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老地名典故

 昵称503199 2015-07-16

花牌楼 街巷,已废。昔日位于太平南路中段,北起文昌巷,接原吉祥街,南至户部街,接太平街。因明初朱元璋为表彰开国功臣常遇春,在常府西侧修筑的一座华丽的牌楼,人称花牌楼。街因以得名。民国《首都志》载:“花牌楼,常府西牌楼也。一名雍睦里。清道光中李太守璋煜以其守更严肃改名太平路。”民国时曾发展为书店街。

望仙桥 桥,已废。昔日位于朝天宫之西古运渎河上,即今文津桥与张公桥之间,古之西州桥,以西州城得名矣;宋之武卫桥,明弘治至正德年间大文人史忠,字廷直,自号痴翁。他能诗作画,精通音律,能做新声乐府,性格豪放,不拘小节,不喜结交权贵,终身不肯出来做官。其妻何玉仙也是多才多艺之人工书善画,尤通音律。史忠为提高她的技艺,曾觅两京绝手琵琶张禄授之以技,使其尽得其妙。夫妻俩感情很深,每当玉仙外出将归时,史忠就站在武卫桥上凝望,故时人称之谓“望仙桥”、“史桥”。

东府城 亦叫东城。古城湮灭久远,昔日位于明皇城西安门外,青溪桥东,南临淮水。东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冬建。原为东晋简文帝司马昱任会稽王时的旧府第。后为操纵朝政的会稽王司马道子居宅。太元十四年(389)六月,司马道子移扬州治所于东第,时人呼为东府。义熙十年刘裕在东府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兴建府城,故称东府城。东城府开东、南、西三门,无北门,城周三里九十步。东晋以宰相领扬州牧,东府城既是相府,又是扬州刺史治所。形势险要,每建康有事,必置兵镇守。景和元年(465),一度改东府城为未央宫,昇明三年(479),萧道成晋封为齐王,以东府城为齐王宫。梁武帝末年,东府城政筑砖墙。梁敬帝绍泰末年,城在兵火中焚毁。陈天嘉年间(560--566),城东迁三里,于齐安寺西重建府治,陈亡后废弃。

长干里 长干里,今指位于中华门外长干桥南,东侧立有“古长干里”牌坊。古长干里则范围很广,涵盖今内秦淮河以南、雨花台一带。“干”是南京古代地方话用字,意为山陇之间的长条形平地地形;有大长干、小长干和东长干之分,大长干即今石子岗,小长干为今石子岗以北,内秦淮河以南,雨花路以西地带,东长干则指在内秦淮河以南雨花路以东地带。“里”是古时居民区名称的通名。

长干里地势高亢,南有雨花台,北有秦淮河,西则长江相护,又处秦淮河入江通道旁,自古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春秋战国时代,长干里一带已是人烟稠密之地,加之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故公元前472年范蠡率领着越国士兵始筑越城于此,是为南京城市最初的雏形。秦、汉以至唐代,长干里吏民杂居。以秦淮河之故,长干里人多以舟为家,以贩为业,从事商业活动,长干里也成为最大的商业区和货物集散地。及至明代,此处形成两大专业集市,一为“大市”集市,以经营粮食和其它农副产品为主;一为“来宾街市”,以经营竹木薪炭为主。

长干里又是佛教中心。东吴赤乌四年(241),南京最早的寺庙建初寺即建于此。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又在此建大报恩寺,一时蜚声中外,大报恩塔琉璃宝塔被称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观之一。南京土话“出了南门尽是寺(事)”,即缘于此处寺庙之多、香火之盛。

使古长干里更加闻名遐迩的缘由,是唐代诗人李白“最柔情的诗句”《长干行》,中有句云:“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天真烂漫与童年稚趣,呈现出纯洁无邪的美好意象,动人心怀。而使长干里之美好意象更为丰富者,还有唐人崔颢等描述船家生活的《长干曲》,以及旧时“长干折柳”的习俗。崔颢仿《乐府歌辞》旧题所作《长干曲》,绘出盛唐长干儿女恋情的风俗画卷;组诗之二“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长干船家的飘泊之感与相慕之情油然纸上。又古代人们送朋友南出城区,送到长干为止,再折一根柳枝相赠,表达依依离情。如此,长干船家、长干折柳与乐府旧题“长干行”等等,反复为骚人墨客歌而咏之,强化着长干所代表的丰富意象。

也许,长干里那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纯洁与长干送别的真情,正是南京人虽经沧桑却率真性情不变、纯朴诚挚不变的真实写照;而作为老南京典型居民区的“长干故里”,亦为清“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永昌里 街巷,已废。昔日位于今南京城西南角的凤游寺南。传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六年时,有三只头小足高、五颜六色、叫声悦耳、状若孔雀的大鸟,飞落在永昌里王凯家的花园中李树上,鸣叫不已,招来了一大群各种鸟类,跟随其比翼而飞。当时人们认为,这三只鸟就是百鸟之王----凤凰。各种鸟类随凤凰翔集就是“百鸟朝凤”,古人认此为太平盛世的象征,值得庆贺和纪念的大事。此刻,扬州刺史,彭城王义康便将百鸟翔集的永昌里改名凤凰里。后来,又在保宁寺后的山上筑台建楼来纪念这件美事,并命名为凤凰台,所在之山名凤台山。

上江考棚 街巷,已废?在今中华门城堡东侧,即门东地片。南起新民坊,北至剪子巷?2006年城市改造中被拆除。明朝初年,南京作为都城,今安徽、江苏两省位处京畿,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都得来南京先参加预试,通过后方可参加乡试。时称安徽境域为上江,江苏境域为下江。明?清科举考试,此处一度曾为上江考生预试的考场,故名上江考棚?上江考棚经历过数次迁徙,惟门东这里留下其名。据清《同治上江两县志》卷十一《建置》载,上江考棚始置于朝天宫皇甫巷,同治四年(1865)十月迁至南京门东三条营附近方家巷,同治十二年(1874)迁建于中正街,至废科举制度止,至今在白下路市第六中学校园内还保存着上江考棚的老建筑。

沙湾 街巷,已废。昔日位于今中华门内西侧,内秦淮河南岸的钓鱼台与饮马巷交接处。即古之永安坊,因秦淮河在此曲流而得名沙湾,俗称沙窝。沙湾在明清时,为南京最大的鱼市场,也是南京丝织业的中心地。南京地区的丝织业源远流长,三国孙权时,就有专门织锦的宫女千人之多;东晋末年,织锦业已遍及民间。1950年并入钓鱼台。

杏花村 古村落,已废。昔日位于今南京城西南隅,凤台山、花露岗南侧低丘地带。春秋战国时,毗邻长干里闹市区,此地亦为人烟稠密之地。“村中人家多植杏树,间竹成林,春来花开,青旗红树,掩影如画”,故名杏花村。三国东吴间,江南手工业兴盛,村里丝织和酿造作坊鳞次擳比。东晋义熙年间,建康(今南京)已手工织造出云锦,酿造出香醇的美酒。南朝刘宋间,在建康设有锦署,上品佳酿“金陵春”在全国堪称“一地之长,一方之秀”,已脍炙名人之口,杏花村则以出售“金陵春”佳酿闻名于世。进入杏花村,酒肆门前酒旗飘,以招揽顾客,在村内酒令飞扬,每每醉饱而归,故是时有“来到杏花村,不饮也醉人”之说。晚唐大诗人杜牧,时任池州刺史,于大和七年(833)春,由宣州赴扬州淮南节度使府,途经江宁(今南京),以吟咏“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七言绝句,描述他沽酒的场景。诗人以这种清雄俊逸的笔触,抒写了现实广阔的题材。富有鲜明特色的《清明》诗,一时唱响了大江南北,千百年来,世人传诵不衰,杏花村亦随诗文而名扬四海。基于攀龙附凤之工,全国相继出现了十九处“杏花村”。其中最为著名的,亦是为杜诗争议不休的有六处,除了南京杏花村之外,还有山西汾阳、山东水泊梁山、安徽贵池、湖北麻城和江苏丰县等处的杏花村。随着历史的风风雨雨,杏花村亦饱经沧桑,至元末,村内遭受一场战火,杏树林被摧毁殆尽,仅剩“老树数株”。明代又进行大面积复植,逐步恢复旧观,可惜,当清军进入,杏花村又重遭毁坏。以后,杰出名家吴敬梓不忍林区被损,又兴工补植100余株,致使杏花村留住了旧日的风采,仍为人们观赏的胜境,沽酒的雅处。“杏花沽酒”名列清“金陵四十八景”之一。至清代晚期,杏花村已日渐荒圮,后荡然无存。1958年,因兴建南京第一棉织厂,被占用而废弃。

江乘 古县,已废。昔日治所在今栖霞山附近江边。与六合区瓜埠镇隔江相望。为古代长江下游南北交通要津和军事重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自会稽还,过吴,在此从江乘渡,遂置县以铭之。汉属丹阳郡。历经三国至晋,时置时废。隋开皇初年,江乘县撤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