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暴走西北三省—甘肃【1】

 溜溜达达的晖姐 2015-07-15

暴走西北三省

除了西藏,对西北的地界儿很陌生,说起甘肃、宁夏,想到的就是遥远与贫瘠。插队时,常武青年点有一个大学生,是混在中学生队伍里躲到农村的北京“三司”副司令,当听说要随父母调到甘肃时,脱口而出:甘肃,那是古时候发配犯人的地方。这句话我印象极深。

但甘肃的敦煌莫高窟是我心仪已久的圣地,加上人们口口相传,极为称颂的青海湖和大名鼎鼎的塔尔寺,甘肃和青海是必须走一趟的,一同插队的同学也都有此愿。来到旅行社一打听,6月底已是旅游旺季,想拿到从西宁返回北京的机票或者火车票都很困难。咋整?旅行社给了一个产品:环游青甘宁,一共9天。团费4380元,散客拼团,要在火车上睡四夜,最后从银川返京,OK。比起我们的预想差了一些,但毕竟最想看到都有了,就这样吧。

2015629日中午,憋了好几天的雨终于开闸了,冲到西客站的进站口前时,都多少沐浴了京城夏雨。旅行社送来了火车票,每人四张,张张都是下铺,让我们这些花甲游客,顿时心里都熨帖了许多。

兰州

第一站兰州,导游是个小姑娘(简称:兰导),早上7点半接上我们后,就说在这里的三个景点只需要两个半小时就游完了,去敦煌的火车要晚上6点半才开。我提出下午想去西关清真大寺和甘肃省博物馆看看,兰导说清真寺就在市中心,但女人不能进去,没关系的,外观也行,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兰导同意送我们过去。

兰导是这样描述兰州的:到了兰州就是吃拉面,看黄河。黄河流经九个省,唯独是从兰州穿城而过的。兰州是两山夹一河,有三宝:吉祥葫芦牛肉面,羊皮筏子赛军舰。赛什么?我没听懂。“赛军舰”。兰导又重复了一遍,大家都笑了。

第一个景点是水车园,就在黄河边上,立着一架巨大的双轮水车,在河水流动的推动下浸入水中的斜斗便舀满河水,等转入顶空后倒入木槽,源源不断,流入田园灌溉黄河岸边的麦田。在明代以前,兰州人不懂得利用黄河水灌溉田地。明嘉靖年有个兰州人段续考中进士后,曾宦游南方数省,看到湖广地区木制的筒车,觉得不错,绘成图样,带在身边。晚年回到兰州后便仿造水车,经过反复多次试验,终于成了。架设起的三轮水车,灌溉了附近六百亩菜畦果园。看到这么好使的水车,黄河两岸的农民都顿开茅塞,争相仿制。到了清末,一百多部兰州水车林立黄河沿岸。到解放前后,上至青海贵德,下至宁夏中卫的黄河岸边共有水车350多轮。兰州的水车多达252轮,总提灌面积达10万亩。是当时号称水车之城叙利亚哈马市水车的8倍,成了当时世界上真正的水车之都


这古代黄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是黄河流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兰州社会的发展和兰州及下游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段续对于兰州可以等同于李冰父子对于成都平原吧?不知道在兰州也没有水车之父段续的塑像?

当看到水车园里用一个个圆鼓鼓的整张羊皮扎成的羊皮筏子时,我就觉得是一只只肥猪绑成的,也不想想,那几个头戴小白帽的一个劲儿鼓动我们乘坐筏子的穆斯林怎么可能是用猪皮做筏子?兰导说:羊皮筏子分大小两种,大的最远可以漂到内蒙古的包头,可以装货20吨。小的可装2吨的货,载人五六个。就像兰州水车,羊皮筏子的制作工艺也面临失传。羊皮筏子用的羊皮或者牛皮是从牛羊的脖子上割开,完整剥下来后放在胡麻油里浸泡,使皮子毛孔变小,皮板细腻。然后放进盐水里脱毛,最经典的是必须是用人嘴把羊皮吹鼓,只需36秒就OK(靠,得多大肺活量呀!)。嘴吹进去的气有水气,保湿,羊皮才不会干裂。现在划羊皮筏子的都是穆斯林,穆斯林善于经商还能吃苦。





水车园的羊皮筏子是由12只吹得鼓鼓的羊皮扎成的,很轻巧。经不住“小白帽”再三撺掇,说筏子如何如何平稳,在上面搓麻都行。老李率先表示想试试,于是与老刘,老薛一同坐到筏子上,由一位“船夫” 操一只单桨划进黄河里。大家挥手作别,筏子越来越小,渐渐地看不清了。大约二十几分钟后,快艇连羊皮筏子带人都驮回码头了,算是古代加现代都试了一把。






离水车园不远就是“黄河母亲雕像”,雕像是一位女人身上趴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据说象征了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和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兰导说这是最美的黄河母亲雕像,大约黄河沿岸还有别的雕像。中国现代街头的雕塑都是这类风格简约粗犷型的,或者一目了然,或者一头雾水。


从水车园就远远地看到号称黄河第一桥的“中山铁桥”,兰导说铁桥是德国人造的,非常结实,有百多年历史了。心里有些纳闷:兰州不是胶州湾,不是德国人的租界,德国人平白在这儿造桥?回来上网一查,原来这座大铁桥是 1906年,清政府以16.5万两白银包工包料的总价承包给德国泰来洋行来造桥,合同规定,铁桥自完工之日起保固八十年。那德国人把修建铁桥所用的钢材、水泥等材料都是从德国购置,海运到天津,由京奉铁路运到北京丰台火车站,再由京汉铁路运到河南新乡。从新乡取道西安,分36批,用马车运到兰州,费了大劲儿了。黄河铁桥竣工之后,造价高达白银30.66万两,敢情德国人也不全按合同办事。  桥建成后,两边建了两座分别刻有“三边利济”和“九曲安澜”的大石坊,三边利济是说修建了黄河铁桥,对甘肃、青海、宁夏都是十分有利。九曲安澜大概的意思是黄河有九曲,经常发大水,希望河水平稳,百姓安详。


1942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为“中山桥”。

 白花花的银子流出去了,德国人的手艺也不含糊,   中山铁桥经受了三次黄河特大流量的考验。在19498月解放兰州战役中,共军炮弹击中了过桥的两辆国军军车,车上弹药爆炸,大火烧毁了桥南端18节木桥面和部分纵梁。共军组织300多人星夜抢修。

    1954年,兰州市人民政府对铁桥进行了整修,将原有的梯形拱架换成了五座弧形钢架拱梁,将原来的木板桥面全部换成现在的铁板桥面。后来还把桥墩加高了。过了108年,铁桥巍然屹立。

古时候黄河南北两岸的人要过河,夏秋凭小船和羊皮筏子横渡,冬天河面结冰,只能在冰上行走,到解冻的时候就有不少人“失足”掉河里了。遇大军过河就只能搭建浮桥,在开春以后用几十只大船在河面上,一字排开,用大木连接起来,再铺上木板,围上围栏,两岸各立2根将军柱(大铁柱)6根大木柱,又用两条各长120丈的铁索将船固定在河面上。费这么大劲儿搭起来的浮桥到了每年十一月份黄河结冰前必须拆除,因为黄河凌汛一来,啥浮桥都不好使了。在黄河母亲雕像附近看到一根锈迹斑斑的大铁柱,旁边的石碑上刻着:镇远桥铁柱。 中山铁桥是九曲黄河上最早的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它的位置原先就是一座黄河浮桥。



      
在桥上走了个来回,看桥下一江黄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奔向东方。俯在桥栏上体会“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意境。北岸依山建起亭台楼阁,最高处有座黄色的高塔,兰导说那是一元代白塔,白塔原为纪念去蒙古谒见成吉思汗而在兰州病故的一西藏喇嘛而建,到了明朝和清朝都进行了修复扩建。现在看到的 气势宏大,庄重典雅的仿古建筑群都是解放后兰州人陆续建起来的,成为兰州八景之一的“白塔层恋”。平心而论,这些绿琉璃瓦铺顶 ,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的建筑群也是下了功夫的。











 
     兰导刚刚过九点就问我们要不要去吃兰州拉面,旅行社就管这顿中饭,吃完她的任务就完成了。大巴已经没有了,据说去机场接客人,散客就是这待遇,好在已经离市中心不远,腿儿着走吧。兰州的道路本来就不宽,加上正在修地铁,有些乱糟糟的。但我远远地看到两个高高的乳白色的宣礼塔时,加快了脚步。



穿过纷杂的人群,来到西关清真大寺前。大寺的风格是现代的,通体乳白色,大门的装饰很伊斯兰,洋葱头型的拱顶与宣礼塔组成清真大寺的伊斯兰风格。但这座清真寺是建于明代,这风格不搭呀?兰导说原来是中国宫殿式建筑,都是飞檐翘角,宏伟庄重,造型奇巧,有可容千人礼拜的大殿,是兰州市清真寺中的佼佼者,曾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是,在文革中全部拆毁了。1980年代在穆斯林群众迫切要求下,采取国家拨款,信教群众自愿捐款的办法,在原址重建西关清真大寺






       走进大门,院落正中一棵古树遮天蔽日,一派静谧幽深的氛围。再往前是坐落在高台阶上的礼拜大殿,由一圈高大的圆拱门环绕,中间是更高大的穹顶,门楣上装饰了蓝绿色衬底上缀金色阿拉伯文字。正面三座台阶向下扇面打开,大寺神圣庄严居高临下,俯视着前来参拜的穆斯林。





虽然知道不能进到大殿里,还是一步步登上台阶,透过玻璃门向里窥视。圆形大殿里高悬巨大水晶吊灯,地上铺着一条条漂亮的蓝色织花地毯,“米哈拉布”——指向麦加方向的壁龛正对着大门,一个留着大胡子的老汉拖着吸尘器在地板上游走,发现我贴着玻璃门往里看,打着手势让我走开,我把相机贴在玻璃上咔嚓了一张,那老汉愤怒地要走过来,赶紧转身下了台阶。在院子里有一块展示板上面贴着穆斯林教徒为清真寺捐款的数目,发现还有捐凉面、蜜枣、西瓜和酸奶的,显然是平民教徒在尽一点绵薄之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