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宾虹: 凡病可医,唯俗病难医 治俗之道,在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看见就非常 2015-07-16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春,苏东坡(1037~1101年)出任杭州通判时,从富阳、新登,取道浮云岭,进入於潜县境(现并人临安)“视政”,当时於潜县令刁铸,与苏东坡是同榜进士,交情甚笃。刁铸热情接待了这位上司,并下榻在镇东南的金鹅山巅“绿筠轩”中。一天,在寂照寺出家的於潜僧慧觉禅师拜见苏东坡,与他一起谈佛论经。苏东坡博学多才,又自称佛门居士,谙熟佛学,使慧觉十分钦佩。两人在“绿筠轩”临窗远眺,只见满目皆是茂林修竹,苍翠欲滴,景色宜人。苏东坡情不自禁地连连叫绝。慧觉禅师见此,知苏东坡已被眼前的绿竹景色所倾倒,就故意逗道:“苏学士,房前屋后栽几株竹子,我们於潜自古以来如此,不过点缀一下而已。”苏东坡摆摆手道:“此言差矣,门前种竹,决非点缀而已,此乃高雅心神之所寄。我这儿有一首好诗赠你。”于是他即兴挥毫,写下了这首《於潜僧·绿筠轩》题词。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人俗难医,黄宾虹、林散之先生也说过类似的话。现代杰出国画大师黄宾虹老人说:“凡病可医,唯俗病难医。”著名书法家林散之说,人的气质中,“俗病”最难医,而“读破万卷,可医一俗”。他还说到:“学字就是学做人,字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字,学会做人,字也容易写好。”

书画的气息、味道,是书画最重要的一环,也是书画作品给人的第一感受。书画的气息、味道就是书画的格调、品位,是最难言说,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气息、味道有雅俗之分。雅者,书卷气、古朴气也,表现出书画的高洁典雅和素朴古拙;俗者,世俗气、市侩气也,给人以低俗粗鄙和恶浊恶心之感。由于书画的气息和“人”关系最密,所以改变也最难,古人有“百病好治,惟俗难医”之语。这个“俗”就不单单是书画的问题,而是书画家的整体修养了。

要治俗病,董其昌先生指出,在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由此变换气质,开拓胸襟,纯正审美趣味。黄宾虹先生认为“治俗之道,在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多则积理富,气质换;游历广则眼界明,胸襟阔,俗气可除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