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很多人对修道人的印象或许是寺庙里的僧侣,又或许是高山上的道长。在平常人的眼里,他们或许是武艺高强,又或许是超凡脱俗,不吃人间烟火。那么究竟修道人和平常人有何不同呢?请看下文:
前按:之所以想谈这个话题,是因为很多人都来问到了这个问题,我以前也有思索过,也听一些道家学者谈到过他们的观点。心里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正好前几天又发生了一件小事,愈发触动了我的心思,想来写一写。因缘成熟,于是就写了。文中有提到一个女孩,但愿她不会因此而生气啊!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说一个小事。前几天我写了篇日志发到空间,有个女孩对我的文章进行了回复,发表了自己不同的看法。本门弟子小C回复了她,对她的观点进行批驳。于是两人就吵起来了。一直吵到晚上。先在我的空间里面吵,后来又在QQ里面吵,我不得已把他们的回复都删了。这女孩在QQ上找我了,说亏你的朋友还是修道的,居然这么没有风度云云。无奈下,我就在QQ上把小C叫出来,对他说:“好了,不要玩了,苦主到我这里告状来了。”小C说:“嘿嘿,好久没有这样爽快一回了,这么快就来告状了?没意思,好吧,那我看电影去了,不和她玩了。”
小C虽然脾气有些火爆,但颇知进退,虽然吵架,但我知他不会迷在其中,只怕更多的是在玩。所以他很快就忘了这事去看电影了,而这女孩还是情绪激动,一个劲的向我发牢骚,咒骂着,我劝都劝不住。唉,人家是在玩,她倒当真了,这怎么能行呢?不久前,她还问我如何消除戾气,因为她觉得自己性格暴躁。我苦笑,遇事不愿意冷静,不能很好克制自己,这样又如何消除戾气呢?人家都已经放下了,她还拧在手里,不亦累乎?(注:其实,我也并不赞同小C去和她吵架,没必要嘛,有那份功夫还不如去持咒。很多人是经不起骂的,不管小C是玩也好,还是想点化人家也好,都要看人来,否则无端端的得罪人,反倒给自己惹麻烦。就算是老师,也是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极端的手法去点拨徒弟,有资质的徒弟一下就开悟了。这一点我后面会提到。)
我让她去看看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面风波恶和一个挑粪农夫在独木桥上面的僵持对骂这段情节。她不明其意,继续发着她的牢骚,不停咒骂。我其实有些同情这个女孩,她曾经也有过苦难的经历,但这些经历不但没有成为她的财富,让她变得豁达开朗,反而她觉得自己成了一个偏执狂。我有些可惜,历练是有了,可惜只历练出一个残次品来。
说完这件事,我来回答文章标题的问题吧,我觉得修道之人和平常人最大的不同,就在心态上。修道之人洞察世事人生,对人,家庭,世界的本质都看透了,到了这个境界后再回来,就是另外一种心态,等于是换了一副心肠。所以我知道小C是在玩,就和风波恶一样玩得高兴,但这个女孩就和那个挑粪农夫一样,却是真正迷在其中。金庸写这段情节是很有意味的,作为一名罕见的武功高手却和一名挑粪农夫对骂,但风波恶是骂得高兴,乐在其中,挑粪农夫却是骂得生气,怒在其中。这两者不可同日而语。挑粪农夫嘴里喷粪,最后终于忍不住把手上的粪泼到风波恶身上。但风波恶却不生气,只是玩尽兴后哈哈一笑,飘然而去。既然是游戏红尘,就应该有这种心态,如果生气了,那就等同于俗人了。所以他不会生气。
在这件事上,小C既是当局者,又可以说是旁观者。以旁观者的心去做当局者的事,又怎么会生气呢?对于常人来说,要么当局,要么旁观,他的角色已经固定好了。可对于修道的人来说,他在当局的同时,还可以旁观。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嘛。犹如下棋一样,当局者迷在其中,心里想的就是输赢,想的是面子荣誉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等等,心神不宁,患得患失之间但又不得不全身心投入。而旁观者不关心输赢,只注重这盘棋要怎么样才能下好,心态平稳,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只在意最后的胜利。两个棋艺相差无几的棋手,真正比拼的,说到底还是心态。谁能不迷在其中,谁就有可能胜出。因为迷的人在下棋之时必然带上情感和各种得失观,他的思维见解必然要受到一定影响。不迷的人就没有,所以即使当局做事,却能做到旁观者清,充分调动他的智慧来做好这件事,让下棋真正成为智慧的博弈游戏,和世俗的输赢、名利等等都不再相干了。
修道之人,积极入世,参与到世间的所有事上来,所以修道的人也可以去经商、当官,去做自己喜欢的职业,去追求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他和常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心态上。常人常常是在追求之中迷失了方向,丧失了自我,被自己所追求的东西捆住了手脚,也捆住了心灵。经商的最后被金钱所奴役,当官的迷恋权势最后上了断头台。可修道的人不会,虽然也参与其中,但却不迷在其中。修道的人也可以接受高官厚禄,但他不会贪图。他的心始终是定的,他的双眼始终是清明的,没有一刻朦胧过。
有人说修道的人的生活应该很痛苦,因为什么都看透了看淡了,那还有什么意思?还不如迷在其中,乐在其中。比如说我想当官,我努力向这个目标追求,在追求的过程中,我会很快乐,如果我成功了,我会觉得自己实现了个人价值而感到庆幸。就如同刚刚说的下棋,我带着诸多情绪来下棋,我紧张,我全神贯注的下,但只要我赢了,我就会感到无比的高兴。可修道的人却会觉得这一切都是虚幻,不在乎输赢成败,那他也就找不到那种快乐的感觉,如果这样,他这一生有什么快乐呢?
我想,这应该是很多人的疑惑。常人有着常人的快乐,修道人也有着修道人的快乐。常人的快乐,是由迷而开始,若不迷进去,就得不到他们想要的快乐,但真正迷了进去,又容易患得患失,整天生活在不安当中。就好像世俗的爱情一样,常常是痛并快乐着,那种又爱又恨,又喜又嗔的感觉,让世人如痴如醉,剪不断理还乱,真是乐在其中,更是苦在其中,所以常人的心态很难豁达起来。弘一法师说人有三层境界,第一层是迷在物质上,第二层是迷在精神上,只有第三层修道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入而不迷,静观自得。到了第三层的人,他的情趣就不是一般人可以了解得了。所以常人无法理解风波恶的行为,乔峰却极为欣赏,因为他们本质上算是一类人。
因为迷在其中,所以常人的情趣常常和得失联系在一起,得之则喜,失之则悲。情绪波动幅度较大。就好比那个想当官的,他说在追求的过程中很快乐,只怕未必,追求的这个过程也是有喜有悲。就好像唐僧师徒取经成功后固然快乐,但回味路上的经历,也是酸甜苦辣百感交集吧。不会觉得这个过程很快乐吧。常人下棋也是一样,在没有分出胜负之前,一颗心一直悬挂着,直到下赢了才尘埃落定露出笑容来。和风波恶对骂的那个农夫,对他来说,他要骂赢对方才算是高兴,觉得才算出了一口恶气,他并不享受这个对骂的过程,所以骂不赢了就忍不住把挑的大粪泼向对方。而风波恶只顾享受过程去了,没想到对方这么没品,一时没有防备被人家泼粪了,好不狼狈。
而修道之人的情趣在于不迷,不迷于得失成败。修道的人做什么事都饶有兴致,看别人下棋也是如此,自己下棋也是如此,虽然识神当局,但元神在旁观,所以本性不迷。当局是你的事,和我没有关系,我下棋我乐在其中,得失让你操心去,而我只想着怎么下棋,而你还操心棋局外面的事。修道之人去上班也是如此,他在单位里面把事做好,不过多的想着事外之事,不会为了工作把自己搞得心烦意乱,不会把单位里面受的气还带回家来,不会因为工作而老是影响了自己情绪。不是说上班的时候没烦恼,也有,但烦一会也就过去了。犹如下棋一样,遇到一步不好走的棋,道者也会蹙眉思索,但自己不会因此而乱了心神。
把世俗的东西在心里都打破后再去捡起来,就不再迷在其中了。所以禅宗的大师常常棒喝一声,迷者顿时醒悟,见了本性,放下执着,不再迷了,迷者成了达者,顿时进入另外一种云淡风轻的境界。就好像一个画家毕生心血做了一幅画,拿去给他的老师看。他的老师随手就丢在火堆里,他可能会拼命去抢这幅画。可他要是道者,他只会淡淡一笑,烧了就烧了吧,已经不需要了,因为自己已经成了,还需要这幅画干嘛呢?至于乐趣,在画的时候已经得到了。没有了世俗的名利心,他的情趣也就和常人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就是修道之人看问题和常人不一样的地方。所以进入境界后也和常人不同,他会做得更专心,更认真,做得更好,最重要的是他没有迷。所以有时候为了让人悟道,老师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法,不把徒弟逼到那个份上,不把他心里的一些东西打破,把执念打破,他是很难悟道的。成就一个再来打破它,其实打破的就是自己的执念。以前听师父说过修丹道也是如此,到了一定层次后就要把自己辛苦练出来的丹破掉,不如此不能进入更高境界。经历了这种破而后立,死而后生后,其心态也就不可能还像常人一般放不下了。
我听说一些濒临死亡,被医生下了死亡通知书的人忽然又死而复活后,其心态和以前比大不一样,变得豁达开朗了很多,在某种意义上其实也算是一种开悟了,被生活,被疾病逼得走入极端了,走到悬崖边上走投无路的时候,一下就开悟了。非大执不足以启大悟,只要那个契机到了,一下子打破执念就开悟了。开悟后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不再像以前那么斤斤计较了,对世间很多事情就没那么计较在意了,也就是说没那么迷在这上面了。他们会找到属于他们的那份快乐的。而他们的快乐,也不是常人能理解得了的。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也不错,总之各有各的快乐就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