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篮寨古时因产竹和出竹篮而得名。也许是上苍的恩赐,这里的泥土有着特殊的性能,质地细腻且含油质,采来后掺入棉绒反复捣和,即成为最理想的泥料。脱胎出来的泥人,表面洁净光滑,曝晒不裂,水浸不烂,着色后光彩夺目,逗人喜爱。因此,竹篮寨的泥人一直负有盛名。 竹篮寨的泥塑制作历史悠久,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在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竹篮寨的泥塑达到鼎盛,当时全村40多户人几乎家家制作泥人,许多农家的炕头、桌椅上、火榻旁、廊檐上,有的搓泥,有的脱胎,有的过水,有的描画,村子里到处都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泥人艺术品。这些泥塑作品外形朴拙、色彩艳丽。作品主要是福、禄、寿娃及十二生肖的造型,具有民间传统特色。 多少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的劳作实践,竹篮寨的泥人技艺日渐提高,创造出别具一格,风格多样,色彩明快,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泥人作品。有各种泥人、动物、玩具,种类繁多,神采多异。有神态可爱、造型饱满的胖娃、大头娃,有古拙雄奇、半蹲半卧的狮子、老虎;有形象生动、活泼可爱的玉兔、小狗;有插片竹叶可以吹响音似鸡啼的公鸡,还有两三岁小孩喜爱的拨浪鼓、“小猴打秋千”、泥哨等。有图为证哦! 竹篮寨泥塑有泥货和窑货之分,泥货是直接用模具翻制,晾干后涂彩成形,以公鸡、狮子、老虎、憨娃打肚等系列作品及《十二生肖》为代表作。窑货则是用和好的胶泥捏制晾干后,再烧制涂彩,以单件作品为主,有羊哨、狗哨、马哨、鸽子哨等,这些作品相同的特性是装上做好的竹笛即可发出不同的声音。竹篮寨的泥人之所以经久不衰,受人喜爱,主要是因为保持了民间传统艺术原汁原味的风格,并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创新。 当地人把竹篮寨泥塑作品统称为泥人或泥娃娃,取材于神话题材的胖娃是竹篮寨最为传统、影响最大的泥人作品。制作泥人的主要原料有黏土、模子、白土、膏子(一种植物染料)、皮胶、竹子、棉花,备好料后要经过取土、和泥、制坯、粉胚、装彩等多种工序。 现在继续制作泥塑作品的只有竹林社的三户人家,主要代表人物是张小林,他们家四代人制作泥塑,张小林的奶奶赵玉梅、父亲张思孔、母亲何凤莲、以及他13岁的儿子张晨,他们都是制作泥塑的能手。 张小林自小聪颖过人,在耳濡目染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勤钻苦学,熟练地掌握了制作泥人的整套技术,并在继承传统泥人艺术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创作出了一些代表竹篮寨泥人最高水平的作品,如《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民间喜爱的福禄寿禧、钟馗、三娘教子等。同时,还对原传统产品十二生肖中所缺的龙、马、鼠、蛇、狗作了增补。 责任编辑:刘 琼 编辑:张永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