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定远

 滁州162 2015-07-16
    炉桥志载:县西九十里。
    北炉桥志载不详。始建及历代重修情况今均无从考证。
一九八一年就职于县交通局时,我受命编写《定远县志》中的定远古代交通史部分时,得以对炉桥的来龙去脉,古往今说加以考证和探讨。经多方调查和搜集民间传说、仅存史料、残存碑文方得明了一二。现记于后,今后若得有志之士献出史料或国家考证发掘有据时,当应尊重史实。
    北炉桥又名百炉桥、桥上桥、五拱大桥。
    相传三国时期(约公元二二0年左右)曹操率兵南征、途经炉桥时,发现此处水向西流(实是一处迥水湾),触动曹操,自信取西流之水铸造兵器,其器锐不可挡且不生锈。遂令部下屯兵于此,大兴土木,建造烘炉一百余座,日夜铸造兵器,锻成之兵器乃依淮水运出,故而又建桥一座,即今之五拱大桥原桥,距今约一千八百余年。一九五八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徽省分县地图》四十三页,定远县图明胜古迹一栏记载:县境有北炉桥,相传为三国时期所建。
    北炉桥位于淮河水系之窑河上。年久淤塞河床抬高,至宋(公元九六0年左右)河床淤平河面,淮水继续上涨,又于原桥上兴建新桥一座。明(公元一三六八年左右)新桥又淤,继续于二层上再建新桥一座,故又名桥上桥,因系五拱,民又惯称五拱大桥。
    清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公元一八九九年)《重浚炉桥山河碑记》中说:定邑有重镇者二。在东为池河,在西为炉桥。四达之会,实曰要区,而炉为重。定之西北有珍珠山,山有泉水曰珍珠泉。蜿蜒下注,历经青洛涧、天助桥,汇楚、汉、沛、洛数水。绕炉桥者半周,复渡五拱大桥,委输以渐,达于淮方……
    据县文化局文史员武家成同志提供:北炉桥亦称百炉桥、桥上桥、五拱大桥确为史实。
    一九五七年,中央及省文史部门,曾组织专家前往考证,当时桥头有碑多块,分别翔实记载三国曹操,宋、明始建及重建情况,然而那场“史无前例”中的扫“四旧”行动,确把那几块记载着中华民族建桥史的无价之宝的碑“粉身碎骨”了,残留的碑座今仍依稀可见。
    北炉桥在今炉桥镇西。跨窑河之上,为通淮南市之首桥。但因河水淤隘,今虽有桥达水中一孤岛,淮水稍涨,桥、岛均没于水中,过往行人只为渔民者多。
    北炉桥全长45米,宽3.7米,高4.35米,栏杆高1.25米,五拱跨度两边首孔跨度2.33米,两边二孔跨度2.82米,中孔3米。白条石栏杆,条石上刻有莲花,隼缝之间塞有铁屑,十分坚固。
    一九八一年天旱,淮水下落,窑河水干枯,时任县交通局长的郑复云同志,十分重视五拱大桥的历史考证,在得到省交通厅拨专款两千元之后,组织炉桥八一道班二十多名工人,筑坝排水开挖,经二十多天的努力,在即将探明第二层桥时,终因囊中羞涩而辍之,实在是令人抱憾终生。
    我国建桥史上记载的首座大拱型桥为河北省的赵州桥,建于公元606年至618年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但如果我们选择时机,下功夫对北炉桥进行彻底清淤开挖,获取有力的佐证,我国建桥史的改写不是没有可能的。而到那时五拱大桥不仅是皖东一绝,中国建桥史上首座拱型桥,也有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奇观。
    笔者期盼着那一天的到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