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醫課十九——夏天化濕

 书山勤径馆 2015-07-15


夏季氣候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高溫和高濕,溫度很高,空氣中的濕氣也很大。同時空氣缺乏流動,沒有風,所以就形成了一種桑拿天,又悶、又熱、又潮、又濕。這就成為外界氣候變化導致人體發病的原因之一,也就是中醫所說的“六淫”之一。

中醫把濕氣致病分為內濕和外濕,所謂外濕就是外界環境的潮濕對人體造成的影響,內濕就是由於飲食不當所造成的人體消化功能受到傷害,進而形成的濕濁和痰邪。這裡我們主要講講夏天外界環境潮濕對人體造成的影響。

首先,濕是水汽,是陰邪。陰邪就容易傷害到人體的陽氣,它和寒氣是一類的。外面的濕氣傷害到人體的陽氣以後,就像烏雲遮蔽了日月,造成了人的不明不白、不清不楚的這麼一種症狀表現。所以中醫把它叫“蒙蔽清竅”,清是清爽、清楚的清,竅就是我們說的七竅。濕氣是一種陰寒重濁的東西,在夏天由於受到陽氣的蒸騰,本來屬於地位卑微、低下的這種濕氣被蒸騰了起來,通過人體向外開放的孔竅,傷害到人體,所以人就會出現一些相關的症狀。比如說有人會出現頭目不清楚,昏昏沉沉的,病人會說“我的頭上好像裹了一層東西”,中醫稱之為“頭重如裹”。另外他的眼睛老是會覺得“眵目糊”比較多,發黏,睜不開,即便睜開了,也總是覺得看東西不清楚。鼻子總是黏黏糊糊,流著很多鼻涕,總是洗不乾淨。而嘴裡總是發黏,有人還會夾雜一些其他的味道,發苦、發澀或發甜。還有人覺得就是耳朵聽不清楚聲音,既不是耳鳴也不是耳聾,就是聽不清楚。

其次,濕氣侵入人體,它會恢復到它陰寒的本質,表現為重濁、黏膩。人體分泌的一些體液本來是很清澈的,但是受了濕氣的侵害以後,特別是傷害到小腸的“泌別清濁”的功能以後,就會出現這種污濁、黏膩的東西。有人說我嗓子裡有痰,但是總是黏的,咳不出來。有人會小便出現渾濁,甚至小便尿完了,會覺得發黏,還有人大便的時候總是拉不乾淨、不爽,拉出來的大便特別黏,沖馬桶都沖不乾淨,還得去刷。還有人表現出來就是出黏汗,甚至會粘衣服。

另外一個趨勢就是濕氣往下走、下流,有些人就會出現爛腳丫子、腳氣等等。

濕邪致病的最後一個特點,就是纏綿難愈,中醫形容它“如油入面”。就像把面和油裹在一起以後,摘不乾淨,分不清楚。很多人得了這種夾雜著濕邪的疾病以後,治療週期比較長,不像受風受寒了,吃點藥,發點汗,頭天難受,第二天就好了。而感受濕邪以後這種病程就比較長,比較難以治癒。

濕邪導致疾病是一個比較難解決的事,就像革命隊伍裡混入了奸細,需要一個一個地把它辨別清楚,把它清除出去。所以從“上工治未病”的角度來講,我們還是以預防為主,在潮濕悶熱的季節,要注意對空氣濕度的把握,比如說我們要注意通風,另外可以在家裡多備一些能吸收濕氣、潮氣的東西,比如說木炭、草木灰、生石灰等,隨時更換,這樣有助於防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