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缘巧合,总结了和师兄师姐们微信的聊天记录,写成此文,与大家一起共勉。 各位师兄师姐,谢谢各位的抬爱。咱们聊得高兴,很多师兄师姐问我们读什么书,在向你们推荐我们觉得好的书籍之前,我想鸡婆一点,多说两句,做点我们的背景知识介绍,这样以后再跟大家分享好东西的时候,不至于让大家“起疑”。怀疑我们这样做的动机,甚而怀疑我要介绍给大家的宝贵东西,请各位多多包涵我的话唠。 当然主要是介绍我老公了,他自始至终都是我故事里的主角 他因为获得全国高中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冠军的背景,以保送清华的成绩迷上中医,并考入咱们北中医,是他所在高中的最大新闻和遗憾,我想这也是他能几十年如一日痴迷中医,享受寂寞的原因,因为,他喜欢。考入北中医,不乏遇到好老师,像班主任黄老师,教针灸的朱老师等等等等,不过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图书馆自学,因为嫌老师教的太慢,不过瘾,虽然专业课学得很好,那些马列一类的课程分数就很低了。并因此在毕业的时候并不是班上拔尖的毕业生,后来得以分在北京西苑医院工作,他曾经拿过全国大学生武术比赛太极拳冠军这件事情加分不少,毕竟那也算中医界里的一所好医院。 分到西苑,签合同就是没有宿舍永不分房,我们两个外地人,只好各自租房子住,一直到离开中国,这直接导致了后来出国的原因之一。开始转科,马上就觉得大事不妙,因为虽然西苑是中研院的下属医院,可是那时候已经西化得很严重了,在医院里不会西医,简直是举步维艰,他一门心思学了五年中医,西医学得so so,只好临时抱佛脚,恶补西医。我相信各位师兄师姐们也面临过这个问题。 不过还是有令人鼓舞的事情,他在外科转的时候,有个肝腹水的病人因为内科没有床位,分到外科来住,归他管,他就给人家上中医,另一个送来的,另一个医生管,我老公就给这病人上了十枣汤,然后补脾胃的药护着,让家属在病房里给患者艾灸,最绝的是他请示了外科主任以后,把这个病人抽出来的腹水又给患者回输回去了,这个想法从来没人提出过,所以科里的医生和护士都挺好奇和积极的。结果,没几天这个患者就躺着进来,溜达着出院了,送来了西苑外科建科以来唯一的一面锦旗。另一个腹水病人就只是单纯的采用西医抽腹水的治疗,没几天就死了。这让他又一次坚定了自己学习中医的信心。 后来终于定在了肿瘤科,做为西苑肿瘤科的建科元老,他还是很安心的。不过那个时候我就已经一门心思的想出国了。他那个时候是完全不同意的,说中医的根在中国,他哪也不要去。 除了没有地方住,没有钱买房子,主要原因是我觉得以他的性格他再待下去就死定了,他在科上开会诊会议的时候,多次与主任和比他资历老的医生叫板,说人家的中医治疗不对,我每每提醒他不要这样,要提也等会后再私下里提,再说他也不一定就是对的,不过他那时候初出茅庐,傲得很,他的理由是他不怎么样,主任更不怎么样,如果不当面提,那个治疗方案下去,受苦的是病人,听得我恨不得一掌拍死他。他这样的恣意妄为,我想再这样下去,那他就别想提职称,别想在他们医院混了。 不得不佩服的是他的主任杨老师,虽然是个女流之辈,但是非常的大度和果敢,很能容忍他的放肆,人家是办大事的人。当然我老公在中医上的牛劲她也是很赞赏的。后来他跟主任说那个化疗后用的西药升白针太贵了,有的病人用不起,咱们是不是试试穴位注射,主任很支持,之后就做了对比试验,发现足三里穴位注射的升白效果和800元一针的升白针的效果一样,用这个成果,为买不起升白针的病人省了不少钱。 我一直张罗出国,他一点也不管,也不积极,我让他学学英文他也有一搭没一搭的。我就说,我负责把你带出国,你负责出国后养活我,他就很被动,因为他压根就不想出来。最后他也开始行动起来学点英文的原因是,有一天他睡在医院住院病房那栋楼的地下室,和医院的民工们住在一起,一窝一尺长的大老鼠就在他的上铺跑来跑去,露头看着他,还冲他吱吱叫,他觉得他不能再这样下去和老鼠同窝了,今天回想起来,我真的很感谢那窝老鼠。 终于要走的时候,他们主任开欢送会就对他说,小唐,位子我给你留着,你出去不满意半年以内回来我还要你,到时候你考我的研究生。 一出来,立刻傻眼,没人认识他,西医一点不能用,病人看中医针灸都自费,西医彻底排斥中医。那时候他的看病效果也不能保证个个立竿见影。病人三贴药下去,两次没效就走了,不像国内,病人都排着队等着看病,拿药都照着一个月拿。不过我觉得,这正是他中医取得长足进步的契机。因为来到了一个完全模拟古代中医行医环境的地方,对于中医师的水平和医治疗效有很高的要求。于是,我们就此走上了漫漫求学之路 书是一箱一箱的往这边运,学习班是一个一个的参加,好在好老师们出了国倒是很肯教的,只要你肯出钱,老师就教。不像在国内,有点东西都藏着掖着。我一想,只要肯教,能用钱解决的,就不是问题,就怕老师不肯教,是吧。那些年,我们赚的的钱几乎全用在学习上了。还上过800美金一小时的专业课,我算了算这些年来十几万总是花下去了。一小时花800,这个豪花法,那个时候真是穷啊,好在我们都不介意吃穿,生活消费非常的低,还扛得住。而且他吃穿住行什么也不讲究,就爱学习,那我还不从了他。所以,你们能数得出来的和中医、针灸有关的东西他都学过了。看书也从来没有断过,可是诸如“伤寒论”一类的经典,看是看不懂的,用了也是效果不理想的。倒是后世医家的一些招数在临床中还起点作用。 他呢,有个好处,就是学什么东西都往死里学透,学透这个东西的理,而不是单纯的学用法,一直恨不得学得比那个教的人还透,完全不在乎花精力和时间,自然用起来也很好。我眼看着我们的病人一天比一天多,认可他的人也越来越多,我心里挺高兴的。然后呢,他总是在学透了一门东西的时候对我说,我要找的不是这个,这个“不究竟”。 那他每次学点什么东西他总要在临床上实习吧,总有一个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所以我们诊所的病人就一次次几乎归零,然后又重新攒起来。可是他一点也不在乎,我想,这个世界上可能也就只有我能够跟他一起这么煎熬了。 他也有想不开的时候,有的病人没钱治病,我就总给便宜,他就跟我生气,他说他好象就扎了这么几针,可是背后下了这么多的功夫,只有我最清楚,已经收费很便宜了,为什么还少收,医生难道不用生活吗?再说我们的学习费还那么贵。我就说,你好好想想,一个医生,只有有了医德,医术才能进步,他就不认可,愤愤不平,想不通,他说我那么努力,医术和医德有什么关系?他嫌我有毛病,这件事情挺困扰我俩的,我一方面心疼他,一方面又觉得我也没错。因为我自己的经历,看见病人我就觉得挺可怜的,师兄师姐们也一定遇到过这个事情吧。 过了几年,这事一直在我们之间偶尔争执。有一天他挺高兴的,突然跟我说他想通了,我也挺好奇的,以我三寸不烂之舌反复的劝说都没有说通他,他怎么自己就想通了?他说,他想通了,他纠结收费的原因是因为他以为那些东西是他辛苦学来的,现在才知道,自己学到的东西都不是单自己学来的,是老天爷看他适合,送给他保管的钥匙,病人生病了,就像哪个地方锁住了,来跟他借钥匙开锁而已,他只是个钥匙保管员,不是什么高明的医生,那收多少钱就不需要纠结了,钥匙保管员的话,收费就算低点也没什么不平衡的。我听了以后挺感动的,这是他自己想通的,所以从此以后他就解放了自己的思想,这个问题再也没有困扰过我们俩。 另一个困扰他的问题是,他在治疗非常有钱和非常有名的病人的时候,就算是普通的病,效果也不好,后来才发现是自己给自己限制住了,先入为主,就像给皇上看病,心有挂碍,想使的手段使不出来了。后来索性不看任何新闻报道、电视,加上加拿大这个大农村的特殊环境,我们谁也不认识,不管你是什么人,来到我们诊所都是一视同仁,这样一来,这个问题也解决了。 其实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韩国的电视剧“神医许俊”,讲的是朝鲜和我们国家李时珍同时代的名医“许俊”的故事。我和老公为了这个电视剧,破天荒为了娱乐歇业一个星期,把它好好看了两遍,这也是我老公从小长大第一次看电视剧。因为它教给我们太多的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医生的道理,还有很多每个医生都会碰到的难题,如何来解决。包括我上面讲的如何收费,如何对待有权势的病人,如何对待到手的名利,如何和同行打交道,如何分享经验,如何对待病人的误解,如何对待刁难的病人,如何对待生活中的取舍等等等等,这些我们最需要得到的教育,和医术没有关系又有关系的东西,我们都从这个电视剧里学会了。我在此特别提出来的原因是,自从我们看了这个电视剧并照着做以后,我们的整个生活、命运和求学的道路完全改变了。 我老公原来学到点经验、技术也挺宝贝的,也不是能轻易分享出来的,自己藏私吧,可是自从看了那个电视剧改变以后,不仅解放了自己,好事情还一桩接着一桩,他最渴望遇到的好老师也一个个主动送上门来,自然,治病的疗效也得到了长足的提高,不过那个时候他还是没有找到他所谓的“中医里面很究竟”的那个东西 那个电视剧里特意提到了,“其实对于一个医生来说,最好的老师就是病人”,他们把他们的病症事无巨细的呈献给你,只要你肯用心总结和观察,病人能教会医生很多东西,各位师兄师姐,真的是这样的啊。我们的很多东西就是这样学到的。如果一想到你看的病人每个都是你的老师的话,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尊重他们,不竭尽全力的医治他们呢? 好吧,治疗的本事学了一大箩筐,可是他还是总是跟我嚷嚷他没有找到“究竟”的东西,我就问他,什么是你要找的“究竟”的东西呢?他说,他在治疗的时候,很多病人立杆见影,可是他知道这只是解决了一时之痛,好象好了,可是不管多久,病根没有去,总还是要回来的,还有,有的时候一个病来了,寒治也对,热治也对,这到底是为什么,其中的理是什么?他搞不清楚,如果仅凭经验来治疗,那总是不放心的,也不能重现。他要找的就是那个把病机病因看得清清楚楚,然后去病根的方法,我听了就说,那你就只能去找佛菩萨了,人的病不都是由心而有,由心而生的吗?世法中哪有什么妙法可以根治的呢?他说,如果将来他得了和病人一样的病,却治不好,比如说癌症,治了那么多,不是每个人都能治好,如果碰上他就是那个治不好的病人怎么办?我说,就你这要求,也太高了吧,上哪里去找,我就拍他的脑袋说,“醒醒吧,唐医生,你迷得太深了”。 我老公在旁边说了,你不要再写了,让人感觉在显摆,不过我就是觉得,只要学中医、爱中医,想真正学好中医的人就一定能够理解我的这番用心,不然咱们在海外的中医太亏了,干的是这么辛苦危险的工作,没有任何保护,担着传染疾病的风险,顶着各方面的压力,俗话怎么说来着?“冒着卖白粉的风险,担着卖白金的责任,赚着卖白菜的钱”,如果连这个都想不通,到时候怎么死的都不知道,最后自己生病了还是要去求助西医,那不是太悲凉了?所以我今天在这里写这些是第一次,能看进去心里,相信我不是显摆的,我在这里先拜谢了。 好吧,昨天讲了前半段,谢谢各位师兄师姐的捧场。今天要开始讲更传奇的部分了。 我老公他不是学了一箩筐的治法吗?虽然病人越来越多,治病效果也越来越满意,不过他不是还在寻寻觅觅他那个“究竟”吗?有一天他就跟我说,他觉得“究竟”还没找到,但是他找到了为什么找不到“究竟“的原因,我就冲他一拱手说“愿闻其详”。他就说,他现在不管用什么疗法,治疗的时候对于疾病的中医病因和病机的把握都不是很精准,就好象有很多得力的武器,可是往哪里打,目标不精准,这要靠一点点积攒的临床经验来判断治疗的方向,决定治疗的思路,太慢了,太不全面了。就像以管窥豹,总是不能看清全局。造成这个状况的原因,不是治疗水平不够,是诊断水平跟不上,我说,你不是能读懂各个西医检查报告,经过那几年医院的历练,西医诊断也有一定的水平吗?这些年也没断过看病人的西医诊检查结果。还有就是,你不是也会摸脉吗?加上望、闻、问,还有什么不够?难道你现在看病就不摸脉吗?他就告诉我,也摸,也能摸到东西,但是他自己不满意。摸脉,摸到什么地步,拿得到多少信息,是有很多层次的。他觉得他会摸的那点脉,根本不够用,学校没学到多少,自己在临床上摸索也是雾里看花,所谓的“心中易了,指下难明”。实际上呢,是因为“心中不了”才“指下难明”。他还高谈阔论的说,今天的中医之所以没落,不是因为治疗方法不够用,而是因为诊断方法,也就是脉诊的失传和湮没,使得中医生们无法正确做出中医的判断,缺少一双明亮的眼睛来看清疾病的本质和原因,不能选择早就存在的各种对疾病治疗很好的方法,在第一步起手的时候就输掉了。现在更是发展到用西医的各种病名和诊断来套用中医的治疗思路,放弃了我们中医最高明的理论部分,才会导致现在中医的没落。西医为什么现在这么王道,不是它的治疗水平有多高,而是因为科技的发展给它带来的诊断水平越来越高,才会给大家一个错觉,它很发达,实际上虽然西医在从起步到现在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是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大部分发展都局限于外科手术和侵入性治疗的部分,在内科病的治疗方面,和中医比较起来,也就是从幼儿园成长到小学生而已。对于疾病真正原因的认识和治疗的水平远远赶不上身为博导的中医。 对于他这些“离经叛道”的调调,这么多年也就我这么一个听众。我说,那你多看看书啊,什么经典,什么濒湖脉学,有的是关于脉学的书,他就嗤之以鼻的说,给你十本奥运冠军写的关于游泳的书你看看,你就会游泳了吗?这得下水游,有人教才行。我一听就觉得他又开始挑战“Impossible Mission” 了。学中医的人都知道,脉诊这个东西是不是有,有没有经典中记载的那么神奇,现在都还在不停的质疑和争论中,就算是确有其事,这种宝贝,那都是属于家族内部传男不传女的秘法,我们无背无景,也没有多少钱,这上哪里去学呢?我说出我对脉诊的怀疑,他就反驳我说,不要因为自己的浅薄和无缘识得庐山真面目,就随便否定经典和古人的记载。如果是谎言,怎么可能流传得了2000多年呢?他从来也没有怀疑过中医能够治疗各种疾病,而且非常的犀利的论断,治不好的唯一原因,就是因为他自己学得不到家。我想,那倒是,这些年我们到处学习,学到的有好东西,也有名不副实的,本着”吃亏是福“的原则,就算学了十样,只有一样值得学,也够本了。不是也学会了很多当初没有学之前以为不可能的技艺吗?关于脉诊,我们连学都没学,为什么要质疑它的真实性呢? 可是,谁会教他脉诊呢?上哪里去学呢?这好像是难于登天的事情。我就告诉他“你又在发梦了”。他就摆出那副常见的模样,瞪大眼睛对我天真的说”错,不是在发梦,是有梦想!梦想嘛,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我知道他说这话是认真的,不过通常这种时候,我真的很想海扁他一顿。你说他一个大老爷们,那么大一坨杵在那,跟我那么认真的谈他的梦想,一谈就是二十好几年,拜托,你又不是我儿子!他一发梦,我的日子就又要不得安宁了。我就嘲笑他说,你没看过红楼,总看过三国吧,你现在特像里面的一个人物,你知道是谁吗?他立刻高兴的问:”是不是吕布?玉树临风“?我说:”错,是那个仰着脖,顶着一片方巾,领着个小童过江的蒋干“。他立刻就不吭气了。不过说笑归说笑,这“不可能的任务”要上哪里去实现呢? 自从我们看了那个“神医许俊“,尽量按着里面教的医道来做人做事以后,好事情倒是不断有,学习也没有以前那么艰难了。他一边看遍各种关于脉诊的书籍,了解市面教授的一些脉法体系,一边找老师,心得体会很多,就是觉得没有上道。找了一阵子脉法,毫无头绪,我俩一合计,不如来祷告,许个愿,这几年我们的老师不都是这么就送上门来了吗?我说,这个脉诊不同以往,是中医这个王冠上最大的宝石,得要许个大愿,才能换回来(当然后来等到学会了,我才知道,它不是宝石,而是通往宝库的钥匙)。我说,谁让你上辈子那么吝啬,不乐于跟人分享你学到的知识和经验,所以才让你这辈子要学点东西那么难,那么多障碍。干脆你就发愿,如果你能学会脉诊,不管以什么途径、花多少钱,多么难学到的,你都毫无保留,不计报酬的全部教给想学的人,不要让和你一样的那些中医的死忠们再走你这样艰辛的道路了。这样就算将来你老、死,下辈子再来,就会很容易学到啦。他听了,深以为然,就在佛前立下誓愿。 2008年11月,立下誓言还不到一个月,有一天,他在他那近千本的藏书前检阅,抽出了一本在书架上放了四年的砖头厚的英文原版书籍,作者是Dr. Leon Hammer,书名是” Chinese Pulse Diagnosis“,是一位资深的美国心理医生撰写的,而这本书是关于脉诊的。从此后,开启了我们中医生命的新纪元。展现给我们另一段传奇。 这本在我们书架上搁置了近四年的书,是温哥华的于医生推荐给我们看的。于医生在我们初到温哥华,准备开诊所的时候,给过我们无私的帮助和建议。他也是一位孜孜不倦学习的医生,他的藏书甚至多过我老公。四年前在一次聊天中提到脉诊,他就顺手拿给我们看这本书,是他几年前在一个学术交流会上,这位美国医生作者讲学的时候他买的。我老公一听一看,立刻从亚马逊订购回来。我之所以对这本书印象深刻的原因是,第一,它很贵,当时要144美金,第二,它很厚。买回来以后,我老公一翻,繁复无比,乱七八糟一大堆,主要还是当时认识不够深,水平不够高,心存骄傲,外国人写什么脉诊?所以一翻之下,看不明白,就束之高阁了,因为它很贵,我还挺可惜的。时隔四年,我老公又重新打开了它。天哪,所有他需要的关于脉诊的细节都详细的记录在这本书里。他大吃一惊,这是何方神圣,写得这么详实,这么到位,和他当时的认识一模一样。这绝对不是一个外国人可以写得出来的。一定有高人在背后指点,是有传承的。他一激动就满地乱转,直对我说,赶紧,关门,歇业,放假,我要好好看看这本书,因为毕竟是英文的专业著作,不像中文书看得那么容易。那一年的年底,我们关了近一个月的门,他从早到晚天天的看,终于把这本书读了个透。读完以后,就斩钉截铁的说,“我要去找他,去跟他学脉诊”。 |
|
来自: jinxiangui > 《我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