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帝后唾”辨 旧时谴责恃宠而败坏国家的女性为“祸水”。“祸水”一词出典于旧题汉·伶玄《赵飞燕外传》。 《汉语大词典》“祸水”条云: ![]() 旧题汉伶玄《赵飞燕外传》:“[汉成帝]使樊嫕进合德(赵飞燕妹)……宣帝时披香博士淖方成白发教授宫中,号淖夫人,在帝後唾曰:‘此祸水也,灭火必矣!’”据五行家说,汉以火德而兴,此谓合德得宠将使汉亡,如水之灭火。后因以“祸水”称惑人败事的女子。…… 《辞海》(1999年版)、《辞源》(修订本)“祸水”条的释文与《汉语大词典》类似。 其实,据《广汉魏丛书》本影印的《汉魏六朝笔记小说》(见河北教育出版社《历代笔记小说集成》第一册)《赵飞燕外传》原文,“在帝后唾”不作“在帝後唾”。淖夫人发话是在赵飞燕“幸后宫,号赵皇后”以后,并非樊嫕进合德之时。汉成帝听了淖夫人的话以后,一面用樊嫕计为赵皇后“别开远条馆”,一面令樊嫕讽赵后:“上久亡(无)子宫中,不思千万岁计邪?何不时进上求有子。”这以后,才由赵飞燕将其妹妹合德进献给成帝。 各大辞书未细审《赵飞燕外传》原文,误以为淖夫人在成帝后面唾骂合德,除了把“后”误作“後”以外,还由于不明“在”的古义。“在”古有察义。例证如: 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尚书·舜典》)孔传:“在,察也。” 必在视寒暖之节。(《礼记·文王世子》)郑玄注:“在,察也。” 后例“在视”同义连文,犹同今之“视察”。 那位在汉宣帝时即任宫中女官披香博士的淖方成察看了赵皇后的唾沫,发出了“此祸水也,灭火必矣”的警告。迷信的汉成帝因此把赵飞燕支开,后来才接纳了合德。“祸水”并非指合德。《赵飞燕外传》还专门提到赵飞燕的唾沫非比寻常。“后(飞燕)误唾婕妤(合德)袖,婕妤曰:‘姊唾染人绀袖,正似石上华。假令尚方为之,未必能若此之华。以为石华广袖。’” “在帝后唾”被误解不自今日始。早在《资治通鉴·汉成帝鸿嘉三年》即作“在帝後唾”,且把淖夫人发话放在飞燕姊妹招入宫后,飞燕封后前。这与《赵飞燕外传》有较大的出入。 看来症结在于不明“在”的古义,导致后人改“后”为“後”,曲为之说。造成把“在帝后唾”中除“帝”字外的三个字全都理解错了。 ——摘自2015年7月8日《语言文字周报》,作者:祝鸿熹 |
|