纸,画各种各样的东西、包括恐龙。他不高兴,表面是因为找不到这张画这个事实,其实可能是借口,也可能是孩子因为自己的粗心和管理能力不够而沮丧。他当下情绪和这张画的好坏毫无关系。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因为自己的无力感、对事物的不可操控而苦恼,孩子的苦恼更多地以哭闹 来表达,孩子口中说出来的原因往往只是表象。

这时候,同为妈妈的你,会如何反应?我在QQ群里问了下,大致可分三类:

第一种:安抚孩子,带孩子回学校去找。“走,妈妈带你回学校找。”

第二种:不在乎。“不就一张破纸吗,丢就丢了,咱回家再画!”

第三种:怀疑甚至闹事儿。“是不是谁谁拿走了你的画?”“这老师也太不负责了,孩子的画也不帮着保管!”

在我看来,这三种做法均有不可取之处。第一种,承认孩子的不快是接受孩子情绪的表现,是对的。可是试想一下,孩子午休时随心创作的一个纸头,对孩子来说有价值,但是对于其他孩子、老师、清洁工,就是一张涂鸦过的废纸,这张纸很可能已经在某个废纸篓里了,这种情况下,弱化图画本身比较明智。带着孩子回去找,表 面看在尊重孩子的感受,其实是笨拙的做法,只会强化孩子的情绪、延长孩子停留在消极的情绪中的时间。第二种,不妥之处很显然,那就是忽视孩子的情绪,试图把自己的感受强加于孩子。大人看来的一张破纸,是孩子寄托了情感、附加了劳动的成果——且不说这跟孩子当下的情绪关系有多大。家长这样说的结果多半是:孩子开始哭闹,大人接着训斥,小不快变成大不快。第三种做法被隔辈老人采用的比例较高,纯属小事化大,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即:虽然接受了孩子的消极情绪、起到了安抚作用,却同时暗示孩子不需要对自己的疏忽负责,把怨气转嫁给其他无辜的孩子或者老师。不客气地说,这是培养小无赖的做法。


接着说说我的处理,供妈妈们讨论。我先问了儿子几个和那张画有关的问题:

“哇,你们午休时还可以画画啊,还能玩别的吗?”

“啊,妈妈忘了,翼龙是食肉恐龙吗?”

“咱们家里有翼龙的玩具吗?”

“我怎么记得你最喜欢霸王龙?”

……

“你有没有在画上写上你的名字啊?”

“那你记得画完了放到哪里了?”

在对话中,我观察到儿子的面部表情渐渐柔和,他不绷着了。我试图用这些问题让他知道妈妈在乎他的感受、理解他的不快,妈妈对他的兴趣感兴趣,同时也把他的注意力往别处引。最后两个问题则在他放松之后,帮助他回忆、反省一下到底哪个环节没有注意到、才丢了画。儿子表示他在画上署了名写了日期,但是不记得午休结 束是否拿回了自己教室。放学时又想起来就找不到了。


这么一来,想必这张画多半是留在了午休活动室,已经被当成垃圾处理了。我提醒儿子:我猜你把画忘在了午休活动室,你觉得呢?他不情愿地点点头,我赶紧建议:那下回怎么办啊?你是不是得记得拿回教室、放到书包里哦!然后我加重声音,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一个字一个字地说:那是你的画,你得管好它。儿子再次点 点头,表示同意。他的脸上已经开始有笑意。孩子就是这样,情绪得到认可和宣泄后,恢复很快的。

不过这还不够,我得让他笑起来。我又问:你觉得你的翼龙画去哪里了?他疑惑地摇摇头说不知道。我就开始猜测:“我觉得呀,有个小朋友看到了你的画,哇,太喜欢这个有翅膀的恐龙了!他把这张画带回了教室、现在正带着这张画回家呢!”儿子马上接着:“嗯,说不定他正在和他的妈妈一起看我的画呢!”“他妈妈还惊讶 地说:“这个翼龙画的真好啊!”


“你看,你的画虽然没有跟你回家,但是它可能跟着一个和你一样喜欢恐龙的孩子回家了,你的画让那个孩子好开心,你的画也会喜欢去一个爱恐龙的家里,你说对不对?”说到这里,儿子已经笑嘻嘻地了,他是个愿意分享的孩子,把简单的快乐传递给他人是他的骄傲,我相信他已经不再为这件小事烦恼了。而我的用意不仅在于让他恢复,还在于通过这些小事和细节,让他逐渐领会,人和事物都在变化中,要学会开解自己的情绪,学会let it go, let it be,这是学习快乐的必修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