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宝档案

 嘉和堂 2015-07-14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1)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1) 

玉卧兽
魏晋
7、宽6.2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灰青色。圆雕卧兽,仰首挺胸。头部比例较小,圆圈眼,阴刻短鬃毛,骨壮肌丰,细长尾折卷至腹。造型与南朝的石兽相近。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1) 

玉辟邪
南北朝
7.8、高4.3厘米
现藏于洛阳博物馆
黄褐色滑玉质。作伏卧状,五官琢制清晰,四肢曲伸,昂首,张口露齿,似在低吼,颔下长须垂胸,体态光素圆润,丰臀短尾。造型生动,刻划细微,有虎虎生威之势,体现出古时工匠的纯熟手法和精湛技艺。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1) 

琥珀兽
南北朝
2.75、宽2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黄褐色琥珀质。兽呈卧姿,回首,头部钻一孔。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1) 

牛形玉镇
南北朝
2.8、宽4.9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青灰色,多墨沁。圆雕卧牛,短耳,额头有一圆凸,眉眶微隆,方圆眼,齐口,嘴侧各有两道阴线,尖胸脊,偶蹄形四足,尾细长,绕过右后肢并攀附于腹侧。左前腿穿一孔。形体浑润,凝练传神。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1) 

卧羊形玉摆件
南北朝
3、长6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黄色,有灰白色沁。呈卧状,双角后卷,侧首,管钻眼,阴刻线示四肢,线条简洁,粗犷挺拔。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1) 

云虎纹玉璜
南北朝
5、厚0.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细腻温润。器体扁平,呈半璧形,阴刻外轮廓线。一端钻一孔,另一端两孔。两面纹饰不同,一面浅浮雕一虎,圆眼怒睁,双耳直立,张口露齿,昂首挺胸,尾上卷,足直立,身侧偏,形象为四神之一的白虎;另一面以极细阴线刻饰鸟形流云纹及圆圈纹。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1) 

朱雀纹玉珩
南北朝
9.6、宽3.9、厚0.3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经火烤已大面积受沁为赭色。器体扁平,呈云头形,上端有一半月形穿孔,边缘出脊。两面纹饰不同,但均以细阴线雕琢。正面雕琢四神之一的朱雀形象,长冠,展翅,三歧尾,口衔圆珠,周边有飘动的鸟形云纹和流云纹环绕。背面阴刻火焰状流云及鸟形云纹。纹饰十分精细、流畅。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1) 

九螭纹玉饰版
南北朝
31、宽3.1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有黑褐色沁。正面浮雕姿态各异的九螭穿游于云水之中,周边阴线刻重叠菱形纹。背面平素,似镶嵌玉饰。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1) 

龙纹玉带板
南北朝
9.5、宽6.5厘米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玉质白色。扁平长方形,边框上有小圆孔。主体纹饰为一条透雕的龙,作卷曲匍匐状,龙身饰鳞纹。背面两侧刻铭文两行,第一行为:庚午,御府造白玉袞带鲜卑头,其年十二月丙辰就,用工七百;第二行为:将臣范许,奉车都尉臣程泾,令奉车都尉关内侯臣张余。据考证,此器为南朝宋文帝衮服上的玉带头。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1) 

云纹龙首玉带钩
南北朝
12.1、宽1.8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受沁呈灰白色。器呈螳螂式。龙首式钩头,独角前翘,双耳直立,大眼隐起,眼眉卷曲,形如瑞草。钩身后半部减地凸起,雕勾云纹,极富立体感。半圆纽,方尾。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1) 

螭纹玉剑璏
魏晋
8.25、宽2.2、厚2.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洁白温润,有红褐色玉皮和铁锈沁,原为籽料雕琢而成。表面弧凸,两端内钩。浮雕龙纹和各类螭纹,均隐没出入于流云纹之中。细部以细阴刻线装饰。剑璏有长方形隧孔,整器十分工整细致。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1) 

云纹玉瓶
南北朝
8.6、宽3.2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黄灰色,有褐色沁。圆筒形,上部略宽。盖顶饰旋涡纹,两侧有圆管状贯穿孔,通体阴线刻勾云纹。圈足。此瓶做工精细严谨,纹饰细致规整。作为佩带的精美玉瓶,一般盛装香料,既显华贵,又馨香怡人,是南北朝士大夫钟爱的时尚之物。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1) 

花瓣纹玉璧
唐代
外径11.9,孔径5.3、厚0.4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洁白温润,有少许黄色沁斑。器呈圆形片状,一面浮雕八组椭圆形花瓣纹,另一面浮雕交缠之飘带纹,纹饰流畅,富有装饰性。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1) 

云龙纹玉璧
唐代
直径9.6、孔径3.7厘米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玉质白色。扁平圆形,中有孔。两面浅浮雕纹饰。一面雕刻一条团龙,龙头上有双角,龙身满饰鳞纹;另一面饰对称的两个如意形云纹,云头中央以阴线雕成扇状。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1) 

玄宗禅地衹玉册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
单简长29.9、单简宽2.8、通宽29.2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唐玄宗禅地玉册共十五简,长短略有差异。简与简之间以金属线串联。册文系以斜刀镌刻后涂金,但金粉现在多已剥落。其中,除玄宗署名隆基二字为楷体外,余为隶书,字迹清晰,保留了原来书写的笔意,端整丰匀,经研究与玄宗的书风相符,应该是他亲笔御书之作。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1) 

胡人吹笙纹玉带板
唐代
3.8、高3.7、厚0.7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偏黄,带沁。呈方形片状,正面减地浮雕胡人吹笙图案。胡人作卷曲发型,肩披飘带,双手执笙,作吹奏状,盘腿坐于毡毯上,衣服、毡毯均琢有整齐的阴刻平行线。底面四角各有一穿孔。唐代人物带板以胡人形象为主,多为伎乐人物。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1) 

胡人伎乐纹玉带板
唐代
3.7、宽3.5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白色。方形。正面呈池面状内凹,减地浮雕胡人伎乐纹,胡人上身着窄袖短衫,下身穿裤,盘腿坐在地毯上,一手托鼓,一手扬起作拍打状,为唐代玉带板中比较典型的纹饰。背面平素,四角各有一对牛鼻穿。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1) 

执碗胡人玉带板
唐代
4.1、宽4、厚1.2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白色,微泛青,晶莹温润。通体呈正方形,四边略呈斜坡状,器表用阴刻线刻划一胡人盘腿端坐于地毯上,一手扶膝,一手执碗,头部用短小的阴刻线刻划出五官,肩披飘带,四周轮廓边缘去地斜挖,只留下斜挖后的一条窄边,以突出人物形象的立体感。背面光素,四角均有对穿孔。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1) 

胡人纹玉带板(2件)
唐代
左:长6.6、宽6厘米
右:长6.5、宽6.2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洁白温润。整体略呈方形,扁平,背面光素无纹,四角各有一对穿孔。左边的带板浮雕一深目高鼻的执壶胡人,窄袖紧衣,足着长靴,手握一壶。右边的带板雕琢胡人献宝图案,胡人卷发,高鼻深目,肩披云带,单腿跪于毡毯之上,双手托一盘,盘中有火焰形宝珠,作献宝状。唐代时,中原与西域各国交往频繁,较多的西域及阿拉伯人进入中国,唐代的玉质带板常以胡人为题材进行创作,正反映了大唐帝国海纳百川的胸襟气魄。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1) 

胡人奏乐纹玉带板
唐代
4.1、宽4.1、厚1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有黄色沁。带板扁平方正,四边凸起,向内减地斜凹,中间浮雕人物,胡人交脚盘腿而坐,身着窄身紧衣,披飘带,双手捧乐器于口前,正闭目吹奏。胡人奏乐题材的带饰在唐代十分流行,显示了唐代乐舞吸收异域文化的特色。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1) 

人物纹玉带板
唐代
4.5、宽4.1、厚0.7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细润。造型为近正方形,正面饰一老者盘坐于蒲团上,侧头闭目,身披宽大衣袍,袒胸,两手放于腹部。人物头部用阴刻线刻划出五官,头发和胡须用排列整齐又比较稠密的细短阴线表现,带銙的边缘无装饰,使图案中的纹饰明显突出。背面光素,四角均有对穿孔。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1) 

龙纹玉带板
唐代
6.7、厚0.7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柔润洁净。带板近正方形,正面减地浮雕奔龙,口大张,三角眼,独角;阴线刻龙鳞、龙爪;背面有四个牛鼻孔。唐代龙纹带板在全国出土和传世玉器中较为少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1) 

狮纹玉带板
唐代
3.2、宽2.3、厚0.9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白中偏黄色,温润细腻。此器采用浅浮雕工艺,狮子呈静卧状,五官用阴刻线刻画,头部用排列整齐而又比较稠密的纤细短阴线表现毛发,四肢浑圆粗短,体态丰满圆润。带板的地子部分完全磨去,边沿无装饰,使狮子图案明显突出。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1) 

胡人奏乐玉带板
唐代
3.2、宽4、厚0.8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器体呈扁平椭圆形,,正面浮雕一胡人,盘腿而坐,手持排萧吹奏,身披细长飘带,背面平整,两边各有一对小孔。此器外沿以铜镀金框围边,上有一铜镀金小环,以便系挂。从纹饰看,此器原是带板,后被改制,包上镀金边,使之成为佩饰件。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1) 

七梁玉发冠
唐代
5.5、宽7.2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青色,经浸蚀呈姜黄色,略夹绺斑。冠顶雕琢七梁,故名七梁发冠。冠口略凹,两侧碾琢成卷云状,正面下部有一圆孔,与冠背圆孔相对,后配白玉圆簪贯通其中。冠为古代男子束发之物,唐代盛行。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1) 

玉钗
隋代
13、宽1.9厘米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玉质白色。双股钗。上端略宽,钗内侧为直角方形,上端顶部呈弧形,钗前端呈尖锥形。此器与隋李静训墓出土的三件玉钗形制相同。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1) 

花鸟纹玉簪首
唐代
10.9、宽4.8、高0.2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局部有沁。器物呈片状,较薄。由玉质簪花嵌入银镀金簪体内,银镀金簪体已残断。玉簪首透雕凤穿牡丹图,两面纹饰相同。凤鸟大头细颈,细长杏眼,翅短而宽,穿梭于牡丹花草丛中。下部有细小穿孔。整器阴刻线条规整细密,是唐代玉器的典型风格。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1) 

孔雀纹梳子背
唐代
12.6、宽4.6厘米
青白色玉,局部有褐色沁。半月形薄片状,双面减地隐起雕一对孔雀。孔雀尖嘴、圆圈眼,昂首挺胸呈展翅欲飞状。孔雀的尾、翅等部位用平行的短阴线表现,这是受唐代已成熟的线描绘画手法影响,也是唐代玉雕特色手法之一。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1) 

花卉纹玉梳背
唐代
13.8、宽4. 8、厚0.2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有沁色及裂纹。整体半月形,上角略圆,薄片状。两面纹饰基本相同,采用减地浮雕及阴刻线技法雕琢三朵盛开的牡丹花朵,为唐代玉雕梳背的典型风格。唐、五代时盛行以玉作梳篦之背,都作半月形薄片,两面以减地隐起,结合短细阴线的技法琢出浅浮雕纹饰,多为凤鸟、花卉纹等。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1) 

花卉纹玉梳背
唐代
14、宽5.1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白色,半透明。半月形片状。双面隐起三朵花瓣饱满的宝相花,周围花叶以平形或放射状的阴线纹刻划,简洁有力。梳背下部有薄榫,用于与金属或其他质料的梳齿衔接。该器具有典型的唐代玉器风格。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1) 

花卉纹玉梳背
唐代
6.7、宽2.7、厚0.2厘米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玉质白色,纯净洁白。片状,近似半月形,下部平直有榫,便于镶嵌其他质地的梳齿。其上雕刻三朵盛开的花卉及叶纹。两面纹饰相同,雕刻精细。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1) 

莲瓣纹玉镯
唐代
直径8、高2.6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白色,有褐色沁。束腰,上下口沿外撇,雕成莲花瓣形,刻工细致精巧。盛唐时期,佛教在中国流行,作为佛教标志的莲花,成为当时各种艺术品普遍使用的装饰题材。莲花圣洁高雅,象佛陀净土,寓意吉祥。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1) 

龙形玉佩
唐代
8、宽6、厚0.4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灰白色。圆雕,龙首居中,头部微昂,嘴角深大,唇口上翘,颈后毛发向后飘浮;龙身布满鳞纹,背鳍排列紧密,腹部蛇腹纹细密均匀;前腿与身关节有翼,腿部关节处有毛,瓜为三趾,蛇形尾穿过一后腿呈S形弯曲,龙尾与一条后腿相缠绕。此龙造型具有唐代的典型特征。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1) 

鸟衔花玉佩
唐代
7.8、宽4.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洁白温润,有微沁。器体扁平,两面饰纹相同。镂雕一口衔花枝的绶带鸟,圆点眼,昂首,双翅舒展,尾部勾转,并分两歧。整器玉质优良,造型优美流畅,是唐代玉器的精品之作。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1) 

胡旋舞纹蚌饰
唐代
10.1、宽6.5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牙黄色蚌质。玉饰呈片状,半月形,微透明。正面用减地隐起的手法雕刻胡旋舞女,背面阴线雕刻荷叶图案。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1) 

刻铭玉勒子
唐代
4.7、直径1.2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黄色,温润细腻。仿古造型。八边长柱形,中心两面穿孔。八边均用楷书刻:南无多宝如来;南无宝胜如来;南无妙身如来;南无广博身如来;南无离怖畏如来;南无甘露王如来;南无阿弥陀如来;玩玉山人作。字迹清晰,圆润大方。器面打磨平整。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1) 

玉飞天
唐代
6.2、厚0.7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有少许黄色沁。片状,透雕,飞天头盘发髻,身着长裙,脚掌大而外翻,身披飘带,呈飞舞状。身下朵朵祥云衬托。整器线条流畅,姿态优美。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1) 

玉飞天
唐代
2.9、宽3.6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白青色。阴刻兼镂雕侧式凌空飞天,脸颊丰满,双手并托平举,下着长裙,身围飘带,体态婀娜,如流云漫舞。飞天为佛教之神灵,传说天欲作乐时,飞天便自现异相,飞行于蓝天,手持乐器,翩翩起舞,因而被誉为欢乐吉祥之象征。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1) 

云龙纹玉佩
唐代
7.5、宽4.5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白色。龙上唇翘起,张口,挺胸昂首,龙身为拱形如行走状,尾梢缠后腿,一束毛发飘拂在首后,为唐龙的特点。爪为三趾,足踏云纹,脊背雕刻锯齿状纹,雕琢精细。龙的造型如行云流水,与浙江临安康陵出土五代玉行龙风格近似,带有明显唐代遗风,为此时玉龙中罕见的精品。



国宝档案——中国传世玉器全集(11) 

玉跽坐武士
唐代
5.5、高4.8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白色。圆雕。武士脸部向右侧扬起,粗眉斜飞入鬓,眼圆睁,鼻孔怒张,双唇紧闭,身着甲胄。双膝着地,上身直立,单手扶膝,似要跃然而起,不怒自威。整体造型浑厚饱满,人物传神,衣纹使用宽阴刻线表示,头发等部位使用短小平行的窄阴刻线刻划,这均为典型的唐代风格。唐代的陶质、石刻、金铜等质地的武士形象存世较多,玉质的武士则极少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