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园】什么时候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

 shelley_wang66 2015-07-15

在幼儿园,在家里,常常有教师、家长被问到“为什么男孩、女孩小便的姿势不一样呢?”这个时候,也许就是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的最好时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新蓉认为,家长、幼儿园教师应重视对孩子的性别教育,但没必要夸张,更不能刻意强化这个话题。教师、家长如果接受过“性别教育”的知识,此时便可以胸有成竹地回答孩子。不过,目前我国对家长、教师的性别教育几乎为零。家长、教师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呢?请听郑新蓉教授的介绍。

作为我国最早从事性别教育研究和教育的学者之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教授,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负责人,博士生导师。现任全国妇女研究会副秘书长。郑新蓉著有《性别与教育》《赋教育以社会性别》《社会性别与妇女发展》等作品。

第一问:什么时候进行性别教育?

幼儿园应尽早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

幼儿园是一个公共机构,应尽早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教师具备性别平等观念便是前提。比如,教师不能因为男孩抓了粉色的头巾戴,就大惊小怪:男孩怎么能戴这个颜色?幼儿园教师的性别教育应包括四点:第一,具备性别平等的基本理念。第二,保护男女儿童不因性或性别的问题受骚扰或侵害,成年人需隔绝为幼儿带来不良心理影响的行为,如用“性感”评价小女孩。第三,幼儿园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自主发展,不因性别去限制。第四,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对孩子的评价上要有性别平等或敏感意识。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曾提出,性别平等是性别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真正的性别平等不仅是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而是意味着学校有对性别问题敏感的环境。性别敏感的教育环境是建立“无性别歧视的教育模式”,落实到幼儿园应包含三个要素。首先是教师,幼儿园需有经过培训、具有性别平等意识的教师。其次,幼儿园教材、教育环节设计中,不应过早涉及传统或现实社会性别分工的内容,如“女孩应少接触操作性玩具”“男孩不要学舞蹈”等。第三,我们称之为制度环境,比如幼儿园可以制定一系列针对性别偏见的“纠偏”政策,以免社会和家庭的一些性别偏见反映在幼儿园活动中,如不让女孩报名参加武术训练。

第二问:幼儿园教师该如何进行性别教育?

不能依照传统性别分工固化孩子的学习和发展可能

教师应牢记性别平等,不能依照传统的性别分工固化孩子的学习和多种发展可能。比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总让女孩扮演小白兔,男孩扮演大灰狼。此类行为会通过角色扮演投射出强和弱,阻止男孩、女孩个性的自由表现。此外,教师应明白“个性重于性别”,不设定男孩、女孩的行为框架,不因“性别”限制其行为和潜能发展。若女孩子喜欢去探索,喜欢玩摆弄器械类的玩具,教师不能说这是男孩子的特权。

教师应明白,同一性别的个体差异要远大于两性平均的差异,如一个能干的女强人和一个小鸟依人的女性之间的个性差异,要远大于平均男女两性发展的差异。教师不应承袭一些旧的观念和教育惯性,简单地处理性别问题,限制孩子性格自由发展。

比如,小男孩询问为何自己和女孩小便方式不同,教师应如何回答?培训后的老师应正面或巧妙回应:女孩站着小便,会把裤子打湿。如果他继续追问,教师就可以告诉他:男孩小便是一条线,像水枪射出的水柱似的;女孩小便像水龙头里的水,所以她蹲着方便。

可在我国,这项内容几乎为零。部分大学有一些性别教育的基础课程,如从1995年北师大在本科开设“性别与教育”这门课,其内容包括认知性别差异、性别的形成、性别平等理念、营造无性别歧视的环境等,对老师可能会遇到的性别教育问题进行讨论。但开设这类课程的学校并不多。

我认为性别培训时间可以不用很长,在职培训当然三天最好。没有三天哪怕有一天、有一个小时也好。教师至少要知道不能在分配游戏角色时一味强调男孩、女孩传统的性别角色。

第三问:幼儿园要不要多引进男教师?

可以请男性家长担任课余辅导教师

对孩子来说,成人是他(她)的模仿对象,接触的人类型越多,越有利于其多样性的发展。如果幼儿园的女教师多是柔弱的,部分男孩确实会缺少一些应具备的品质。从这个角度考虑,教师有男有女更好。

招聘男幼师,不只是引进性别,而是引进孩子教育过程中所需的教育因素和性格榜样。女教师中也有果敢、坚强的,有体育好的。只要园长合理协调,充分发挥已有教师性格、能力的多样性,就没必要刻意招聘男幼师。此外,从社会长远发展考虑,“刻意招聘男幼师”可能会带来“女教师一定无法解决孩子多样性发展”的认识误区,让孩子形成性别角色的偏见,如“男老师就是教武术、女老师就是教跳舞”。

为了避免孩子单一接触女性群体,不一定非招聘男幼师,可以请男性家长来担任课余辅导教师。家长也可以多带孩子去接触更多类型的人。

外国曾呼吁关注男孩需要的环境,如美国教育家迈克尔·古里安提出男孩比女孩更需要大一点的课桌,需要更多的光等。其实未必如此,儿童某个阶段的需求、个性,有先天因素,也有后期养成。之前我们做过调查,让大家摆出最舒服的姿势。此时,男孩是伸展的,女孩是收缩的。其实女孩也需要空间,但是不敢。因为男孩小时候当着人脱衣服被解释为身体需要伸张,但如果女孩子也这样则是道德败坏。所以不要把三岁以后形成的果,如孩子身体已经不受限制,当作一种因,去看他对空间的需求。

第四问:家长是否需要提前进行性别教育

家长无须过多强化孩子的性别

我很少谈及家庭的性别教育,因为这需要因地制宜,很多家庭的性别教育取决于父母曾经受过的教育。很多家长的行为是一种下意识的反应,是根深蒂固的习惯,不容易改变。比如,作为一个性别教育的研究人员,我有时也会不自觉地对女儿、女学生说“你背的包哪像女孩子用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强调幼儿园性别教育越早越好,毕竟小时候观念没有固化,好引导。

孩子的接受能力受年龄限制,有时他们的行为只是好奇,家长不应过于敏感,过分强化“性别”二字。如一个男孩抱着娃娃,模仿妈妈抚摸的动作;或拿着妈妈的口红在嘴上抹,这时他只是在探索。他根本不知道那是口红,他只知道那是一个可以涂颜色的东西。这时,如果家长过分强调,就是对“男孩不能玩口红,不能像女孩般照顾小孩”的一种强化,反而不利于其发展。因此,我们对孩子行为的限制,应是出于安全或其他方面的考量,而不是性别。

受电视剧或家庭影响,有的男孩打女孩,并认为这是正确的,“我爸爸就是这样对我妈妈的”。对此类明显存在性别歧视的行为,家长应及时制止、纠正。

第五问:如果女孩子比较好动,男孩子好静,是不是要适当注意调整?

家长不要因性别限制孩子个性发展

现在出现“女汉子”“伪娘”等词汇,男孩、女孩性格差异不明显。部分家长对此很反感,并认为性别教育就应该是男孩要阳刚、女孩要温柔。

其实,性别教育并没有唯一的标准。其实很多时候,家长接受“女儿像男孩子一般”,他们反感的是“女汉子”这类词汇。他们更喜欢用英姿飒爽来形容女儿的男孩个性。

很多家长把性别教育界定为“男孩子要阳刚,女孩子要温柔”,只是希望孩子身上不要缺乏成长过程中必需的优秀品质。如果缺乏,家长会把它看成一个性别方面的缺点,如抱怨自己儿子像个女娃娃,其实只是希望男孩在成长过程中可以果敢、能吃苦等。

此外,很多人不反感“女汉子”,因为坚强、勇敢的确是好品质。部分家长期待女孩可以温柔,并不是要固化她的个性,而是不喜欢她形成粗鲁、无秩序的性格。

家长常给女孩穿粉衣服,男孩穿蓝衣服;买玩具时,女孩是布娃娃,男孩是枪。这些带有性别标签的行为合适吗?家长应教给孩子哪些性别上的认知?大家习惯女孩穿粉色,这没必要去细究。其实衣服并不能限制孩子性格的发展。比如,穿着粉衣服,女孩也可能去疯跑、去踢足球。所以,家长只要不因性别限制其个性的发展就好。

我们可以早早地告诉孩子你是男孩,她是女孩,至少应让他(她)学会区分男女厕所。一些客观的社会认知,如“男孩长得高,女孩整体没男孩高”“女孩可以怀孕,男孩不能”等都可以教给孩子。此外,有些人觉得“娶、嫁”存在性别歧视,但我认为,这些由历史形成的固定常用词汇也可以教给孩子。至于社会角色方面比较片面的认知就没必要过分强调了,如“当兵的是男孩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