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美容的理念,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顺应四时的变化,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建了一切生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很重要的。中医学认为,外界燥邪过甚,侵入体内,损伤津液,律液亏虚,不能润泽四肢、皮肤,故见“秋燥”的一系列症状。“秋燥”也会导致一系列肌肤问题,例如皮肤干燥脱皮、泛红、敏感等症状。想要改善这些问题,就要从内、外两个方面入手,内补津液,外补养分。 内补津液 秋燥是四时气候的自然现象,除非你每年这个时候都去湿热的热带岛屿度假,否则是无法改变这一客观事实的。我们可通过某些具有滋阴润燥,灌溉脏腑功效的中药,来弥补秋燥对身体的伤害,减少甚至避免“秋燥”的发生。其原则为滋阴润肺,不腻不燥。具有这样功效的中药有西洋参,百合,玉竹,沙参,麦冬,天冬,黄精,桑葚等。这些药材可以单味运用,亦可在专家的指导下配伍运用。现介绍几种用法: 1、玉面汤:玉竹 20克,西洋参 6克,百合 20克,白芷10克水煎服。功效:不仅养阴清燥,还能润肤增白。 2、百参膏:百合100克,西洋参 20克,均磨粉,蜂蜜500克,一并放入锅内,煎沸即可,存入冰箱,服时取用,一日两次、一次两勺。功效:滋阴生津,润肤。 3、参麦茶:西洋参2克,沙参10克,麦冬10克放入杯中,加沸水冲泡,滤汁,加蜂蜜适量代茶饮。功效:滋阴生津,润燥。 4、沙参猪肺汤:沙参16克,玉竹16克、猪肺1副,放入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炖1.5一 2小时,加食盐、葱调味即可。功效:滋阴补肺,润肤。 5、二百粥:百合 20克,白果(去硬壳) 20克,糯米 60克放 入锅内,加水适量,食盐、花生油少许,文火煮2小时,即可食用。功效:滋阴润肺。 此外,饮食调理也是防“秋燥”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入秋後, 应尽量不吃煎炸、烧烤、油腻以及辛辣如辣椒、姜、胡椒、烈酒等会导致身体干燥的食物。多饮水、多吃水果,补充体内由于空气干燥所丢失的水分。饮食以清淡为主,多吃蔬菜,尽量多吃红萝卜、白萝卜、莲藕、瓜果、马蹄等。 外补养分 除了在家里与办公室都添置一台加湿器、坚持每天使用之外,初秋时节也是护肤品大换血的时候。一般人在夏天会使用清爽感较强的产品,这个时候再使用夏季的产品肯定觉得不够舒服,还会错过给肌肤进补的好机会。 建议把泡沫洁面膏换成无泡洗面奶;爽肤水也换成补水保湿效果好的精华水;乳液不必换掉,只要在乳液之后多加一层面霜就可以了。皮肤状态好的用保湿面霜即可,皮肤有老化现象或是特别干燥的,还是要用同时具备滋润与抗老功效的特润面霜。身体肌肤也不能忽略,为了避免干燥脱皮,也要把稀薄的身体乳液换成滋润型的身体乳霜,洗完澡后趁皮肤湿润迅速涂抹全身。具体到护肤品的成分上,银耳、灵芝、人参、枸杞等成分都很适合这个季节。 在皮肤特别干燥不适的情况下,一定要避免使用任何形态的清洁面膜,可以坚持每天使用植物成份的保湿面膜缓解肌肤干燥。敷面膜之后记得要做好全套的润肤程序。除了正确的护肤之外,保持足够的睡眠时间,是最廉价、最有效的养颜护肤方法。充足的睡眠,不仅能消除疲劳,而且能让血液循环畅通,肌肤舒展、容光焕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