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绝口不提双性恋

 真友书屋 2015-07-17

我们来玩一次绝对不会喝醉的喝酒游戏。规则如下:一次性看完《女子监狱》(Orange Is the NewBlack)所有剧集,当里面每个人说一次“双性恋(bisexual)”就喝干一杯,那么恭喜你,当你看完的时候你还完全清醒着。



▲《女子监狱》第三季新角色斯黛拉·卡林,Ruby Rose 饰


《女子监狱》第三季已经播出,在许多方面仍然展现了其革命性。首先,这部剧向我们展示的是何为“女人”。它用复杂但有趣的方式探讨了人种、阶级以及性别特权等问题而显得格外激进,正因如此我们会奇怪,为什么这部在出色刻画各类人物的剧在使用“双性恋”这个敏感词时却小心翼翼,尤其是在前两季,该剧的中心冲突着眼于主角 Piper 如何在其双性情感冲动中挣扎。尽管在剧中 Piper 从未直言她是一名双性恋者,但她清楚地表明她对男人和女人都抱有兴趣。“我爱性感迷人的男人,女人亦然。只要能吸引我,不论男女,照单全收,”她在第一季第十集中这样说道。“我还需要解释什么?我就是这样浅薄。”



▲《女子监狱》剧照


就个人特质来说, Piper 的双性恋特征也是她身上唯一吸引观众的地方了(除去她身陷囹圄这个设定)。她只是一个中上阶层白人新教徒,卖手工肥皂,做了一些糟糕的决定,如此而已。她的性取向推动剧情的关键之一(当然,还有 Ruby Rose 对我们抛媚眼)。



▲《女子监狱》剧照,via Netflix


但这并不说明《女子监狱》中表现的性取向主题毫无吸引力,恰恰相反,它做到了。这种单单出现在监狱中的境况式双性恋感情(或者,正如剧中人物所说“狱中同志”——避讳双性恋的说法,之后我们会看到更多类似的说法)在剧中几乎都不是两厢情愿。



▲《女子监狱》剧照


当《女子监狱》以空话敷衍着双性恋者时, Piper 的性取向也被刻画为一个隐去了双性恋经历的两分状态(正如剧中 Morello 和 Soso 等人物含糊其辞,长期处于不直也不弯的战线上)。 Piper 的双性恋特质不仅被剧中其他角色给忽视,她自己也被自己所蒙蔽。在第一季第一集她就称“我以前是个拉拉,但现在不再是了”。当 LGBT 人群和异性恋者同样地反对双性恋时,同性恋角色则称她为“以前是拉拉”和“直女”,而其他异性恋角色仍视其为“女同性恋”。Piper 的哥哥 Cal 是剧中唯一真正试图接近并且阐释双性恋复杂特征的角色,但即使是他也没能说出那个敏感而边缘的词汇。



▲《女子监狱》剧照


尽管偶尔出现了一个“酷”来描述,但是双性恋在如今文化中仍然受到严厉地斥责。在第一季第一集, Piper 告诉 Larry 她和 Alex 的爱情只是属于那段特定时期的实验,但是几集之后(准确来说是第七集),她说,“那段感情不是一段不成熟的试验或者嬉闹,那是我过去的人生。”然后又说:“你不仅仅是同性恋,你处于金赛量表的某个位置上。” Piper 态度的 180 度转变可以归咎于她对自身性取向的模糊认识,但就算她能够清楚认识到,也无能为力。她的性取向就像一块空白画布,其他人恐惧、欲望以及惶恐不安都投射之上。剧中使用的避讳称谓以及“是直是弯”的反复疑问所形成的巨大鸿沟中,双性恋的核心矛盾一次次被掩盖直至无形。



▲《女子监狱》剧照




不仅仅是《女子监狱》如此,大多数电视节目和电影都没有做到真正正视双性恋问题,而多是简单粗暴地将问题归入是“直”还是“弯”的划分中。比如《纸牌屋》( House of Cards ),《断背山》( Brokeback Mountain),《猜·情·寻》(Chasing Amy),《鸳鸯绑匪》(Gigli)。



▲电影《断背山》剧照


《Cosmopolitan》杂志最近刊登了一篇名为“有益的女友( Girlfriend With Benefits )”,关于 “直女”偶然爱上她们的女朋友的现象,文章作者 Michelle Ruiz 这样说道:“对于这样一类女人,比如住在克利夫兰(Cleveland)认为自己百分之百‘直’的 31 岁记者 Nicole ,她解释说她和其他女人无条件的交往是为了在安全的,没有男性的环境中探索自己的身体,并不是所谓的双性恋。但如果一名女性经常和同性发生性行为,那她恐怕就不是‘百分之百直’了,只能说你的数学百分之百的不好。”



▲《女子监狱》剧照


类似对双性恋倾向的否认同样发生在男性中,《沙龙》( Salon )杂志最近有一篇关于“混合性取向”婚姻的文章,文章一名男“同志”娶了一位“直女”,这位丈夫声称这段婚姻很快乐。这种情况由很多其他因素造成,比如说这名男性成长中压抑的宗教环境,迫使他们否认任何同性间的欲望。但本质上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对双性恋者反复地传递同一讯息:必须选择一方。当然现实远比说这一句话要复杂得多。正如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狡猾地问道:“有哪段婚姻不是多多少少都有点‘混合性取向’成分在其中呢?”



▲电影《心之全蚀》剧照,兰波和魏尔伦




诚然,和很多标签式的词汇相同,“双性恋( Bisexual )”并不是一个完全妥善的表达方式。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双性恋者更愿意称自己为性取向异常( Queer ),或者泛性恋者( Pansexual )、全性恋者( Omnisexual )等,有些人干脆不为自己的性取向下定义。“性取向异常者”也并不是没有缺陷的表达,它包含了所有意义因此也变得没有意义,它笼统含混的指向使其可以代表所有 LGBT 人群而没有进行内部划分。当一名自我认同为“性取向异常者”的双性恋者拒绝死板地将其归类时,他们自身可能也会感到迷茫。所以当双性恋者既被排除在异性恋之外,也不被同性恋群体所接纳时,有一个能准确定义这个群体的词汇显得尤为重要。


英国《同志时代》( Gay Times )报纸在 1993 年时称“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之间的性行为开始出现······现在人们已经能够公开谈论‘异性同取向’的恋人关系了······在‘骄傲游行( LGBT 维护权益进行的游行活动)’之后的派对上,一名男同性恋者和女同性恋者在舞池中发生性行为,但我们知道这并不算异性恋。”



▲“骄傲游行”


我们对双性恋问题的回避已经影响深远,事实上这也是十分荒谬的,有非常多的词语来指代或者回避双性恋,“异性同取向的恋人”,和通常意义上的“双性恋”标签不同的“灵活异性恋”( heteroflexible ),“曾是拉拉( hasbien——has been lesbian )”等,这些词这听上去一点都不好笑。基于我们对在尝试归纳多重性取向方面的愚蠢与呆板,我很惊讶为什么“不明说的双性恋( bisexual-but-we’re-not-calling-it-that )”这个词为什么没有成为正式的标签。如果剥去附着在“双性恋”这个词上的政治观点、错误观念以及贬斥含义等外衣,让它仅仅指向“不止对一种性别感兴趣”的含义,会发生什么呢?



你可能会质问,谁会在意啊?仅仅一个词而已。对,确实只是一个词。但是词语也拥有巨大力量。还记得 50 年前,“ Queer ”还只是一个侮辱性词汇。而现在它重新成为一个让人有群体归属感并且赋予其信心的词。 50 年前,电视或者电影上从来没有同性恋者出现,除非他们隐去面貌或者导演需要一个角色惨死。表达方式十分重要。当人们没有在公共媒体上看到同类的时候,他们会没有归属感。疾病防治中心最近的一个报告显示,双性恋女性遭到性虐待的几率比普通人高出两倍。在此之前,2011 年的一则报告称双性恋女性更容易感到焦虑沮丧,更易染上酗酒恶习。被调查者觉得没有存在感。这样看来,社会歧视与侮辱给这些人群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精神伤害。




当媒体回避承认“双性恋”时,也削弱了我们试图以恰当方式描述这类群体所带来的力量。双性恋群体几乎从未被真实或者有力地刻画过。这也是为什么《女子监狱》并不避开变性歧视,种族主义、强奸、美国社会的不公正、监狱系统、阶级歧视、残疾等诸多复杂敏感问题,却只是擦过了双性恋问题的边界。让主流文化进一步承认双性恋的存在,承认我们都是人类复杂性取向这杯混合鸡尾酒中的一部分还需要我们做些什么呢?


Ref | Buzzfeed

编译 | Miu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