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拉丁文注释的德国漫画《万物:创世》

 看见就非常 2015-07-16

张向荣


《万物:创世》 [德]延斯·哈德 著 王遥路 陈亮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4


最近,一本漫画书在读者之间突然走红。不仅年轻读者,连一些久居学院的学者也关注起这本名为《万物:创世》的德国漫画。漫画的作者廷斯·哈德是“七〇后”,大多数中国读者对他都很陌生,但是,有不少人或许知道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拉丁语和希腊语的奥地利学者雷立柏,而雷立柏就为这本漫画做了拉丁文注释。

一部漫画还需要拉丁文注释?看来这本漫画应该是一部优秀的科普读物——但《万物:创世》远不止此,它用漫画表现了从宇宙大爆炸理论直到人类诞生之间的宏大“历史”,无一图无来历,涉及天文、地理、考古和古生物学的方方面面,画风颇有日本漫画家车田正美和荻野真的风格。作者没有按部就班地描绘这些内容,而是打破古今天地宇宙的界限,将相近、类似或能产生通感的图予以并置,比如他描绘了太阳,紧跟着画了苏格兰巨石阵、十七世纪基督教太阳系图、古埃及太阳神浮雕和玛雅人的太阳金字塔,就像电影的蒙太奇。

在我看来,《万物:创世》最特别之处,是用一种整全的眼光来表现人类的知识,这里没有专业分科,也不是纯粹的科普,而是把人类知识的尺度放大为一种世界观。

这不禁令人想起那些具有博物学趣味,被誉为“百科全书”的各类知识分子。比如艾柯,十几年前,他还只是作为符号学专家、小众作家在学术圈里小范围流行。这几年他的著作接连被译成汉语,往往还都是大开本、精装帧、铜版纸印刷,如今艾柯已经作为一个“无所不知”的学者广为国人所知。最近,他又有几部作品被再版上市,分别是《误读》《带着鲑鱼去旅行》和《开放的作品》,照例还是精装版。艾柯的魅力,在我眼里也在于他衡量知识的尺度不是按学科分门别类的专家的做法,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整全的广度和无限的长度,无论何种知识信手拈来,令人惊叹。说起来,中国也有这种对待知识的传统,像古代的类书,或是经史著作的“集注”、“汇评汇注”之类,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趣味与学术偏好。福柯对此早有注意,才会在《词与物》的前言里特地引述博尔赫斯所描述的“某种中国百科全书”,作为他写作此书的一个起点。

由西及东,于是又想到钱锺书,有人赞誉他无所不知,也有人戏称他的研究是“獭祭鱼”。不管怎样,把一切知识作为一种整体来接受的学者,至少其大脑是绝伦的。为什么有些人如此热衷于打破知识的界限呢?把知识按照规范的学科标准去学习、研究、分析,不是更容易掌握吗?人类近现代文明的高速发展,不正是建立在启蒙主义之后逐渐形成的现代学科的基础上吗?这是当然,但对热爱趣味、“雅好谈艺”的人来讲,这个尺度太过琐碎了。甚至有些学者努力去创造一个世界,容纳无限的知识,并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就像托尔金创造的是奇幻史诗,但更是一个包含了语言、历史、物种、地理等各类知识的世界。托尔金作品在中国的流行,让中国读者逐渐知道了这一类型的西方作家,特别是学者出身的作家,有不少喜欢创造一个奇幻的世界来收藏自己毕生掌握的知识。约翰·克劳利的小说《他方世界》在中国大陆出版不久,我最近一直沉迷其中,这也是一本“创造世界”的书,但这个世界并非星球或新大陆,而是一幢奇异的“魔方大厦”,人类与精灵、历史与未来、生死与永恒都通过这座千变万化的房子循环不息。有些文章介绍《他方世界》是“科幻作品”,显系误读,这本书的尺度更加宏大,堪称元小说、元历史、元哲学的共同体,而风格又是美学和诗学的。这类不满足于宏大叙事的虚构,也不仅靠想象力支撑情节就构建起广阔世界的小说,也许还包括不久前出版的《歌门鬼城》,尽管后者更诗情画意或曰晦涩难懂。总之,构建一个引人入胜的世界,不能只靠编故事,关键要掌握衡量知识的尺度。甚至未必需要创作几千页的大部头,我们熟知的《爱丽丝漫游仙境》涉及的“知识点”可真不少,谁让作者刘易斯·卡罗尔就是牛津的数学教授呢。


来源:东方早报  发布时间:2015年4月5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