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杂谈】水的故事-《道德经》

 百了无恨 2015-07-15

《道德经》为道教始祖老子唯一传世的著作,全书虽仅五千字,却被历代圣贤、帝王、朝野各界奉为处世与治国宝典。中国各大思想流派均从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也深为西方大思想家如黑格尔、海德格尔等所推崇。《道德经》文字简约而深奥,思想丰富而难测,似乎能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要和期望,能引出不同的理解、解释、理论、猜想以及发挥。《道德经》中水的玄妙是无法尽述的,本文仅对《道德经》中“上善若水”中水的品格与精神谈一些认识与感想。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就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表面上看是消极的处世哲学,无为的,但是品味水的品格精神,可以得出有益的启示:



广济通达。水最有爱心,最具包容性、渗透力、亲和力,故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说。它通达而广济天下,山有水则灵,园有水则秀,木有水则青,地有水则绿。水是世界的血液,它与土地结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与生命结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从不居功,彰显自己。正可谓是青山无墨千年画,流水无弦万古情。水的这种广济通达品格启迪我们要有恢宏的气度,博大的胸怀。学习水不争的品格就应该不争名,不争利,将个人价值体现在对事业的默默奉献中。


刚柔相济 。水虽柔弱但意志坚定,它信念执著,追求不懈,没有走不通的路。长江黄河,奔流向前,多少阻隔,多少诱惑,即使层层叠叠、百转千回,东流入海的意志没有一丝的动摇,雄浑豪迈的脚步没有片刻的停留,浪击礁石,纵然粉身碎骨也不退缩,一波一波前赴后继,一浪一浪奋力前行。孔子评价水“逝者如斯夫”来说明虽是不断地过去,却具有永恒的“不舍昼夜”的勇迈古今的精神。崖顶滴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咬定目标,硬是将坚硬无比的岩石滴穿。由此启迪我们对事业的追求要锲而不舍。一旦认准一个目标,就要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坚定执著的精神。



公平正义。水心态平和,清心寡欲,它拥有一颗平常心,公平公正。从不嫌贫爱富,不管泥缸瓦罐,还是金盆玉碗,不分高低胖瘦,不分华丽丑陋,均一视同仁,始终坚持“一碗水端平”。公平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根本体现,也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只有“端平一碗水”才能赢得民心。


恰到好处。水有三态。即固态、液态、气态。这三者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水在一百度以上转化成蒸汽,在零度以下凝结为冰,常温常压下保持常态。如果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超过一定的度,水的状态随之改变。由此,我们为人处世都要把握好度,处理好有与无、多与少、上与下、左与右、前与后等等关系。工作中度的把握也是十分重要的。


光明磊落。水清澈透明,无色无味。惟其透明才观得鱼戏浅水,月映深潭。惟其本色清廉,自然天成,才无做作。即使蛰伏地下,依然清澈纯真。若以水为镜,能辨出忠奸善恶,照出真善美,假恶丑。人若修养到像水一样光明磊落,玉洁冰清,心地充满阳光,阴影自然远去。


聚集力强。水的聚集力非常强大,一旦融为一体,就不分你我,荣辱与共,休戚相关,朝着共同的方向前进。水聚集在一起就能显示自己的强大力量,故有“团结一心、其利断金”之道理。这印证了要把我们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推向前进,就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荣辱与共、包容豁达的境界与情怀。



承载无限。水中承载着无限的生命,因为有了水,生命才能繁衍不止、生生不息。水的承载力还在于既能托起一叶扁舟,也能负荷万吨巨轮。如果把人民比喻为水,江山社稷就是舟船,故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理。


我们学习水的优秀品格和精神,最本质的是“善利万物而不争”。即要谦虚谨慎,豁达包容,积极向上,增强能力,坚定信念,对党忠诚,心系人民,努力去做一切有利于社会和人民的事,不计较名利与地位,有了这种境界,我们就能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