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可以说是中华的国粹,古人常以对取择婿,妙趣横生。相传有一位相国小姐颇有文采,许多人做媒都看不上。她一不要彩礼,二不论穷富,理想是找一个有才华的夫婿。只要对出她的上联即可: 此联相当深奥,“寸土为寺”,“寺旁言诗”为拆字法;“寺”和“寺”、“诗”和“诗”是顶真法;“月”又是“明”中的一部分,也是拆字法。“明月送僧归古寺”是一句唐诗,是用典,末一字的“寺”与第一句末的“寺”重出,是照应。过了许久,也无人能对此联。其父母劝她不要固执,但她仍不灰心,耐心地等下去。第三年,一位姓林的书生赴京赶考,跑过此地,看见上联觉得有趣,便对出了下联: 此联对得十分工整,可谓珠联璧合。相国小姐便与穷书生成了亲。 宋朝一知县的女儿也是以对联形式择婿的。她的上联: 上联是说一棵梨树生长在河边,果实成熟后落入河中,打在鲤鱼身上,梨子沉入水中,而鲤鱼却游到水面上来。既巧妙又有难度。当时好多秀才前往应对,均被此联所困,只好知难而退了。说话间天近黄昏一阵风吹过,一位在树下看热闹的年轻人,见树上的蜜蜂被风一吹全部落在了地上,风停了又都飞了起来。突发灵感,遂对出下联: 下联“风”和“蜂”正好对“梨”和“鲤”,自然、贴切、工稳。就这样,打柴的小伙子靠巧对娶到了漂亮的妻子。 清代一赵姓小姐才貌双全,一心要嫁给才子,便以对联求婿: 对联挂出多时,秀才们来了不少,但没有能令赵小姐满意的。后来,有一道人看了大笑不止,连声称妙。人们便问其故。他说:“东乡一个王公子知书达礼,非才女不娶,曾以巧联选配。”人们连忙把赵员外请了出来,双方行礼完毕,赵员外问:“仙道可曾记得王公子的对联吗?”道人应声念道: 赵员外谢了道人回家告诉女儿。赵小姐喜形于色,差人给对方送去自己的上联。王公子一看喜出望外。不久,赵王二人结为美满夫妻。 某年一位姓姜的秀才进京赶考,天黑投宿客店,但客店已满难以留宿。店主人的小姐紫燕见是一位书生,便说:“我这里有一上联,你若对上了,就把我的闺房给你住。若对不上,就请别处投宿去吧。” 姜秀才大喜。姑娘的上联是: 姑娘的上联不但切景,饱含诗意,而且叠字连出,一上联中有五个“月”字和三个“明”字。要对出此联,绝非易事。姜秀才冥思苦想多时,未对出下联。忽闻两声更鼓,灵感顿生,遂对出了下联: 店老板知道后,将女儿许配给了姜秀才,并助秀才进京赶考金榜题名。 “大龄青年”左宗棠,因家境贫寒,尚未婚配。一日,好友告诉他,湖南湘潭县有家周姓大户比联招亲,公开为大小姐招赘女婿。好友们说:“宗棠君你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前去应擂定能高中。”左宗棠先是拒绝,禁不住朋友的再三怂恿,终于答应前往一试。周家见左宗棠气宇轩昂文气逼人,已有几分喜欢。出一上联: 左宗棠思索片刻道: 是时,躲在屏风后偷看的周家大小姐,早已芳心暗许,忙命丫环出庭添茶。一时间周家上下为觅得佳婿喜悦无比,张灯结彩大宴宾朋。左宗棠也被周家小姐的才情和诚意所打动。翌年,正式入赘周家。 编辑:长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