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例l 梁某,男,46岁,1959年4月5日初诊。患者10年前发现高血压,血压经常维持在24/17.3 kPa左右,时感头晕,头胀。2年前开始,时觉口干,口渴,饮水增多,每天达数暖瓶。尿量也大增.夜问尤其明显,每夜5~6次,无尿急、尿痛等不适。饭量较前明显增加,但仍经常有饥饿感觉,甚至有时心慌、心跳。曾检查空腹血糖为9.44 mmo[/L,尿糖(+++)。诊断为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病。经饮食控制及口眼降糖药物等治疗,效果不显而来诊。检查:体形较胖,面颊赭红,舌质红,苔薄黄,脉沉弦细。
辨证:肾虚,胃燥,肝阳上扰。治法:补肾,养阴,清肝。
处方:何首乌15 g,枸杞子12 g,山茱萸9 g,生地18 g,天花粉21 g,杜仲24 g,槐实9 g,益智仁9 g,山药18 g,白芍药12 g,泽泻9 g,陈皮9 g,白术12 g,柏子仁9 g,海藻12 g,水煎2遍,分2次温服。
服药20余剂,口于、口渴减轻,夜尿减少,现每夜仅l~2次,空腹血糖降至7.22 lnmo]/L,尿糖(+),精神较前好转,血压也较服药前下降。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改方继服,以资巩固。
方药:何首乌15 g,枸杞子12 g,山茱萸12 g,生地18 g,天花粉24 g,杜仲24 g,槐实12 g,益智仁12 山药18 g,白芍药12 g,柏子仁9 g,白术12 g,陈皮9 g,泽泻9 g,玉竹9 g,海藻12 g,煎服法同前。
例2 常某,男,42岁。1963年5月24日初诊。患者发现“糖尿病”已4年。常觉口干,口渴,饮水量多、尿多、色清白,食量一般,时有头痛,头晕,精神不振,性情急燥,失眠,多梦,身体日渐消瘦,曾用胰岛素治疗,略有好转,但不能稳定,最近查血糖8.33 mmo[/L,24 h尿糖定量200 mmol,尿糖(++++)。3年前开始常有咳嗽,胸透发现两上肺结核,右肺下部并有空洞。现仍在服用抗痨药物中。检查:发育中等,面黄体瘦,毛发干燥,无光泽。舌质嫩红、多裂纹、苔淡黄而厚,脉象沉细。
辨证:肺肾阴虚,胃经蕴热。治法:滋肾养阴,清润肺胃。
处方:①炒酸枣仁42 g,枸杞子15 g,生地18 g,牡丹皮9 g,菟丝子24 g,何首乌(黑豆制)12 g,天花粉12 g,生石膏24 g,沙参12 g,夏枯草12 g,白及12 g,橘络12 g,白术12 g,鸡内金15 g,山栀9 g,水煎2遍,分2次温服。
②药粉方:白及90 g,沙参45 g,柿霜36 g,三七30 g,西洋参24 g,冬虫夏草36 g,琥珀15 g。上药共为细粉,装瓶备用。每次服5 g,每日2次,服l周休药l天。服汤药数10剂及药粉1料,自觉效果很好,口干减轻,精神好转,较前有力。血糖基本正常,尿糖24 h定量已降至13 g。肺结核空洞已闭合,浸润也有明显吸收好转。(《老中医医案医话选》1977,982)
【按语】此二例为糖尿病,例l病机为肾虚胃燥,肝阳上扰,例2病机为肺肾阴虚,胃经蕴热。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应概括于祖国医学“消”证、“消渴”的范畴中。中医文献远在《内经》中即有“消”及“消渴”等证的记载,并提出其特点为,口干、多尿,如《素问奇病论篇》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转为消渴……”《素问‘气厥论篇》曰:“肺消者,饮一溲二”。《金匮要略》对本病三多症状记述更为详尽,如“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渴欲饮水,口干燥者”,“消谷引食……小便即数”等,《外台秘要》中已有“消渴者……每发即小便至甜”的记载。以后历代医家除围绕三多症状作了多方记述外,更根据三多的程度不同将消渴症分为上、中、下三种类型,认为上消病在肺,中消病在胃,而下消病在肾。对于本病之病机则多认为由于肾阴虚损,肺胃燥热所致,如《外台秘要》载:“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医学心悟》有“三消之症,皆燥热结聚也”的论述,故多分别采用滋肾、润肺、清胃等法辨证施治。本病虽有上、中、下三消之分,但三者并非截然无关,强调阴虚阳盛,乃是本病病机的症结所在,正如《圣济总录》所云:“原其本则一,推其标有三”。《外台秘要》曰:“消渴者……此则肾虚所致”。故治本病除宗前人一般治法外,当重视滋肾、养阴,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滋肾药为主方,配用何首乌、枸杞子、黄精、天门冬、麦门冬、冬虫夏草、西洋参、天花粉、玉竹、石斛等养阴药物随症加减。为防止滋补药物滋腻碍胃的副作用,在滋补药中配用砂仁、白术、鸡内金等醒脾健胃药,每获良效。另外,本病病机症结虽为阴液不足,阴虚阳盛,但病程H久,必导致阴损及阳而出现肾阳不足的症候,如是则又需采用桂、附、杜仲、益智仁、冬虫夏草等温补肾阳药物。诚如《景岳全书》云:“凡治消之法最当先辨虚实……为实火致耗津液者,但去其火,则津液自生,而消渴自止。若由真水不足则悉属阴虚,无论上中下急宜治肾,必使阴气渐克,精血渐复,则病必自愈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