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颠覆逆转和打脸所产生的新闻快感

 环坳冲 2015-07-14

当下舆论场有个恶劣习气,我称之为“逆转想象狂”――看那些新闻标题,充斥着诸如“南京惨烈车祸事件,剧情大逆转了!!!”、“剧情逆转,‘僵尸肉’或为假新闻”、“惊天大逆转:成都被打女司机是如何一步步‘作死’自己的”――很多新闻就在这种不以一惊一乍中制造着戏剧效应,以颠覆先前报道为乐,抓住一个细节的变化以点带面,或拿着某不靠谱的反方说法,或仅仅提出某个不成熟、无权威来源的质疑,就以垄断了真相、发现了真理、打了先前报道者的脸的兴奋、得意和优越感欢呼“出现惊天大逆转”。


无论是真的逆转,还是一惊一乍的伪逆转,都见证着当下舆论场的浮躁。


并非不可逆转,事件的呈现需要一个过程,并非第一天报道的就是真相,随着调查的深入和细节的公开,一开始语焉不详的报道和猜测可能会被新的、更全面、更权威的说法所替代。这也不能叫逆转,只是随着调查深入之后新的事实浮现出水面,是新闻符合舆论传播规律的正常呈现。


比如前段时间南京那场惨烈的车祸,一开始有网友猜测可能是毒驾(从场面的惨烈来看,用常识无法解释,我觉得这种怀疑属于合理怀疑),还称警方在肇事车内搜出冰毒,并称“肇事驾驶人在派出所时疑似毒瘾仍在发作,用头撞墙,警方给肇事者戴上头盔,以防不测”――不过后来警方否定了这些说法,排除酒驾毒驾嫌疑。这算不算“惊天大逆转”呢?当然不算,至多只能说先前的新闻属于假新闻,只是对肇事者身份的认定,并没有让这场车祸的“基本事实”发生逆转。所谓逆转,是对事实颠覆式的全面否定,基本是非的反转,可仅仅是“是否毒驾”问题上的质疑澄清,并没有颠覆什么。


有一些新闻确实可以算是“大逆转”,比如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先是在视频的诱导下将矛头全部指向打人的男司机,但第二天公布了新视频后,又把矛头指向违章“别”人的女司机――新的视频让公众看到了“男司机的愤怒事出有因”,舆论的情绪立刻发生了逆转。这可能说是一种逆转,其实也算不上是事实的逆转,而是舆论和公众太浮躁,看到一段视频就立刻作出是非判断,其实这只是一个片断。看到另外一段视频,又惊呼逆转――有新的视频出来了,又把先前的判断全盘否定。为什么就不能耐心地等待一下更为完整的真相。事件本身迭宕起伏,如果没有耐心看完整的视频和等待完整的真相叙述,截取某个片断,很容易产生逆转效应,就像我们看冲突性很强的故事时的情绪反转。


另外一些事件,并不是事实有多大的逆转,而是事件本身有不同的观察维度。同一事件,不同的人去叙述,施害方的叙述,跟受害方的叙述,会完全不一样――如果只片面听取某一方的叙述,比如医患冲突中,只听患者的说法,而不采访医生,很容易被患者充满悲情、对患者有利的故事牵着鼻子走。另一家媒体不采访患者,只采访医生,说法当然不一样,于是也“反转”了。


浮躁之下的“反转新闻”泛滥,使某些人出现了一种病态的“新闻审美”和报道预期,看到一条新闻之后,总是将信将疑,总觉得“说不定明天就会出现大逆转”,事实会被颠覆――当然,这也是浮躁的“反转新闻”产生的恶果,对媒体公信力的透支,人们不相信媒体的报道,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眨眼事实就完全颠覆了,叫人如何相信媒体的判断。当以这种“逆转想像狂”看待一切新闻时,眼中就没有了事实和是非,而是无根据地怀疑一切,想像着所有新闻背后都有反转可能。有了对先前报道的重大的、颠覆性的、确凿的事实变化,才可以叫逆转,那种仅仅只是某个不影响整体事实判断的细节不同,一面之词的反方说法,或者没有铁板钉钉事实为依据的质疑,不能说是“逆转”,至多只能说是“引发争议”。


现在舆论场上那些耸人听闻的逆转狂,各怀鬼胎,有的是用惊耸的标题党去吸引眼球,吸粉吸流量,营造逆转的戏剧效应,悬羊头卖狗肉。或是水军转移视线搅浑舆论之水,用“无根据的另一种声音”搅乱公众的是非判断。或是刻意标新立异,什么都想反着来,大家都说是,我偏说非,彰显相反炒作营销。或是走向偏执和极端,什么都想颠覆,臆想逆转一切,以颠覆为乐,以颠覆常识来表现优越感。当然,也有以这种“逆转”来站队的,不符合自己立场和想像的就想去颠覆,对手说是,我偏说非,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对手眼中的真相必是别有用心的谎言。


善良的人啊,别被那种“惊天逆转”的标题所误导,有等待真相的耐心,有恒定的价值判断,不浮躁不狂躁,就不会被逆转所消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