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涉临床,如何把握主证对证下药?

 txw40 2015-07-16

? 小贴示点击上方中医出版

小编导读

在临床实践的学习过程中,要运用好经方,就必须要掌握主证,方能对证下药,可是如何抓住主证呢?国家级名老中医柴瑞霭以自己“做临床”的体会论述了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一起来读一读,也许会对“做临床”有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六经方证的主证,是辨证论治的关键,是内在疾病反映在体表的外象,是最可靠的临床依据。它反映了疾病的基本规律,尤其在初涉临床时,运用经方,由于还没有经验的积累,因此,还达不到熟能生巧的程度,这个阶段要应用经方,一定要抓好主证,抓而不放,才能运用好经方。也只有先抓主证,才符合辨证的思维方法,才能进一步认清兼证和变证,分清辨证的层次,使辨证井然有序。因此,初涉临床时,运用经方,一定要抓好主证,把握主证,对证用药。

不妨以桂枝汤为例。桂枝汤是《伤寒论》太阳篇开宗明义第一方,在《伤寒论》中,加减之多莫过于桂枝汤,运用之广也莫过于桂枝汤,此方实为《伤寒论》群方之冠。故以桂枝汤类方为例。从病情发展演变的视角来看桂枝汤演变的一系列方子,这对经方的理解是个飞跃,也能使我们更加全面、系统地理解张仲景的辨证论治思想。

桂枝汤的主证只是要抓住三个条文,便可使用桂枝汤: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中风的主脉主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桂枝汤的主治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桂枝(去皮)三两(9g),芍药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大枣十二枚(6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350mL),微火煮,取三升(150mL),去滓,温服一升(50mL)。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50mL)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服;若不微汗出,乃服二三剂。

中医汤方是古人在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例如桂枝汤成方的假设:桂枝汤大约是周朝之方,传说是由一个厨师而来,这位厨师在给感冒病人(推理可能是《伤寒论》的太阳中风证)做汤的时候,根据朴素的生活常识做的是姜汤,然后在汤内又放了几枚大枣,加上一些有味的调料桂枝和甜味的甘草,同锅煎煮。当时的筷子多为树枝木本,又拿了两根质坚白色的芍药根做筷子,搅拌开沸之汤,服汤之后,适得微汗,而竟获痊愈。后总结其经验,成为桂枝汤方。纵观桂枝汤的五味药,除芍药之外,均为调料之类,就可想象到桂枝汤的来由。

附柴瑞霭医案1:桂枝汤治疗经年感冒,气候稍冷或异常即感太阳中风案

2003年治一例马姓63岁女性患者,体质虚弱,经年感冒,每遇气候稍冷或异常即感太阳中风,临床抓住每次感冒主证均为微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鼻塞清涕,诊断为太阳中风,辨证属营卫失和,遵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即处桂枝汤(桂枝10g、炒白芍10g、炙甘草6g、鲜生姜10g、大枣8枚)解表发汗,调和营卫。并照仲景法药后啜热粥微出汗,调理旬余而愈。不但外感治愈,而且数年后偶遇患者,言其感冒再未有发。

【按语】本案桂枝汤主证明晰,并无兼夹,故只要抓好主证,是证是药,便可获得效果。

附柴瑞霭医案2:桂枝汤治疗动辄感冒,稍热即汗出,稍冷即恶寒案

1979年我在北京中医师资进修班学习时曾治北京某医院内科主任,患者动辄感冒,稍热即汗出,稍冷即恶寒。这位患者两年前从四川成都调至北京,当时正值岁末,成都的气候比较温暖,而北京正值严冬季节。因为气候的差异,调京不久,因不适应北方气候,即患感冒,但又因初来乍到,工作及诸事繁多,仅服西药安乃近治疗。服药后因熟睡汗出过多,加上素体比较虚弱,从此,即患动辄感冒,稍热即汗出,稍冷即恶寒。屡经中医用益气固表等方法治疗,终无效果。每届夏季炎热,即汗出如洗,每届冬季寒冷,即恶风恶寒,以致不能出户工作活动,只能在家休息,已在家休息两年,春夏秋冬家里温度必保持在28℃,超出此温度,即出汗恶风,低于此温度即恶寒怕冷。诊时又正值冬季,患者在卧室不敢出门,大门、套门、卧室门,只要其中一套门没关闭好,患者在卧室都能感觉到。病人面色白,身体极虚,房内温度稍高即汗出恶风,温度稍低即恶风怕冷,纳食亦少,舌淡轻薄,脉象浮缓。余诊视后,认为尚属太阳表虚,营卫失和,乃以桂枝汤(桂枝10g、炒白芍10g、炙甘草6g、鲜生姜10g、大枣8枚),并遵桂枝汤煎服法及药后啜热粥,3剂后,汗出、恶风等症悉明显好转,再以桂枝汤原方嘱服10剂,外解肌以和营卫,内和胃以培脾气,整体以调和阴阳,俾营卫得和,胃气恢复,疾病告愈。一月后正常上班工作。

【按语】本案病程冗长,看似顽难,久治不愈,只要抓住符合桂枝汤证的主证,亦可效如桴鼓。此患者即是证例,虽方小、药简,看似平淡无奇,药仅寥寥数味,但桂枝汤的主证、病机、治则、方药、煎服等都在诊察之中。故两年痼疾旬余获愈。



新媒体编辑:王军礼


温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了解往期精彩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