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飘逸奇宕的“草隶”书家--郑簠

 百了无恨 2015-07-15

郑簠(1622-1694年),字汝器,号谷口,清代上元(今江苏南京)人。工书法,尤以隶书擅名于清初书坛。其隶书初学明代宋珏,后专意于《曹全碑》,并在隶书中融入草书笔法,形成疏宕纵逸、顿挫飞扬的独特风格,对清代隶书产生很大影响。包世臣将其书列为“逸品上”,时有“谷口八分古今第一”之誉。

郑簠少时便立志习隶,学汉碑达三十余年,为访河北,山东汉碑,倾尽家资,家藏碑刻拓片有四大橱。孔尚任在《郑谷口隶书歌》中道:“汉碑结僻谷口翁,渡江搜访辩真实.碑亭冻雨取枕眠,抉神剔髓叹唧唧”,是郑簠爱碑如痴的写照 。郑簠擅隶书,亦精行草书,兼工篆刻。初师宋珏,后改学汉碑,主要有《史晨碑》和《曹全碑》,尤得力于后者。所书字大小相近,粗细、疏密却富有变化,多姿又规整,既保持了《曹全碑》的特点,又具有飘逸奇宕的新意,世人谓之“草隶”。

郑簠的隶书稍接近汉人和富有古意。这些都为隶书开创了新的出路,成为乾嘉以后碑派书法追求的境界,影响甚大。后人把他与写“六分半书”的郑板桥合称“二郑”。包世臣《国朝书品》将其与金农的隶书同列为“逸品上”,后人称之为清代隶书第一人。郑簠以行草书笔意,写《曹全碑》的体势,其书遒媚飘逸,开清代书法崇尚碑学之法门。郑簠是清初最重要的参与访碑活动并肆力学习汉碑的书法家,他的隶书获得其时知名文士的集体追捧。他倡学汉碑,对后来汉碑之学的复兴起了重要作用。他自称:“作字最不可轻易,笔管到手,如控于钧弩,少驰则败矣。”其隶书飘逸虚灵,活脱洒丽。其传世书迹主要有《杨茂源酬于附马诗轴》、《卢仝新月诗轴》、《浣溪少词轴》及《灵宝谣》。梁巘《论书帖》称:“郑簠八分书学汉人,间参草法,为一时名手。”钱泳《履园丛话》称:“谷口始学汉碑,再从朱竹垞(彝尊)辈讨论之,而汉隶之学复兴。”


隶书剑南诗轴,纸本,纵104cm,横56.7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幅录七言诗一首,末识:“劍南詩庚午春歸日書,谷口鄭簠。”下钤“鄭簠之印”、“脈望樓”印二方,首钤“酒原泉處福長”印。右下角钤“伊秉綬印”。“庚午”为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郑簠时年68岁。

此轴书法用笔厚重,结字稍扁。郑簠隶书到晚年产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尤其在用笔上少了一些轻灵飘逸而增加了沉实厚重的气息,特别是一些出挑的用笔变化较大,结字也更加紧凑,在汉隶的基础上求新求变,反映了郑簠弥老弥坚的艺术追求。此轴曾藏清代中期著名书法家伊秉绶处,伊氏也为隶书名家。



《隶书轴》纸本 纵166.8厘米 横50.3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隶书浣溪纱词轴,纸本


隶书五律册页,纸本。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馆藏。



谢灵运诗轴,纸本。纵200.2厘米,横98.8厘米。录谢灵运诗《石室山》一首,诗云:“清旦索幽异,放舟越垌郊。莓莓兰渚急,藐藐苔岭高。石室冠林陬,飞泉发山椒。虚泛径千载,峥嵘非一朝。乡村绝闻见,樵苏限风霄。微戎无远览,总笄羡升乔。灵域久韬隐,如与心赏交。合欢不容言,摘芳弄寒条。”

作者时年六十七岁。清初号“实庵”者有二,一为巴陵人黄秀,字君实,康熙进士,官至山东道御史,尚朴学;另一为安丘人曹贞吉,字升元,亦为康熙进士,官礼部郎中,擅诗。题中所称或为其中一人。 此轴书法虽以《曹全碑》为宗,但去其俏丽而略增雄浑之气,用笔较为粗放,逾规越矩,别具风采,是其晚年佳作。


李白诗一首,隶书,纸本。


陶渊明诗轴,隶书,纸本。录陶渊明《时运》诗第三首,诗云:“延目中流,悠想清沂。童冠齐业,闲咏以归。我爱其挣,寤寐交挥。但恨殊世,邈不可追。”



郑簠 隶书七言诗轴。纸本,隶书,纵202.2厘米,横96.9厘米。此轴书法结体端秀雅逸,尚有《曹全碑》灵动飘逸之风神,而笔画的粗细及运笔却极富变化,舍汉隶之方正,而求“盘于跳荡”之姿,尤其是一些草书笔法的应用,更增加了全幅飘逸灵动之势,同时又不乏庄重沉实的气息,代表了郑簠隶书的典型风格。


郑簠《隶书七律条幅》,绢本。纵167.5厘米、横47.5厘米。西泠印社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