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海峡两岸三十余年的紫砂历史,感慨良多。
紫砂从上世纪80年代到1995年左右,在台湾掀起一番紫砂风云。这段时期紫砂壶的生产以紫砂厂体系为主。
其产品大部分是销往香港转卖到台湾。而当时间内陆紫砂壶的玩家并不多,内陆是近年才兴起玩赏紫砂的热潮,这段期间已然发展出属于自己紫砂市场模式。
台湾人喜欢喝茶大多数人是拿紫砂壶来当做实用的泡茶工具注重紫砂泥的适茶性。因为紫砂壶能让茶汤好喝,在喝茶的过程中兼具欣赏紫砂泥温润的变化。再来才是讲究紫砂壶的艺术与工艺。
台湾人以前玩赏紫砂壶讲求的是,一泥、二工、三造型。紫砂泥的好坏是玩赏紫砂壶首重的因素。紫砂壶毕竟是茶具。就是拿来泡出好喝的茶,土质不好的紫砂壶就已经先失去它最重要的意义了。再来才讲究工艺以及造型。
自从1997年紫砂厂改制民营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潜,随着这几年内陆市场的兴起。宜兴紫砂之产销模式已经发生改变,藏家收藏品味与方向也有所差异。
一、生产模式
1997年之前,生产以宜兴紫砂厂为主轴。紫砂厂解散之后都是以个人成立工作室为主或者是在家中,或是在以前的紫砂厂或是陶瓷博物馆承租一个房间当作工作室。有的是个人,有的是师徒,或是好友就成立一个工作室来生产紫砂壶。购壶者可直接前往工作室找到作者本人跟他购买或是定制,不需再通过紫砂厂方购买。
二、职称的泛滥
紫砂厂时期有较严谨的升级评比制度。而现在数以千计的私家作坊,大多数职称自封,拿到的名片基本都是工艺师以上。大部分内陆玩家都沉迷于职称之中,但有一部分逐渐成熟的内陆玩家,懂得不只考虑所谓的职称,学会欣赏作者工艺,艺术造诣以及个人特色。
三、泥料
由于国家出于对紫砂资源的保护,紫砂矿坑都已封闭。虽有少量的偷挖行为,但好的紫砂原矿几乎不多。于是进来了许多外地来的泥料。在原矿的状态下很难跟宜兴出产的紫砂有所分别。但是其烧成的产品质感明显不同于宜兴紫砂。
问过几个作者有关泥料的问题。他们说其实还好,因为陶工大都会存下一些好的泥料。比如说一个陶工手上还有几吨不错的紫砂料。以其生产一个月做个2-4把,那他那些泥料怎么也用不完。现在问题比较大的是中低价位的商品壶,因为已经不大可能用好的泥料来做大批的低价商品壶,假料,化工料,已成市场普遍现象。
相形之下,紫砂厂时代所生产的低价位商品壶泥料纯正窑温足更显的可贵。
目前较流行的是标榜是所谓的原矿,也就是不在泥料中添加其他物质。其实这个问题的讨论有时候就跟全手工制壶与模具制壶一样各有看法。
其实在紫砂泥料中添加适度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钴是用来显色。这个本来就是正常的,只要调配得宜,烧足温度是没有问题的。
顾景舟,蒋蓉等大师。他们的用泥也是如此,难道要矫枉过正连他们的壶也拿去摔掉?
独怕的是乱加一通,然后温度又没烧够。如果紫砂壶音频甚低有浓浓异味,那就很有问题!
四、烧窑
出于环境保护的目的,当地政府严格管制。为避免空气污染.松柴窑,煤窑,重油窑已经全部停止。目前使用大多是煤气窑或者是电窑。
由于成窑方式不的同,相同一块老泥料在烧成温度也足够的情况下,其烧成后的但色泽、颗粒、水色却感觉跟以往的感觉有所差别。探讨其原因是现代烧窑的时候讲求效率,速度快、温度上升速度快、降温也快、持温时间不足所造成的。
五、口盖
以前紫砂厂方生产商品壶,并不是很要求密合度高。有时候做的太密合,盖子转不过去会被检验者骂。因为还要找专人进行整口盖等于制造麻烦。所以说生产出来的尤其是商品壶几乎都是口盖不平整放入后还摇晃的利害。而现在流行的是口盖要完全密合。因应市场的要求,连一把20元的壶,口盖都相当密合无空隙。倒也不是现在的生产技术比以前提高,做的比较好。是因为现在的壶在做的时候就刻意把盖子做的稍微大一点,烧好之后就先用金钢砂把口盖磨平整,然后送进去二次烧,磨过的痕迹就会消失看不出来。于是每一把壶的密合度都相当好。口盖松动并不代表就是工艺差,那是时代背景产生的产物。现代口盖密合也不代表工艺进步那是为了配合市场演变出来的工序。
不可否认的,欣赏一把紫砂壶,能够要求样样完美当然是最好。但是以当时的时空背景的产品就是如此。时常听一些玩壶者口中挂着这么一句话“要是不整口就好了”,有时听着总感觉滑稽与无奈......
六、审美观与线条
为迎合市场需要,现在的作品太过追求华丽的外表。许多旷时费日的传统基本工艺逐渐流失。老一辈的艺人,受到传统工艺的熏陶。有些观念美感却必须被迫随着时代来改变。
例如
老陶手的观念,紫砂壶里超过90度角的地方就是太过锐利,必须要倒角。因为太过锐利的角度在使用上相当不顺手非常容易受损。但是以现代普遍的审美观念,倒角了锐利度不够壶的线条不明显。不好看也显的陶手的工艺不够。以前的人生活困苦,讲求惜物实用。现代的人讲求工艺美观,要求产品线条明确干净利落。
如附图的西施壶盖线条
左边的是老壶的做法,传统含蓄的内收.,用却较不美观。
右边则是现代讲求的锐利线条,看起来干净利落,使用上却是要小心翼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