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学

 隐士的书屋 2015-07-17

太极拳学---孙禄堂、孙剑云

    孙禄堂(1860—1933年)名福全,字禄堂,晚号涵斋,别号活猴。完县东任家疃人(现属河北省望都县),清末民初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武学大家,堪称一代宗师,在近代武林中素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称。

自序

    乾坤肇造,元气流行,动静分合,遂生万物,最为后天而有象。先天元气,赋予后天形质,后天形质,包含先天元气,故人为先后天合一之形体也。人自有知识情欲,阴阳参差,先天元气渐消,后天之气渐长。阳衰阴盛,又为六气所侵(六气者,即风、寒、署、湿、燥、火也),七情所感。故身躯日弱,而百病迭生;〕古人忧之,于是尝药以祛其病,静坐以养其心,而又惧动静之不能互为用也,更发明拳术,以求复基虚灵之气。追达摩东来讲道豫之少林寺,恐修道之人久坐伤神,形容憔悴,故以顺逆阴阳之理、弥纶先天之元气,作易筋洗髓二经,教人习之,以壮其体。至宋岳武穆王,益发明二经之体义,制成形意拳,而适其用,八卦拳之理,亦含其中,此内家拳术之发源也。

    元顺帝时,张三丰先生,修道于武当,见修丹之士兼练拳术者,后天之力用之过当,不能得其中和之气,以致伤丹,而损元气。故遵前二经之义,用周子太极图之形,取河洛之理,先后易之数,顺其理之自然,和太极拳术,阐明养身之妙。此拳在假后天之形,不用后天之力,一动一静,纯任自然,不尚血气,意在练气化神耳、:其中本一理、二气、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等奥义,始于一,终于九,九又还于一之数也。一理者,即太极拳术起点腹内中和之气,太极是也、,二气者,身体一动一静之式,两仪是也。三才者,头、手、足,即上、中、下也;;四象者,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也。五行者,即进、退、顾、盼、定也。六合者,即精合其神、神合其气、气合其精,是内三合也;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是外三合也,内外如一,是成为六合:〕七星者,头、手、肩、肘、胯、膝、足共七拳,是七星也。八卦者,棚、摄、挤、按、采、例、肘、靠,即八卦也。九宫者,以八手加中定,是九宫也。
    先生以河图洛书为之经,以八卦九宫为之纬,又以五行为之体,以七星八卦为之用,创此太极拳术。其精微奥妙,山右王宗岳先生,论之详炎。自是而后,源远派分,各随己意而变其形式,至前清道、咸年间,有广平武禹襄先生,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清平先生者,精于是技,不惮远道,亲往访焉。遂从学数月,而得其条理。后传亦舍先生。亦舍先生,又作五字诀,传郝为真先生。先生以数十年之研究,深得其拳之奥妙。余受教于为真先生,朝夕习练,数年之久,略明拳中大概之理。又深思体验,将夙昔所练之形意拳、八卦拳与太极拳,三家汇合而为一体,一体又分为三派之形式,三派之姿势虽不同,其理则一也。惟前人只凭口授,无有专书,偶著论说,亦无实练入手之法。余自维浅陋,不揣冒昧,将形意拳、又卦拳、太极拳,三派各编辑成书,书中各式之图,均有电照本像,又加以图解,庶有志于此者,可按图摹仿,实力做去,久之不难得拳中之妙用。书中皆述诸先生之实理.并无文法可观。其间有外错不合者,尚祈海内明达,随时指示为感。

民国8年10月(1919年10月)
河北完县禄堂
孙福全谨序

太极拳之名称

    人自赋性含生以后,本藏有养生之元气,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和而不流,至善至极,是为真阳,所谓中和之气是也。其气平时洋溢于四体之中,浸润于百骸之内,无处不有,无时不然,内外一气,流行不息。于是拳之开合动静即根此气而生;放伸收缩之妙,即由此气而出。开者为伸、为动;合者为收、为缩、为静;开者为阳,合者为阴;放伸动者为阳,收缩静者为阴。开合像一气运阴阳,即太极一气也。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时阳则阳,时阴则阴,时上则上,时下则下。阳而阴,阴而阳。一气活活泼泼,有无不(并)立,开合自然,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即太极是也。古人不能明示于人者,即此也。不能笔之于书者,亦即此也。学者能于开合动静相交处,悟澈本原,则可在各式圈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圈者,有形之虚圈O 是也,研者,无形之实圈.是也。斯二者,太极拳虚实之理也。其式之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此气周流无碍,圆活无方,不凹不凸,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变无穷,用之不竭,皆实学也。此太极拳之所以名也。

无极学

    无极者,当人未练拳术之初,心无所思,意无所动,目无所视,手足无舞蹈,身体无动作,阴阳未判,清浊未分,浑浑噩噩,一气浑然者也。夫人生于天地之间,秉阴阳之性,本有浑然之元气,但为物欲所蔽,于是拙气拙力生焉,加以内不知修,外不知养,以至阴阳不合,内外不一,阳尽生阴,阴极必敝,亦是人之无可如何者。惟圣人有逆运之道,转乾坤,扭气机,能以后天返先天,化其拙气拙力,引火归原,气贯丹田,于是有拳术十三势之作用,研求一气伸缩之道,所谓无极而能生太极者是也(原注:一气者即太极也)。十三势者,(手朋)、(手履)、挤、按、采、(手列)、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手朋)、(手履)、挤、按(原注: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手列)、肘、靠(原注:即乾、坤、良、巽)四斜角也,亦即八卦之理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也(原注: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上述之四正四斜为十三势,此太极拳十三势之所由名也。
    其中分为体、用,以太极架子、进、退、顾、盼、定言,谓之体。以(手朋)、(手履)、挤、按、采、(手列)、肘、靠言,谓之用。又或以五行谓之经,八卦谓之纬。总而言之曰,内外体用一气而已。以练架子,为知己功夫,以二人推手,为知人功夫。练架子时,内中精、气、神,贵能全体圆满无亏。操练手法时,手足动作,要在周身灵活不滞。先达云:“终朝每日常缠手,功久可以知己知彼,能制人而不为人所制矣。”

 

无极学图解

    起点:面向正方,身子直立,两手下垂,两肩不可向下用力,下垂要自然,两足为九十度之形式,如图是也。两足尖亦不用力抓扣,两足后根亦不用力蹬扭,身子如同立在沙漠之地。手足亦无往来动作之节制,身心未知开合顶劲之灵活,但顺其自然之性,流行不已。心中空空洞洞,内无所思,外无所视,伸缩往来,进退动作,皆无联兆。

 

太极学

    太极者,在于无极之中先求一至中和至虚灵之极点,其气之隐于内也,则为德,其气之现于外也,则为道。内外一气之流行,可以位天地,孕阴阳。故拳术之内劲,实为人身之基础。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技曰内家拳术。名称虽殊,其理则一,故名之曰太极。古人云:“无极而太极。”不独拳术为然,推而及于圣贤之所谓执中,佛家之所谓圆觉,道家之所谓谷神,名词虽殊,要皆此气之流行已耳。故内家拳术,实与道家相表里,岂仅健身体、延年寿而已哉!

附五宇诀(亦舍先生著附录于此)

心静

    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曲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有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日积月累,便能施之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身灵

    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觉侵我皮毛,我之意已人彼骨里。两手支撑,一气贯穿,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己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在于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使身能从心。由己仍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量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工弥久而技弥精。

气敛

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务使气敛人脊骨,呼吸通灵,周身阁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运气也。

劲整

    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脚跟主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骨。又要提起全付精神,于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已接人彼劲。恰好不后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神聚

    上四者俱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铸,练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用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分气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便是放。能懂得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工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周不如意也。

 

撒放密诀

    擎引松放四字,擎开彼劲借彼力(中有灵字),引到身前劲始蓄(中有敛字),松开我劲勿使屈(中有劲字),放时腰脚认端的(中有整字)。

 

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昔人云:“能引进落空,便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便不能四两拨千斤。”语甚概括,初学未能领悟,(予)加数语以解之。俾有志斯技者,得所从人,庶日进有功矣。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欲要舍己从人,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欲要周身无有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神。欲要提起精神,先要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人骨。欲要神气收敛人骨,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劲起于脚根,变换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在腰。上于两膊相系,下于两腿相随。劲由内换,收便是合,放即是开。静则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寓合。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一动势先问自己周身合上数项否,少有不合,即速改换,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功夫,动静固是知人,仍是问己。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人,接定彼劲,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处,便是双重未化,要于阴阳开合求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和要求  ----孙剑云

    先父禄堂公以毕生精力钻研形意、声又卦、太极等拳术,融会贯通,冶三家于一炉,独创了卓然自成一家的孙式太极拳。

(一)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迈步必跟,退步必撤,每左右转身均以开合相接。势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练习太极拳讲究外修其身,内养其心,动中求静。它一是理气机,增强肺脏功能;二是通百脉,增强肝脏功能。先父禄堂公常讲:“人身养命之宝,是气和血。理气之机为肺,理血之机为肝,气为先天,血为后天。故气在前,血在后,血无气不行。”俗言“百病生于气”,就是这个道理。
    练太极拳时有三个阶段,三层意思。第一阶段,初层意思:练拳时好像整个身子沉人河水之中,两足犹如陷人淤泥里,两手及躯体的动作都像遇到水的阻力一般。第二阶段,二层意思:总的感觉仍如第一阶段,只是两足似已不在淤泥里,能够浮起,如善泅者,能浮游自如了。第三阶段,三层意思:好像整个躯体已钻出水面,身体感到格外轻灵,两足好像在水面行走,只要心中稍一散乱,即恐下沉的意思。到此种程度,说明已练至一定功夫了。
    孙式太极拳无跳跃动作,在习练中要求中正平稳,舒展柔和。从起式到收式的各种姿势,各种动作,均相互连贯,一气呵成。使得全身内外平均发展,故有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之说。所谓中正,既为不前俯后仰,又不左偏右倚,躯干、手足、上下呼应,内外一体。先父训:“练拳时要从其规矩,顺其自然,外不乘于形式,内不悖于神气;外面形式之顺,内中神气之和;外面形式之止,即内中意气之中。故见其外,知其内;诚于中,形于外。即内外合而为一”。
    头为诸阳之会,精髓之海,督、任两脉交会之点,统领一身之气。此处不合则一身之气俱失,故须不偏不倚、不俯不仰,顶头竖项。足能载一身之重,静如山岳,有盘石之稳。动如舟揖、车轮,无倾覆之患。左虚右实,左实右虚。不实则不稳,全实则移动不利,易倾倒。不虚则不灵,全虚则轻浮不稳。故虚实相间,方得灵活自然。腰为轴心,居一身之中。维持人体重心的是腰,带动四肢活动的也是腰,所以要刻刻留意在腰际。
    先父教授拳术,要求非常严格。他要求研练者必须严守“九要”规矩。一要塌(塌腰、塌腕);二是提(提肛,决非用意识去提);二要扣( 扣肩、扣膝);四要顶(舌顶上颚、顶头);五要裹(裹膝、裹胯、裹肘);六要松(松肩、松胯);七要垂(垂肩、垂肘); 八要缩(缩肩、缩胯);九要起钻落翻分明(头顶而钻、头缩而翻;手起而钻、手落而翻;脚起而钻、脚落而翻)。

(二)    练习太极拳要心静调息,即保持思想集中,呼吸正常。呼吸要细而深长,直贯丹田。调息的方法是:呼吸时不着意,不用力,绵绵若存,似有似无,一任自然。要舌顶上颚,用鼻呼吸嘴虚合不张开。练拳时:要正面立起,身子直立;两手下垂;头要顶,项要竖;两肩松开,腰要塌劲,胯要缩,把重心移到两足后跟;两足尖不扣,两足跟不扭;身子如平地立竿;两目平视,将神定住,内无所视,外无所观,胸中空空洞洞,腹内至虚至无。首先做到静,然后转太极式。再后塌腰屈腿‘腿不要有死弯子,各式均在此基础上按拳的“四正、四隅”做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等动作。稗与内脏器官配合,起着平均发展,使其有外长一寸,内长一寸,一动互动等作用,以求达到心机通畅,心息相依。亦即动中求静,久之则精气充沛,祛病延年。

(三)    学练太级拳有一定的套路功夫后,对练也就有了较好的基础。套路练习为单练是知己功夫,对练即推手,是知彼功夫。对练必须有套路功夫,才能施之于用。推手不可执着成法,要集中思想,掌握自己的重心,窥定对方的身手,或粘或走,或刚或柔。伸缩往来,上下相随。灵活运用,切忌呆滞,更不要努气、用拙力。要不丢不顶,不即不离,沾连粘随。日久即可运用自如。知己知彼,即有分寸矣。
    先父禄堂公一生传授武术极重武德。故其所授莫不从修养两字出发,在讲武之暇训诲学生:“练拳宜自己下工夫,不要在人前卖弄精神。品论他人技艺长短,务以德行为先,要恭敬谦逊,以涵养为本。”我亦以此作座右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