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字诗、谜、联拾趣

 昵称503199 2015-07-16

(一)

诗词中依序嵌进“一”到“十”数词,古今屡见不鲜,且其中不乏佳作。如宋朝理学家邵雍就写过这样一首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通过妙用数词来描绘人物行为和名物景观,勾勒出一幅恬静闲适的山村风光画,令人心驰神往。

民间相传西汉时期才女卓文君,也用此法写了封信给久出未归的司马相如:

一别之后,二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抚弹,八行书无信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我眼望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叫丫环。

万语千言把郎怨,百无聊赖,十依栏杆,九九重阳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点烛祭祖问苍天,六月三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梳妆懒,三月桃花又被风吹散,二月里风筝线儿断。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信(诗)中巧妙地嵌进由“一”到“万”的数词,如泣如诉,如怨如慕,抒发了思夫之情。缠绵悱恻,哀婉感人。

据说,解放前,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的一位教书先生写了一首打油诗:

一身平价布,两袖粉笔灰,三餐吃不饱,四季常皱眉。五更就起床,六堂要你吃(连上六节课),七天一星期,八方逛几回?九天不发饷(薪水),十家皆断炊。

将枯燥的数词化为生动的、有强烈感情的形容词,以形传神,形神兼备地刻画出旧中国教师工作的辛劳、生活的贫困、命运的悲惨。令人同情。

在现代,也有人在诗中嵌进“一”到“十”数词,辛辣讽刺那些思想腐败、作风恶劣的官僚主义者。如:

一本正经,二目无光,三餐酒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六神无主,七窍不通,八面威风,九(久)坐不动,十分平庸。

尖锐地抨击了某些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不关心人民疾苦,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官僚主义者。

(二)除诗词外,用数字作诗谜的也大有人在。如字谜诗:

一口一分开,二口上下联,三口往上垒,四口页中间,五口就是我,六口二十几,七口坐两边,八口张嘴,九口右两分,十口年代久。

谜底依次是:日、呂(今作“吕”)、品、嚣、吾、曲、叱、只、旭、古。利用汉字结构特点巧妙构思,进行拆离和组合,按由“一”到“十”数序,编出诗句作谜面。饶有兴味,启人茅塞。

更妙的数字诗谜相传是宋代女诗人朱淑贞临终前所作的《断肠诗谜》,她将“一”到“十”的数字隐藏在情景交融、哀痛欲绝的诗句之中:

下楼来,金钱卜落;问苍天,人在何方?恨王孙,一直去了;詈冤家,言去不回;悔当初,吾错失口;有上交,无下交;皂白何须问;分开不用刀;从今莫把仇人靠;千种相思一撇消!

用了减损字形的拆字法,每一分句打一数字,谜底依次为“一”到“十”。构思奇特,匠心独运,寓情寄意,情真意切。既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被丈夫遗弃的满腹幽怨愤恨,又深沉酣畅地抒发了出自内心的真情实意。

(三)

至于用数词作对联的更多。相传苏东坡当年赴京赶考时,就作了这样一副对子:

一叶孤舟,坐着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由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十年寒窗,进过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上联顺嵌由“一”到“十”,写旅途劳顿之苦;下联逆嵌由“十”到“一”,忆寒窗苦读之情。妙极,巧极。

更令人赞叹的是清末潦倒一生的老秀才为当地两位惨死的背盐工写的数字挽联:

流一头汗,磨两脚茧,饿三餐饭,为四处难,养五口人,爬六县山,恨七沟八滩九道水,九九归一,小寒得一吊钱;

烧九棚炭,背八包盐,放七次排,遭六回险,算五个命,发四季烦,挂三儿两老一堂客,一一积九,大年哭九声天。

道尽了背盐工悲惨的命运,喊出了对黑暗社会的控诉,令人一洒同情之泪。

作者:倪培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