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问答 | 小气的人被说成“吝啬”?

 cntagu 2015-07-16


古典书城

「最受欢迎的古典文化公号 最具人气的古典文化社群 」

国学经典 | 古典文学 | 诗词歌赋 | 历史趣闻 | 风俗礼仪



先别点答案,看看自己答对了多少 o(∩_∩)o



1.患了嫉妒情结的男女为什么常被说成是在“吃醋”?

点击一下,查看答案

食醋是我国古代主要的酸味调料。除食用的内涵以外,“吃醋”还有丰富的外延。清代人文康的章回小说《儿女英雄传》中有这么一段话:“切切莫被那卖甜酱、高醋的过逾赚了你的钱去,你受一个嫉妒的病儿,博一个 醋娘子 的美号。”看来作者的这段话是从生活中提炼而来的。食醋是一种具有酸味的传统调味品,可以引申为酸、酸味。酸又有痛苦义,所以人们又把捻酸吃醋与嫉妒联系起来以喻心酸。有时也称醋意、醋劲儿。如《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晴雯听他(指袭人)说 我们 两字,自然是他和宝玉了,不觉得又添了醋意 ”吃醋的近义词还有泼醋、捻酸吃醋和争风吃醋。明末《清夜钟》第二回有“石匠樊八 怕陈氏吃醋 又怕陈氏捻酸怪他”。人们又把爱流露出醋意的人称为醋缸、醋瓮、醋钵儿、醋罐子、醋坛子或醋瓶子。有时还把没来由的嫉妒称为吃寡醋,如戏剧《百花亭》就有“我几曾调他来,皆是他心上自爱上我,你吃这等寡醋做甚么?”


嫉妒和食醋是怎样联系在一起呢?清代有人认为它源于一种成见。在某些南方地区,人们相信一户人家不宜同时酿造两缸醋,否则必有一缸会坏掉。同样,在一个家庭中也应保持一夫一妻的常规,不要搞多妻制,否则妻妾之间难免产生嫉妒、冲突,使大家吃到“坏醋”。


还有一种“狮吼说”。其主要依据是《在阁知新录》关于“世以妒妇比狮子”。《续文献通考》载:“ 狮子日食醋、酪各一瓶 ,吃醋之说本此。”明代李日华《紫桃轩又缀》云:“正德中,狮子房二号日食活羊一只、白糖四两、羊乳二瓶、醋二瓶 ”说明狮子确有食醋的习惯。那么狮子食醋又与妒妇有什么关系呢?原来苏东坡有一首题为《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的长诗,极为生动地记述了河东柳氏的凶悍以及陈季常闻狮子吼而茫然无措的窘况。后来人们便把“河东狮吼”作为妒妻悍妇的代称。这样河东狮又与吃醋、嫉妒牵扯在一起了。这一说法是否确切,不得而知。不过关于“吃醋”一语的来源,流传最广的,还是唐太宗李世民劝房玄龄纳妾一事。


据刘《隋唐嘉话》一书的记载:唐朝初年房玄龄因辅佐有功,李世民几次想把美女赏赐给他,但都被婉言谢绝了。后来听说是源于房家有妒妻,于是皇后亲自出马作思想工作,但同样没有效果。李世民生气了,就安排人送去一壶酒,并传话说:“朕意已决,要给房大人纳妾。夫人若抗命不遵,这杯毒酒马上就赐你一死。”然而生死面前,卢氏毫不畏惧,她宁可去死也不愿丈夫纳妾。只见她镇定地接过“毒酒”,仰脖一饮而尽。结果她没有丧命,原来壶中装的是老陈醋。后来李世民自我解嘲地说:“朕尚怕见她,何况房玄龄呢!”不敢再提给他美女的事。于是“吃醋”的故事广为流传。由此可见,“吃醋”与“嫉妒”的“联姻”应该追溯到唐代。



2.为什么小气的人被讽刺为“吝啬”?

点击一下,查看答案

吝啬,意为“小气”。《三国志·魏书·曹洪传》云:“初,洪家富而吝啬。”又作“遴啬”。关于这个词的来历,民间有一段趣闻:传说很久以前,有两位先生,一个名吝先生,一个叫啬先生。吝先生有一回到城里办事,在半路上碰到了啬先生。两人一路上有说有笑,谈得十分投机,于是便结为朋友。分手时,他们相约中秋节到乌有山子虚亭饮酒赏月,定好了由吝先生携酒,啬先生备菜。但两人都很小气,不肯轻易花一分钱。中秋节到了,两人如约来到子虚亭所在的乌有山,但见彼此都是一双空手而来,他们大眼瞪小眼地互相对视了一会儿,忍不住哈哈大笑。两人谦让一番在亭子里坐下之后,吝先生首先站起来打破僵局。只见他一只手弯曲着佯做举杯状,另一只手遥指高空,朗声说道:“月光如水水如酒,请啬先生开怀畅饮。”啬先生也不甘示弱,随即伸出两个手指做筷子,指着荷塘深情地说:“池中游鱼鱼是菜,请吝仁兄大饱口福。”两人觥筹交错,互敬互让,好不高兴。吝先生脖子一仰,嘴里咂得滋滋作响,连声称道:“好酒,好酒,杜康也要逊色三分!”啬先生也把手指送入口中,连声称道:“好菜,好菜,山珍海味也无与伦比!”过往的行人看到这两个人如痴如呆的举动,无不捧腹大笑。其中一位过客认识吝啬二人,便走上前打趣道:“今天两位仁兄赏月,喝的是吝啬酒,吃的是吝啬菜,活着是吝啬人,死了是吝啬鬼。”从此,“吝啬”一词便逐渐传扬开来,用于形容极其小气的人。



3.为什么请客的一方称为“做东”?

点击一下,查看答案

《儒林外史》第十三回中叙述到,为了帮助朋友蘧公孙,“马二先生做东,大盘大碗请差人吃着,商议此事”(指舍财消灾)。这里“做东”是请客的意思。“东”字除表示方位外,还可以作“主人”讲。在《礼记》中的《曲礼篇》记载:“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客若降等,则就主人之阶。主人固辞,然后客复就西阶。”从有关主客之间礼仪的规定中,可以看到“东”位就是代表主人。


《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了春秋时期秦国攻打郑国,郑文公以供应秦国后勤物资为由请求撤兵,他派烛之武对秦穆公说:如果秦不灭掉郑国,而让它成为东方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中缺乏资财食用,就可以由郑国来供应,这样做对秦国有利无害。后来秦果然撤军,“舍郑以东道为主”。因郑国在秦国东面,故称东道国。后来“东道主”便成了一个固定的名词,我们平常所说的“房东”、“股东”、“东家”、“做东”等,其实都是从“烛之武退秦师”一事中的“东道主”一词演化而来的。



4.“天伦之乐”指哪种快乐?

点击一下,查看答案

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说:“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提到了天伦之乐。什么是天伦呢?《穀梁传·隐公元年》说:“兄弟,天伦也。”兄先弟后,天然伦次,所以称兄弟为天伦。后来也泛指父子、兄弟等亲朋好友关系为天伦。在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智、信(五常)代表了社会道德的行为准则,是支撑社会发展的思想意识。儒家里的“五伦”包括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夫妇循礼、对朋友忠诚宽容、同道相谋(君仁臣忠)。尽天伦之乐,指的应该是父母、兄弟、夫妻、朋友(君臣)之间按照儒家的道德标准和睦相处,感受其中的快乐。


这种快乐,主要来自分享。父母、兄弟姐妹、儿孙、晚辈、家族亲友只有相互倾听,真诚理解,分享亲情、友情、爱情,才会有欢聚一堂,其乐融融的场景。共享天伦之乐是每个中国人所期盼的。天伦之乐是维系亲情的纽带,是传承情感的基石。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天伦之乐都会因人的代代相承而永存。在新的时代中,它还升华为一种新的目标,被赋予了家庭、社会、国家三重和谐的新的使命。《辞源》解释“天伦”的另一含义是“自然的道理”,如《庄子·刻意》说的“一之精通,合于天伦”。这种家庭、社会、国家和谐的同一快乐不正是合于“自然的道理”吗?



5.“五福临门”是哪“五福”临门?

点击一下,查看答案

中国人总爱讨个喜庆吉利。新春佳节来临,亲朋好友彼此间道贺致喜之际,经常爱把“五福临门”、“三羊(阳)开泰”一类的吉祥话语挂在口头嘴边。但要问起“五福”的具体所指,可能多数人都会感到茫然。


“五福”的说法,源出于《尚书》的《洪范》篇:“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二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第一福是“长寿”,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第二福是“富贵”,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第三福是“康宁”,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第四福是“好德”,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第五福是“善终”,生命即将结束时,无病无灾,没有牵挂和烦恼,安详自在地离开人世。


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遇到一些麻烦。例如,有的人虽然一生长寿却大半辈子贫穷度日,有的人家财万贯而健康状况不妙,有的人虽然健康安闲却不得长寿,有的人虽然善良乐施而最后却不能“善终” 种种人生境遇,难以枚举。因此,只有“五福”全部临门才是十全十美的,其余的种种情况都是美中不足,是有缺陷的福气。显然,“五福”的说法寄寓了人们对一种能够设想到的幸福完美人生的无限憧憬之情。


※ 下拉屏幕参与文章评论

编辑整理|旬九

其它公众号如需转载,请回复「转载查看相关注意事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